法华经讲解网

浅谈观想

发布时间:2022-12-26 18:51:23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浅谈观想

  层层叠叠的人、事物、时空与觉受交织的“观想”是一般密教修行者最感头痛的部份,但也是真言密教中最重要的课程。因为若“观想”修不成,则一切修行皆是假的,因此就无法成就利益众生的佛事了。

  “观想”当然有它的阶段性,初修者常用“想”修为入门,待基础稳固方用“观”修,两者虽是一线之别,但修行的体受却有天壤之别。每个人学佛之初大都是从“想”起修,不过只要以正确的心态修持,相信日久功深,自然能够了解“观”、“想”的差别之处。

  就行者而言,“认清修行的目标为何”、“认清上师是正见的根本”、“认清自己的习性”是“观想”的必备修件。因为若不了解修行的最终目的,则无法辨别所观修之法的正邪;若不信上师是一切正见的根本,就无法信受上师所教授之法;若不认清自己的习性,则所观修者终究是个妄想。然而,无论如何在观修学习的过程中,师徒的信任关系是绝对不可断线的。在观修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是常有之事,但唯有对上师怀有无比坚定的信心,才有办法一步一步地突破困境。

  就“观想”实修的经验而言,笔者认为“观想”是否成就与自心清净与否有很密切的关系。“观想”是否得宜是以“清净心”为基准,须知要心清净需放下一切执着。个人认为唯有接受各种角度的磨练与全方位的体验,才能使自己真正地放下身段,在无我的境界中了解到身心全体观照的滋味,进而使“观想”不费吹嘘之力,而入自性心田,达到“观想”修持的目的。所以,真心护持道场、家人、亲朋好友等一切的一切,才是进入正确“观想”的基石。当然诚如佛陀所云,“观想”的成就依住心的不同,其果报有“福”、“德”二分,若福德圆满俱足,则可满报成佛矣。因此,初修者应先稳固“观想”的基石站稳脚根,相信自性世界观的“观想”版图不难出矣。

  观想之步骤,

  [一]先澄心净意,勿一开始就想进入妙观,如此反而容易,动脑被绑死,变成在制造幻想而产生精神压力,一点禅观的乐趣也没有,这是一般人的毛病,观想变成在制造假相。

  [二]待身心进入完全放松时,由内心生起本尊之觉受,依三密相应口诀,进入本尊性海。

\

  [三]彻底了解所观之相,其代表之理趣为何?勿执着所观之相,宜注重所观之理趣的住入,待内心深入理趣三昧后,再藉相显心,如此方为观想之初步入门。

  密教的法力,来自观想,而观想的基础,在于禅定,及理趣住心的深浅,依住理趣直心开展,依三密互摄,入我我入,依广大平等性地,住心一念,此念法界唯心,无依无住,故能瞬息遍达十方,十方一切,皆住此一念,遂成就感应道交之妙观。

  [一]观想与幻想的差别在于,前者依甚深禅定中内心开展,秘密理趣三昧,后者依执着心,用脑力生起相的执着,进而制造妄想,终究于三密不能相应,于法界不起作用。

  [二]妙观即是妙住心,初以身心放下为入门功夫,于静妙澄然处,依住理趣而开展,此时相即非相,即相即心,唯身心一体体受,廓然冥渺,初学者,勿心急,于身心未寂然时,急于起念修观,反欲速而不达,反受其害,堕入执念深渊,于心性佛意上,反无法享其法乐。

  以观想而言?先澄心净意入于身心放松状态?此时行者之中脉对准本尊中脉,或直接契入二者合一,此时行者必能感应本尊。盖此时本尊之心,即行者之心。遂本尊一切妙观性德,如水应月,必在行者心中,生起自性本尊功德,此到行者再依上师所传甚深口诀,次第修持开展,如此行者,本尊心气相依,进而契入微妙之境,初入观,在身心放下时,微微提意,微微住意,待身心统摄时,将意放下,任由理趣开展。

  初修观依住外境,较易放下身心之执着,次进阶安住于内境,较能生起深层觉受,最后住入心气无别,内外廓然一体,若到此地步,已朝自性修持田地,此去随个人用功根器粗浅,各有一段风光,记住至此方为修行之开始而已,勿误以为是终点。

  修持的过程中,一般只注重意密的观想,至于其他语密及代表身密的手印,很少人会去注意,真言宗云:[三密加持疾速成佛],希请诸位大德这方面多加留意,并探讨如何才能三密全体彰显?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