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青年的佛教导读

发布时间:2023-02-15 17:55:54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青年的佛教\’导读

黄国达

本书分四部分:

一、青年佛教运动小史

二、青年的佛教参访记

三、初级佛学教科书

四、高级佛学教科书

前两部合为“青年佛教与佛教青年”,内容采自‘华严经\’的故事,描述善财童子的发心和参学过程,用现代白话的手法,是导师在文学笔法下的作品,与一向论理式的着作风格十分不同,别有一番特殊的味道。

l 大乘佛法的净土与净心

“青年佛教运动小史”以象征式的笔法描述大乘佛法的兴起,在硬体建设上的新气象是宏伟、华贵、辉煌、微妙的净土:金刚宝地上,到处充满了珠花,地上矗立起崇高的七宝楼阁,远远的望去,宝楼中的光明,照耀得白日无光,有回廊、栏杆、白玉阶梯。四处密布着四通八达的道路,又广大,又平坦。其中遍植宝树、香河环绕,莲花遍开,充满园林之美,像天堂似的。这样的“布景”描述,可说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了印度人的审美观。

这些虽是现实的世间还无法实现的,但在科技文明进步的今日世界,在某些先进的地区而言,似乎并不遥远,佛教理想中的世界,并不是贫穷、脏乱的,而是富裕的、艺术的、洁净的,只要不生染着,物质的成就其实代表着创造力、和谐和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高品质的心灵素养。大乘佛法中物质和精神文明并重的观念,在现代科技进步的社会中是十分相容的。

其次,大乘佛法特别重视接引青年,青年如早晨初升的旭日,充满活力和朝气,汲汲地“断爱断欲”、“了生脱死”的佛法未必是契机的,而菩萨道的豪迈、雄健的风格,带领人们走向快乐而自在的圆满人生,是更容易为青年们所接受和学习的。

本书中导师告诉我们佛教青年们要从两方面努力:

一、净化自我:佛教青年,应确立光明的人生观,并身体力行。把自我化为光明的人格,进而与光明之佛陀相契合。

二、利济人群:佛教青年应分化四方,以不同的身分,出现人间:如宗教师,佛教的声闻,外道的婆罗门、苦行者、医生、商人、艺术家、工程师等。青年不应隐遁山林,宜居住城市、乡村,以化导人群。或以正常之行作示范:或以世间工程技术、佛法等教化。利他不尚空谈,应该以自身所行来成就一切众生。

“青年的佛教参访记”以‘华严经\’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故事为剧本。善财童子代表佛教青年,在文殊菩萨的指导下,发菩提心,以无厌足心学习菩萨行。

参访,意味广学多闻而非闭门造车、自以为是,以开阔的胸怀,多听闻学习,吸取其优点,切不可吹求善知识的过失,修学佛法不是一味的抄袭或迷信权威,而必须了解自己的因缘,找到契合自己根机的修行方法,身体力行,才会有所成就。

以下就书中所叙述的法门中,试着让大家看看如何在世间而觉悟佛法,自利利他的几个实例。

l 念佛的真义

第一位参访的善知识是海云比丘,他所修的是念佛法门,德云比丘开示:“念佛是内心的明记不忘,既不在数珠上,也不在口头上。像我这样的缓步经行,正念观察,便是念佛的榜样。念佛的目的是见佛!要有信心,有智慧,在正念中明见佛陀的一切,信心是诚挚而纯洁的,唯有澄净、明彻,才能现见佛陀的一切。‘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念念常见一切佛:诸佛的三十二相、神通;众会的庄严,都历历明见,如在跟前一样。”由此可见念佛法门的真义是以心灵的澈底觉醒为根本,然后由此引发种种功德,佛陀的外相只是接引众生的方便而已。

l 观十二因缘如大海

参访海云比丘所开示的智慧观照法门,观察世间相,观察它的甚深广大如大海一般:从现实的世间,向无限的时空去观测,只觉得它渐深渐广,深广得不可说。这世间是丑恶的,但也有美善。世间海中有无量众生的意识流:业浪与爱水,形形色色不同的身相、寿命、族类,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烦恼大云不断的流注业雨,弥漫了整个世间。这样的观察、理解世间是十二缘起的因果,进入了缘起法海。

缘起相海,是甚深难测的,但还有更甚深更难测的缘起空寂性呢!性空是缘起内在的实性,唯有彻底的深观缘起海,才能洞见性空,声闻行者不能广观缘起,却想深入涅槃,这才沉没生死海底,不能生起如幻的妙用了。广观世间相而深入的,才能不舍世间,又不为世间所拘,像莲华生长在淤泥中,却保有它的净洁,所以,只要多多的为众生着想,深深的体解性空,就不难从空出假,实行普贤的大行了。

