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奥义书》的影响,对吗?
在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中,建立了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以此作为恒常的本源和解脱的依据,并提出‘梵我一如’的思想。而佛教则提倡‘无我’,并以‘无我’作为佛教的重要特色。可是在一些大乘经典中,又提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并以此为‘我’,于是学术界便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奥义书》的影响。怎样看待学术界的意见?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不同根基的所化众生前,示现了三转法轮的弘法历程:第一转法轮的受众主要是小乘根基的众生,佛陀为他们重点宣说了四谛260法门;第二转及第三转法轮的对象主要是大乘种姓的利根者。佛陀在二转法轮的过程中,重点宣说了般若空性。龙树菩萨依据佛的密意作了《中观六论》,显发阐扬了佛陀万法为空的理念;月称菩萨等后继者,又以《入中论》等论典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至于如来藏的观点则是佛陀在第三次转法轮时所著重宣讲的内容,释迦牟尼佛面对最利根的众生,向其广讲了有关清净显现方面的法门,而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以及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则是对如来藏观点的最全面及权威的解释。
关于后两次转法轮所要著重抉择的问题,大家一致公认为抉择的是空性与显现的问题。但在如何解释这二者的关系时,很多人的看法却不是那么清晰、一致了。其中有一种错误观点影响力非常深远,那就是把空性和显现当成黑白两色的绳子一般,如果要论它们的关系,这些人想当然地就认为把黑白二绳扭和在一起就是显空关系的最好说明。这恐怕并不符合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也完全没有理解《心经》中所谓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意义。其实空性与显现的关系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关系,不论显密,也不论禅宗还是华严、法华等诸宗派,所有大乘法门无不以此为判定显空二者关系之唯一准绳。理解了这一点,对帮助大家理解如来藏的本体特征,理解佛法所谓的如来藏与外道的‘我’之间的本质区别,理解佛教的思想与《奥义书》等婆罗门经典所传达的思想之间的截然不同的分野,都有重要的参考及借鉴价值。因‘色即是空’明确告诉我们如来藏的本体为空性;而‘空不异色’同样明确告诉我们空性绝不意味著空无一物似的断灭,在其中当然就包含有如来藏的显现与功德。
其实在《楞伽经》中,佛陀早就回答过这一问题,他在此经中详细阐明了佛法所谓的如来藏与外道所谓的‘我’之间的严格区别,并由此让大家对佛性、对如来藏有了一个更为清楚及究竟的了解。在本经中,大慧菩萨首先提问道:‘世尊,修多罗261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蕴界262处垢衣所缠,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衣在垢衣中。外道说我是常作者,离于求那自在无灭。世尊所说如来藏义,岂不同于外道263我耶?’
对此,佛陀回答说:‘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264应正等觉265以性空实际涅槃266不生无相无愿267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著于我。大慧,譬如陶师于泥聚中以人功木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著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若欲离于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在这里,佛陀已经宣说得非常清楚,要想与外道的‘我’相区别开来,修行人必须把握如来藏的空性本体,也即不可把如来藏执著为实。
至于学术界有些人认为如来藏与佛性的思想是受了《奥义书》的影响,这种观点实属无稽之谈。如果我们在评价任何两种思想体系之间的关系时,只从表面的文字入手,一旦看到二者有文字上的相似甚或相同之处,然后马上就得出定论说这二者之间有渊源关系,或一个受了另一个的影响,那学术研究岂非形同儿戏?这样的研究恐怕人人皆可操笔上阵了,因它要求于人的实在太过简单,只要对比一下二者产生的时间先后,再看看文字上的相同之处就可以了,实际的内涵差别都可置之不理。这种研究方式与治学态度,不仅在世间法上行不通,更不能用于佛学研究与闻思。
更可怕的是,闻思修、戒定慧相统一的学佛序列,被日渐简单化为文字上的考证‘佛学’,且美其名曰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佛法。在把需用全部身心,包括生命去体证的学佛,日益庸俗化为世间佛学时,不知他们想过没有,佛法超离世间言思的那一部分最究竟的智慧,凡夫俗子是根本无法以自己的所谓聪慧,靠了世智辩聪似的世间学问家的态度来求证的。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