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发布时间:2023-02-15 17:55:54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黄国达

  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这份祥和,回到现实生活里,仍然是混乱和不安,这也是不够的。

  身心的混乱和不安,包含紧张、烦躁、亢奋、疲惫、无力、恐惧、担忧、愤恨、沮丧、郁闷、焦虑等等“身体”的不适和“情绪”困扰,归结起来就是心理不平衡和心理疾病。心理不平衡须要“调整”,心理疾病须要“治疗”(对治),也就是“身心的调治”,用现代人的术语来说,就是“情绪管理”。要作到这点,首先要对身心的运作模式有透彻的了解,然后加上细腻的调治,才可以达到身心的安定、祥和。

  佛法和心理学对身心的运作现象都有许多的理论和解释。这里试着以佛法为主,参酌现代心理学,探讨调治身心的原理和实用方法。

  对于一些心理疾病,固然需要心理医师的咨商、辅导、以及配合药物的治疗。佛法在这方面似乎缓不济急,甚至说:心理疾病会构成修行的障碍,要先治疗心理疾病,心理恢复健康,修行才会有所成就。

  这样的观念,其实只是部份的事实,要能透澈体证法性实相,心理健康固然是必要的基础条件,然而佛法调治身心、袪除障碍而达到心理健康的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某些心理疾病若是源自心灵伤痛而非脑部受损,如果善用佛法,是有可能疗愈的。反过来说,如果误用佛法,不但不能对治心理疾病,反而治丝益纷、加重病情。到底如何才是有效的方式?在什么范围之内有效?可多加探讨。以下三项要点,对身心的调治,也就是情绪管理、心灵伤痛的自我疗愈有相当的效果。

  一、积极光明的心念。

  二、身体放松、心情放松。

  三、觉知当下的情境和身心状态。

  一、积极光明的心念

  各种不平衡的情绪,其实与负面的思想有关,如果能够用正面思想来看待事物,情绪就可以恢复平静。积极光明的心念在佛法中属于“正念”“精进”的范圃。

  譬如:为了一个佛法的研讨会,花了很多心思和时间布置场地,却有人嫌插花不好看,心里不舒服。一般的想法是:“作了那么多事,不应该被嫌”,这种思想就不是正面思想,因为“应该、不应该”只是一种片面的想法,从另一方面来说,对方觉得做得不好的部份,也同样是一种片面的想法。

  什么是正面的想法?就是积极的、能促进彼此关系、有建设性的思想。以这件事情来说:“虽然他认为插花不好看,但我布置会场,让参加研讨会的人感觉光亮、干净、庄严,就算稍有瘕疵,并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成熟的、有包容的想法,就不会钻进“完美主义”的牛角尖了!

  面对很多情境,如果生起情绪,就要审视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太狭窄、太僵硬了!试着以更开阔、灵活的眼光看事情,情绪就会比较平稳。

  二、身体放松、心情放松

  “放松”和佛法中的“无为”、“随顺”、“放下”的观念是相通的。积极光明的心念,其实就是在观念上的松开,不要紧紧抓住一个想法,而是在自由,灵活、轻松、宽广的视野上看事情,身体自然容易放松,心情也会轻松。

  再如:今天本来安排要去参观一个你喜欢的展览,但是因为家人有事耽误,你认为非常可惜,心里难免不悦。如果不要紧抓住“我喜欢的展览会”,你可以放松心情,看看美丽的天空、呼吸清凉的空气,用欣赏的眼光看着路上的车子奔驰……。当身心放松,活在眼前,那么,你将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超大型的展览场,端看自己是否能够独具慧眼,见到它的美妙罢了!

  适当的运动,深呼吸对于放松身心很有帮助。无所企求地唱诵、听听佛曲、冥想音乐也很有用,如果运用得当,甚至也可以香精、青草帮助身心放松。

  在作这些放松练习时,不要有“目标导向”,把放松当作“努力”的目标,要像水那样柔顺、无为,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不用抵抗、没有想要怎样,只是单纯地活在当下就是了。这是真正的放松,一般人会紧张、焦虑,无非是把事情看得太严重,过于“目标导向”,太“努力”了。

\

  可是,如果过份柔顺、无为,岂非消极、怠惰、一事无成?这是很表面的看法,在生命表层的现象界,确实不妨有一番轰轰烈烈的作为,成就种种事功,但是在生命深层的本质,其实都是寂然无生的。

  所以生命固然要有积极、进取的部份,也要有沉静、安祥的部份,才可以平衡。

  当工作、活动一段时间之后,要有足够的身心放松、休息,才可以充电再生能量,这就是中道的原理。

  三、觉知当下的情境和身心状态

  “觉知”相当于“四念处”中对身、受心、法的“如实知”。也就是觉知当下的情境和身心状态,为何要“觉知”,觉知有什么作用呢?因为“觉知”可以使人很容易地接纳和面对痛苦的经验,消融批判、自责、自怜、逃避的心态,抚平心灵的伤痛。

  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经历大大小小的失败、挫折,有被嘲笑、被欺骗、被忽视、受委屈、生离死别、重大的感情伤害、巨大的财物损失……等等痛苦经验,心里累积了大大小小的伤痕,造成身心的不平衡甚至形成心理疾病。许多人面临痛苦经验时,多半采取逃避策略,可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最佳策略,其实是完全地接纳和面对,因为不懂得如何接纳和面对,只好掩饰问题、把痛苦的情绪隐藏起来,造成心理的扭曲。

  面对失败、挫折、被嘲笑、被忽视、受委屈、被欺骗、生离死别、感情伤害、财物损失,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纳和面对。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想着将来有一天,把所有失去的,通通要回来;或是希望看到别人也受到同样的痛苦,证明大家都是一样;或是否定人生,不再相信任何人。

  放下这些表面上会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的想法,诚实的接纳人生的缺憾,面对生命的苦和无常的本质,才有机会重生、再生。

  完全地接纳和面对,就是在痛苦事件和情绪之中,保留一份觉知,亲自在场,空掉思想,活在当下。

  当下是活的,充满能量的,只要挪开逃避的心态、自责的想法、自怜的耽溺,当下是充满活力的,抛开这些不必要的心理负荷,契应当时的因缘而自然展现。

  如何指纳和面对过去的伤痛?当过去的伤痛隐约浮现,怎么辨?觉知它,不逃开,也不加批判,这是治愈伤痛的良方妙药,既简单又有用。在觉知中你会体验到一个内心宁静、柔和的空间,把伤痛丢进去,让记忆重现,宁静与柔和会融化任何的惊恐、愤恨、自怜,赫然发现一切都已过去、如幻如梦,唯有当下是真的。觉知当下,是最好的解药。

  你会问:当痛苦的回忆浮现的时候,怎么可能还有宁静、柔和呢?答案很简单,“觉知当下”具有不可测度的生命力,会衍生积极光明的心念、放松、自由、灵活、开朗、宁静、柔和的品质。“觉知当下”会从觉知外境、觉知呼吸、觉知身体,延伸到觉知情绪和过去的记忆;从静态的禅修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觉知,形成愈来愈鲜明的觉知之流,这就是奥秘所在。

  由积极光明的心念,身体放松、心情放松,觉知当下的情境和身心状态,排除心理障碍、抚平心灵伤痛,身心获得平衡、敏锐而有活力,这就是身心康复之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