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欲如意足

发布时间:2023-07-05 10:07:28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1 欲如意足

  「诸比丘!比丘若依欲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为欲三摩地。

  彼为令未生之恶不善法不生,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令已生之恶不善法予断,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已生之善法为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为勤行。

  以欲,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南传相应部六 神足相应105-106)

  由经文可知道,四正勤是四神足的前行,但他亦是通贯修习八正道的最初以至最终,如果无四正勤则会流于放逸,因此佛陀说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是不放逸,圣者对恶不善法是戒慎恐惧绝不会犯,已断了下三恶趣道;对一切善法是不迎合强求而随缘增上。

  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梵 chanda-samādh i- prahāna-sajskāra-samannāgata-rddhi-pāda,巴 chanda-samādhi-padhāna -sajkhāra-samannāgata-iddhi-pāda),由想达到神通之意欲力发起之禅定。又作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欲神足、欲如意足。欲三摩地勤行,拆分三部份来说明,勤行即四正勤,三摩地(色界四禅或称四根本定)是所要修习得到的,欲是欲望、渴望获得三摩地,就像渴望想做一件事或去一个地方,就会积极行动去达成所要的目标与目的地,下段则进入如何离五欲去五盖,前后上下周遍观察,日夜相续的实际操作。

  「诸比丘!于此,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以何为欲,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欲,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过分退缩。

  诸比丘!以何为欲,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欲,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为过分精勤。

  诸比丘!以何为欲,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欲,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于内为收。

  诸比丘!何为欲外散耶?

  诸比丘!欲,依外之五妙欲而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于外为散。

  诸比丘!以何为比丘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 后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对前后想善持、善作意、善观、于慧善通达。

  诸比丘!如是比丘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

  诸比丘!比丘以何为上如下、下如上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观察由足跖以上、由发顶以下至皮为边际,充满种种不净之此身,此身为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泪、浆、唾、鼻液、髓、尿是。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上如下、下如上而住。

  诸比丘!比丘以何为夜如昼、昼如夜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昼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

  之神足,以行相、特相、因相,同于夜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夜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以 行相、特相、因相,同于昼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夜如昼、昼如夜而住。

  诸比丘!何为比丘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

  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善持光明想、善摄持光明想。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南传相应部六 神足相应 116-118)

  五盖是获得三摩地的最大障碍,五盖不除却则三摩地不生,如何除却五盖我们就必须先认识五盖的行相、特相、因相:

  (一)懈怠,梵语 kausīdya,巴利语 kusīta。又作怠。心所之名。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成唯识论卷六(大三一.三四中):「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放逸梵语 pramāda。心所(心的作用)之名。略称逸。即放纵欲望而不精勤修习诸善之精神状态。因此懈怠与放逸是归属相同之精神与状态,而放逸是归属 14 个瞋心所之一(见阿含要略种种结缚表解 433页),于四神足如果不欢、不喜修习,纵情于五欲乐而流于懈怠放逸,终至窃取法身慧命,所以大智度论卷十五(大二五.一七三中)说:「一切诸贼中,无过懈怠贼。」所以此归属瞋盖的行相是懈怠放逸;懒惰是其特相;过分退缩是其因相,于此三相应知其味、过患,且精勤地将其遣除。

  (二)掉举,梵语 auddhatya,巴利语 uddhacca。心所名。指心浮动不安之精神作用,为「惛沉」之对称。十缠之一;此外,恶作与掉举合称掉悔盖。掉悔盖的行相是掉举恶作;心浮动不安是其特相;过份精进是其因相,于此三相应知其味、过患,且精勤地专注于所缘收敛心将其舍离。

  (三)惛眠,梵语 styāna-middha,为惛沉及睡眠二烦恼之合称惛沉及睡眠,同以瞢愦(目暗)、不乐、频欠、食不平性、心羸劣性为所食(为资粮),俱令心性沉昧为其作用,使身心沉迷、昏昧、沉郁、钝感、顽迷,而丧失进取、积极活动之精神作用。惛眠盖的行相是惛沉睡眠;令心沉昧是其特相;于内为收是其因相,于此三相应知其味、过患,且精勤地以光明想予以遣除。。

  (四)五妙欲,梵语 pa.ca kāmāh,巴利语 pa.ca kāmā。又作妙五欲、五妙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

  (1)色欲(梵 rūpa-kā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2)声欲(梵 .abda-kā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3)香欲(梵 gandha-kā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4)味欲(梵 rasa-kāma),谓各种饮食嘉肴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5)触欲(梵 sprastavya-kā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有漏之五境,其自性虽苦、不净,但凡夫之欲心所感则为妙乐。

  贪欲盖的行相是受用五妙欲;贪染沉溺是其特相;于外扩散是其因相,于此三相应知其味、过患,且精勤地以不净观将其遣除。

  (五)前后想(疑),疑,梵语 vicikitsā,巴利语 vicikicchā。心所之名。谓对迷悟因果之理,犹豫而无法决定之精神作用。即对于佛教真理犹豫不决之心。如果于四圣谛、八正道乃至四念处善于持守、善作意抉择、善观察于圣道无有怀疑犹豫、于出离慧才能善通达。疑盖的行相是前后想不一;犹豫不决是其特相;愚痴(于法不明)是其因相,于此三相应知其味、过患,且精勤地以四预流支与四不坏净予以对治。

  以上是五盖的行相、特相、因相的详细分别说明,底下是说明如何持续无间断对治的操作方法,以期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六)上如下、下如上,是观察自我身体从头到脚全身,观察由足跖以上、由发顶以下至皮为边际,充满种种不净之此身,此身为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泪、浆、唾、鼻液、髓、尿是。不论你所观察的是三十二或三十六物,如能深刻体会全身脏器的腥膻恶臭、无一可爱而生厌患,这是不净观观察的目的。此不净观的主要对治的是贪欲盖。

  (七)夜如昼、昼如夜,于白天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观察五盖的行相、特相、因相,同于夜晚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夜晚亦如同白天一样,观察五盖的行相、特相、因相,五盖犹如五贼一样,是不因白天或黑夜而随伺在侧,因此昼夜六时(古印度时间)除了中夜(10时~凌晨 2时)睡眠,其余时间则禅修、托钵、经行,随时观察五盖收摄六根。此项是对治五盖全部。

  (八)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缠,梵语 paryavastha na。指心之缠缚,能妨碍修善。为烦恼(尤指随烦恼)之异名。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惛沉等八随烦恼,称为八缠。八缠加忿、覆,则为十缠。如果要让心广大不缠就必须修习光耀心,善持光明想、善摄持光明想。光明想是归属举相,因禅修静态不动收摄时间较多,或者是身微恙产生幻觉,可依光明想消除惛眠与幻觉,因而此项主要对治是惛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