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所贵的在觉悟,世尊在一切经论裡面告诉我们,圣凡只是觉悟的不同而已,中国圣人也告诉我们「克念作圣」,所以圣凡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觉,当下就是一真法界;一念迷,又何止十法界?觉悟的人真正能放下,只有迷人才有争执,我们学佛菩萨就是学觉悟,学看破、学放下,真正去修学「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个样子自然身心自在,智慧增长,诸佛菩萨就是我们的好榜样。学佛的人之所以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就是一念情执没有消融,我们要想成就,不能不晓得这个道理,不能不认真去学习,学无争无求、学慈悲,热诚去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过程当中,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决定不能够取着、执着,永远保持清淨平等心,这是菩萨行,菩萨行就是觉悟之行。
我们要细细观察体会,世尊当年在世一生的行谊。他老人家四十九年弘法利生、讲经说法,没有任何名分,没有任何职位,与大家的关係,我们今天讲师生的关係。这是我们凡人的见解,世尊有没有师生这个概念?你们自己想想有没有?如果有,他就不能成圣、成佛了。为什麽?六祖惠能大师都说过,师生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连惠能大师都懂得,难道释迦牟尼佛不懂得?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世尊一生讲经说法,依据的原理原则是二谛,不但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依二谛而说法。二谛是什麽?一个是真谛,完全说明诸法实相,这是真谛,裡面丝毫的分别执着都没有,这个世间人难懂。第二种依俗谛,俗谛就是世间法,众生的知见、众生的常识,这个大家好懂。可是佛的智慧高,善巧方便达到极处,说俗谛,俗谛裡面有真谛,说真谛,真谛不离开俗谛,真俗圆融,得大自在。我们要细心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世间人不但迷于真谛,俗谛也迷。佛何以能圆融?真谛他看破了,俗谛他放下了,看破跟放下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才是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上讲的「住真实慧」,就是指这个境界。佛菩萨在这个世间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的,利益众生,「惠以真实之利」。即使惠以真实之利,弘法利生,他也一无所求,也无分别执着。这些地方我们要看清楚,我们要透彻,在这裡学习。所以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不能不求感应;这个求,如果诸位都能够体会到真俗圆融,你就有正知正见,你就有正解,偏向一边就错了。我们讲求,世间人都执着在俗谛上,真的是念念希求,真的念念希求不就是落在意识裡头吗?诸佛菩萨怎麽求?如理如法的去做,那就是求。有没有求?有求之愿,没有求之心,这才圆融。有没有感应?有,诸佛菩萨都来了。
佛家常讲发愿,为什麽?不像儒家所讲的立志。发愿跟立志有什麽两样?志裡头有求,落在情识裡头,真的是有希求。愿裡面没有希求,这不一样。换句话说,立志这裡头带的有感情,发愿这裡面纯粹是智慧,没有情识。只要我们如理如法去做,诸佛如来自然护念,这就是求,这就求感应;无求之求,诸佛菩萨无应之应,不但佛菩萨护念,龙天善神拥护。如果我们带着有求的心,给诸位说,没有感应;跟佛菩萨只要是有求的心,心是情识,就造成障碍,我们跟佛菩萨的电路就受阻碍,就断掉了。所以我们有愿,没有希求的心,只是如理如法、努力认真去做。一定是断烦恼、断习气,开智慧;帮助别人也是这个目的,手段方法那要随机应变,机缘不同,方式就不一样,所谓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只要自己诚心诚意去做,自己障碍没有了,众生有没有障碍?自己障碍没有了,可是众生有障碍,这个缘不成熟。不成熟的时候,自己应该怎麽做?养道,我们现在讲自己进修,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等待机缘成熟,这就是众生的机缘成熟,丝毫不能够勉强。我们能不能把度众生的缘提前,提早一点?行!怎麽作法?自己认真努力修忏悔法,改过自新,这麽个求法,统统是向自己自性裡面去求。所以佛法称为内学,跟世间一切法完全不一样,世间人的法是心外有法,向心外求,佛法裡面求愿是向自性裡面求,不向外求,求诸佛菩萨加持,也从自性当中求。
我们的心性,我们常讲我们的心要像佛的心,我们的愿要同佛的愿,我们的行要如佛之行,这就是求,你看求没有在外面。果然与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一切如来他怎麽会不加持?接通了,电路完全通了,一点障碍都没有,道理在此地。如果有一念私心,这个路就断掉,感应就没有。有私心、有情欲,你去求,忽然感应来了,这个事情也很多,尤其现在这个社会,那是谁来给你感应?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