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金刚经》解读之十:关于觉悟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3-09-19 03:11:09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金刚经》解读之十:关于觉悟的问题

这个世界充满了例外,有些人一本经书没读完就悟了,有些人读完一本也悟了,但更多的人读100本也悟不了。这其实不只是方法问题,也不完全是愿力不够的问题,个人认为,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众生而言,太过于心急反而是觉悟最大的伴脚石。

佛寺

为什么?欲速则不达只是其中一个说法,还有的真实原因是太急于求成确实会忽略了很多东西。而所忽略的往往也是最重要的。

因此研读《金刚经》最好的办法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不要因为有所求而学习佛法,也不能无所目的的而学,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功到法自成吧!

圆通禅林

所以学《金刚经》也不是学这5000个字那么简单,也不是读完就一定可以成佛,如果读完就保证能觉悟,那就成了交易,不是佛法。

《金刚经》之所以成为《金刚经》,是因为它探讨的是生命觉悟成佛的意义和方法, 即立于所谓“大事因缘”上。 这个“大事因缘”,就是须菩提欲求觉悟的缘起。

寺庙

所有要求觉悟的智慧生命,都是“须菩提"”。智慧生命不绝,《金刚经》就有存在于世的意义与使命。

须菩提于一开始在向佛问法时,其心已动。心动而求法,肯定是不得法;因无法可得,所以求法而无法之心呈露,一同心出,所以佛直指其心,而告诉他:即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佛经

那么何为觉悟?即心欲求法而无法,此时惟此一心,而无法可得。众生于惟此一心之时,惶恐不安,故欲求法为住,以得法为安。却不知,佛恰安于此时一安于此无法之心,安于此无 法可得之机,无法可住之境。且安之于此而如如不动。

故佛恰安于众生最惊恐不安之时。这就是佛为什么要说当知闻此经而不惊、不惧、不畏者,即为第一稀有之人,以及此经不为乐小法者所闻, 而为发最上乘者所说的原因。因佛心安之于此,故心旷无量,心 灵穷动,心慧万法。

何为众生?即心得于安住之处,且皆安住于有相与有法。故此, 凡心有所安处者,即失此觉悟之机。惟失其安住者,已无处可住, 而惟剩此一心者,其觉悟之机才现。众生与佛,即于此机而分判 其道: 一失住之时, 苦求所住,终又寻得其住处者,即为众生:

禅境

失住之时,忽然自省,悄然梦醒,于是安于无住,不再示住。

虽有有住处水不再住,才见无尽住处面尽情不作, 这就是佛。分道扬镳。

《金刚经》之度人,即立于此机而度,故此机即是《金刚经》之机。

佛即当此机而度须苦提。所以佛先说如是住所谓如是住,即是当此机而住,即住于此机,乃至住此机于永恒。众生提此机,进 之唯恐不及:佛乃永居此机,住之如如不动。故如是住,为《金刚经》第一义,此为佛之正答。

而后皆为对此正答之解释。所以佛于后说无所住,是解释如是住的。而佛所说的不住于有相与不住于有法,则是解释无所住的。而佛以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等语,为直说如是住之所见所得,以令须菩提证得如是住之知见信解。

由于佛当机指说,定其机而不移,一切言说皆在此机,终令须菩提得悟此机而觉见实相,由是得度。 须菩提是一个誓求觉悟者,是一个志求脱离众生之境而度向于佛境的菩萨,所以佛才能在他临此大机之时,为他说法,以度他觉悟。因为这正是须菩提所追求的,须菩提也因此才会向佛问法。

这是佛度人的前提,也是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立经的条件。须菩提若不求觉悟,佛就无法令其觉悟;须菩提若不求度,佛也就无法令其得度。所以佛度须菩提,是以须菩提有此志愿为前提的。我们也一样,要成佛必须先有愿。

须菩提向佛求度,佛乃有度人之功;须菩提不求度,佛寸功亦无; 而须菩提得度,佛度乃能成其功德;而佛不以须菩提得度中自居有功,佛乃全其功德一因为佛即以此为佛之自度。

唯识寺庙

所以佛开始回答须菩提时,说:我要灭度一切众生, 而灭度一切众生已,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并且要须菩提也以此为度。

所以,一个读《金刚经》之人到底能不能觉悟,实乃跟机也就是机缘有关,但同时也跟努力有关,真努力不一定成佛,但不努力恐怕连佛的门槛都摸不到。因此所谓的觉悟机率也因人而异,无法推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