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寿昌修忏遇母
宋朝朱寿昌,是刑部侍郎朱巽的儿子,他的母亲刘氏,出身微贱,在寿昌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与母亲离婚,后来他母亲又改嫁民间,不通音讯,到寿昌长大以后,常常思慕自己的母亲,但不知母亲的下落,苦于无法会面,十分悲哀。他就辞去了官职,立志一定要寻到母亲,经过了万里的跋涉,吃尽了千辛万苦,还是没有达到寻见母亲的愿望。当时没有像现代一样的报纸,无从在报纸上登广告寻人,那样毫无方向的寻访,确实是十分困难、希望异常渺小的事。可是他并不灰心丧志,不达目的不罢休,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深信感应的不虚,他刺了自己身上的鲜血,用血写成水忏一部,印施流通,利益大众,并且日日夜夜的持诵水忏不辍,祈求佛菩萨的灵感。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有一天,他走到陕西同州地方,忽然遇见了母亲,那时他母亲虽已白发苍苍,面有皱纹,但容貌还能认识,可是寿昌以前还是七岁的小孩,现已长成了大人,他母亲却不认识他了。寿昌亲切的连呼:“妈妈!妈妈!”并且高声的说:“我是寿昌,我是寿昌。”他母亲哎呀一声说:“我的儿,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此与你相见。”母子二人,二十多年不见,一旦会面,不禁惊喜交集,喜极而涕,抱头痛哭,感动了很多路旁的行人,都驻足而观。朱寿昌把母亲迎回家中,尽心孝养,后来他出任“司农少卿”的官职,孝行更笃。当时士大夫中,对于朱寿昌的孝行感应,一时传为佳话。(取材自《梦溪笔谈》)
【湘清按】近代心理学家,也承认有心灵感应的事。但心灵感应,并不常见,原因是如果缺乏诚心,就不易获得感应。像这件故事中的朱寿昌,刺血书忏,昼夜持诵,万里跋涉,而无退志,是何等的精诚!宜乎感应所致,而获母子相会,俗语说:“诚则灵。”信然。
二、林承美树德资亲
福建林承美,在幼年时,父亲就已去世,他母亲艰苦的守节,才把他抚养成人。承美想到父母的深恩,恐难报答,因此日夜哭泣。有一位禅师对他说:“孝子思念亲恩,痛哭是没有益处的,当求怎样报答的道理。古语说:‘作善亲有益,作恶亲有忧。 你要报答亲恩,只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才是真正的孝道。”
承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立志戒杀放生,广修救人济世的善事,后来他享九十六岁的高寿,得到很高的科第。(取材自《阴骘文广义》)
【湘清按】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亲,孝之终也。”可见立身行道,是孝的终极,而林承美的戒杀放生,广修善事,尤为立身行道,报答亲恩的好榜样。
三、钱氏孝护翁姑全家免疫
清代顺治甲午年三月,江苏省武进县(古名晋陵)城东居民顾成,娶钱氏小姐为媳妇。有一次,钱氏回母家省视父母,忽然夫家乡间流行急性时疫病,传染很广,病死的人很多,有的全家数口都死于时疫,也有一条巷中的人,大半死去,只剩数人。病势的凶猛,令人心惊股栗。如果得了这种急性的时疫病,至亲也不敢过问,大家深恐传染。不幸顾成夫妇也染了时疫,后来他的儿女等一家八人,全都染了疫病。钱氏在母家听到了翁姑都患时疫的信息,急欲回夫家视病,他的父母爱女心切,恐怕女儿也会染到疫病,所以力劝钱氏不要回到夫家去。可是钱氏深明大义,她说:“丈夫娶妻,原是希望我能侍候翁姑,现在翁姑病危,倘若我忍心不归,那与禽兽何异!”终于不顾父母的反对,不怕疫病的猖獗,只身回到夫家去。当钱氏回到夫家以后,顾成夫妇及其他染疫的全家八人,都霍然而愈。当时的人,都认为顾成全家能免于疫病的死亡,是由于钱氏至孝的感应。(取材自《德育古鉴》)
【湘清按】民国以来,我国由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推翻旧道德”的恶劣影响,固有道德,日益低落。今世能孝顺父母的儿女,固如凤毛麟角,而求其能孝顺翁姑的女子,更寥不可得。像本文的钱氏女,能不怕疫病的传染,孝护病危中的翁姑,实可为今世女子的楷式。至于疾病的成因,固然是由于病菌,但科学家亦认为人身的抵抗力,足以抗御病菌而不使患病,所以顾成全家的免疫,当是由于钱氏至孝的伟大正气,因而增强全家的抵抗力,而使病菌无从作祟,免于死亡。这种因果事实,是很合于科学的,绝不能视为迷信。
四、吴二事母尽孝免于雷击
吴二,是江西省临川县的一个贫民,侍奉老母,极为孝顺,颇能博得老母的欢心。有一天夜间,梦见神对他说:“你前生有宿恶,明天午刻,将为雷击死。”吴二因为不忍离开老母,求神救命。神说:“这是天数,没有办法避免的。”吴二深恐雷击使母受惊,第二天早晨,准备了早膳对母亲说:“我今天有事出门,请母亲暂到妹妹家去。”可是他的母亲不允许,过一会儿,天空中乌云满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吴二更加忧虑母亲受惊,急忙把大门关上,自己跑到田野去,静待雷击的惩罚。哪知再过一会儿,天空放晴,吴二竟没有遭受雷击,平安归家。回到家中以后,小心的保护着母亲,还不敢把梦中的经过说出来。第二天夜间,又梦神对他说:“你的至孝感天,已宥除前生的宿恶。”后来吴二更加孝养母亲,终身不懈。(取材自《德育古鉴》)
【湘清按】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有“现报”“生报”“后报”之别,现报是现世造的业,现世受的果报。生报是这世造的业,来世受的果报。后报是某一世造的业,隔了二世以上才受果报。本篇故事主角吴二,因前生恶业,今生本来要受雷击的恶报,这是属于生报。但吴二因现世至孝的感应,未受恶报,这又是心能造业,心亦能转业的道理。至于佛教虽非神教,只是佛教认为神还是六道中的凡夫,不能与至圣佛陀相比,但并不否认神的存在,所以在佛经及因果故事中,常有关于神的记载。
五、许坦舍命救亲
许坦,是唐朝时代的孝子,在他十岁的那年,有一天,跟着他的父亲一同入山采药,忽然半路中跳出一只猛兽大豹,张开了血盆大口,攫着他的父亲。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小小年纪的许坦,并不惊慌,他一面鼓足了最大的力气,高声呼救,一面举起了木杖,奔着向前追击那只大豹。说也奇怪,那只凶猛的豹,竟出乎意外的,舍弃他的父亲,回头逃走。许坦的父亲,得以死里逃生,真是惊喜交集。父子二人,在饱受虚惊之后,再也无心采药,就一同徐步回家。
从此远近各地的人,传播着这一件颇有传奇性的事实,大家都认为许坦的孝行,制服了猛兽。否则的话,那只凶恶的大豹,能猛攫他的父亲,怎么反而畏惧十岁的小孩子呢?这显然是至孝的感应所致。后来这件孝行的美谈,传到朝庭,皇帝唐太宗听了大奇,对侍臣们说:“许坦是一个小小的儿童,竟能舍命救亲,因而制服猛兽,这样令人感动的至孝,应该予以大大的嘉奖。”后来皇帝授予他“文林郎”的官衔,享受殊荣。(取材自《历史感应统记》)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