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阿难陀介绍

发布时间:2022-10-19 18:41:22作者:法华经讲解网整理

阿难是经常跟随在佛陀后面的侍者,它是非常的聪明的,在佛教中的位置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要多加的向它学习。那师兄你知道佛陀让阿难演绎七处征心的目的何在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佛陀让阿难演绎七处征心的目的何在?

所谓“七处征心”的这段演绎来自于楞严经的第一卷。阿难被摩登伽女用娑毗罗咒困于淫舍之后,反省自己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向佛陀请求开悟之道。

开悟的全称,用楞严经中的经文来表达就是: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这样的表述有点绕口,不好理解。解深密经中对开悟的解释是:得胜义谛,入如来藏。

要入如来藏,就得出离攀缘心。要想出离攀缘心,就得认知攀缘心。所以楞严经中说: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或许正是因为这句“唯心与目今何所在”,所以大家习惯于把接下去的那段经文说为“七处征心”。那么用“七处征心”来概括这段经文是否准确呢?

对于阿难的这七处探寻,佛陀的回答是:无有是处。“无有是处”仅仅是说阿难的回答是错误的吗?“无有是处”的意思应当是:不会有这么一个确立不动的存有之处。

“七处征心”的“处”取自“无有是处”中的处。那么“征”字取自何处呢?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仔细分析经文,七处与征心是两段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探讨。

为什么说是两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探讨呢?因为针对阿难的这两段演绎,佛陀分别给出了两个不同角度的解答。

对于阿难说的“征心所在”,佛陀的回答是: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对于还没有开悟的人来说,因为还没能识知如来藏,未能安隐如来藏。纵然是尽其明辨,所谓的心,只是攀缘之心。是前尘虚妄相想。

那么对于阿难的“七处”探寻,佛陀的总结回答是:诸修行人不能得成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佛陀让阿难演绎七处征心的目的何在?

所以呢,阿难演绎的七处探寻,其实不是“七处征心”,而是展示七处攀缘。

攀缘不定,所以针对阿难的每一处探寻,佛陀都说“无有是处”。

攀缘逐趣,逐趣而转必不圆满,定有所遗。故此佛说: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所以呢,所谓的“七处征心”其实是阿难演绎了心的七个攀缘之处。

攀缘之心,向身内攀缘之时,似乎在身内,却又不住在身内;向身外攀缘之时,似乎在身外,却又不住在身外。向六根攀缘之时,似乎在根里,却又不住在根里;向相攀缘时,似乎在相中,却又不住在相中;向法攀缘时,似乎在法中,却又不住在法中;向识攀缘时,似乎在识中,却又不住在识中;向空攀缘时,似乎在空中,却又不住在空中。

这才是展示七处攀缘所要表达的法义所在。

佛陀让阿难演绎七处征心的目的何在?

以上就是对佛陀让阿难演绎七处征心的目的何在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在修行的师兄一定要多加遵守佛家戒律,同时还要遵守一些注意事项,这些都是对师兄的修行是非常好的。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放清净自己的内心,坚持下去,总是会成功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