这样,不但可以破除自我的局限和固定、独存感,也能对自己的身心和其他众生有透彻的观照,可说是空有并观的中道了。

l “普庄严园”的清净解脱

善财参访的一位很特别的善知识----休舍优婆夷,她所修的是“离忧安隐幢解脱门”,她的住处“普庄严园”就如美丽的宫殿和庭园,有经常有天人、天女和远来听法的菩萨,十方诸佛常来说法,共沐在三宝的光明中,得不思议的解脱。

“我达观世间的一切,凡是来这里见我色相的,听我音声的,记念我的,或者与我同居共住的,给我服事的,都不会空过。他们一切的病苦除灭了,烦恼远离了,进入无碍的清净。我增长他们的善根,引他们走入功德之门。”以菩萨净土庄严的环境来度化众生,统合天界的福乐和解脱的智慧,对于美妙形色的贪执尚存的众生,不失为方便法门。现代人过惯了舒适的生活,以苦行入道十分困难,若能以乐行而又能提升心灵的觉醒,将会大受欢迎,不过,不能舍本逐末,若耽溺方便,忘失究竟,就不是大乘菩萨道的真义了。

l 严刑与善政

无厌足王,用王法教化众生,使民众生活在和平、秩序、正义中。见有才德者,就加以录用,决不使野有遗贤。反之,如有犯法乱纪的,应罚者罚,应治者治,也决不姑息放任。裁断民间的诤讼,被人欺凌的孤弱,给以王法的保障,解除他们的怖畏。王道政治的推行,使人民实行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无贪、嗔、痴的菩萨戒。

当民众违犯了的政法,有偷盗他人财物的,有杀害人命的,有淫乱的;还有倡导邪说惑众的,贪污的。对于这般造作恶业的众生,国王照着他们应得的罪罚,有断手足的,截耳鼻的,斩首的,火焚的,用这些严酷的刑罚,一一的苦治他们。善财见了犯罪者所受的苦痛,生起无限的悲悯心,对国王执行的严刑苦治,心中大以为不然。心想: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才要修学菩萨行。像无厌足王的这样逼恼众生,甚至加以杀害,这简直是残暴不仁,那里是菩萨。

无厌足王说,我所修的法门叫做“如幻解脱门”。我所治理的国民,因过去养成了杀盗淫乱等恶习,物以类聚,风纪坏到极点。用其他的方便,都能使他们离开恶业。我为了折伏这般众生,所以用种种严厉的刑法,治罚作恶业的恶人,使那些作恶的众生,知道国法的尊严,然后,教他离恶向善。

对于此种作法,批评我的,当然不知道我。就是同情我的,或者以为我嫉恶如仇,以为我治乱世用重刑,杀一儆百。其实,在我洞达诸法如幻的意境中,并没有真实的众生,真作恶,真受罚,无非是以幻治幻的方便。不要说是人,就是一蚊一蚁,我也从没有起一念的恶意或者动作、身体、言语去恼害他,使他受苦。人人都可以为善,恶人不过是善缘不具而已,悲悯他都来不及,还会去恨他残害他吗?善财.这就是我所知所行的法门了。

‘华严经\’中无厌足王的酷刑,在今天讲究人道、人权的民主社会,简直在是骇人听闻的,以暴制暴的报复主义并不是良好的刑罚。学习佛法,不能囫囵吞枣,或许酷刑在古代是很平常的,以大菩萨的深通三世,大悲大智,也许是容许的。对现代人以及浅学的菩萨来说,时空因缘迥异,酷刑主义并不可行,读者是否也有自己的想法呢?

l 离欲际解脱门

当善财参访婆须密多(世友)时,有人劝善财说无她是个人尽可夫的淫女,不应在她的身上起贪欲心,不应为女色所引诱。但也有人说世友女郎是智慧的明灯。

百闻不如一见,她的住宅,在一广大的园林中。种种的严饰,表现出高贵的气质,她的相貌端严,赫赫有光,身材适中,就是天人也万万不及她。她的声音征妙、清晰,显然是能谈会说的。

她说:“善财!我所证得的离欲际解脱门。凡欲心所缠的众生们;到我这里来的,我都为他们说法,使他们离去贪欲。欲心所缠的众生,不问他见我的,与我谈话的,执我手的,升我床座而与我共宿的,注目观我的,见我频呻的,见我瞬目的,与我拥抱的,与我接吻的,一切都远离贪欲,悟入无碍解脱门。”

\

‘华严经\’的观念,即使在今天,像这么开放的思想,还是有争议性的,参访这样的善知识,我们能学习到什么?相信读者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当可以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如果具足菩提心,一切的一切无不以心灵的觉醒为念,并且以般若智慧为眼目,明辨真伪,观照实相,那么,不囿于禁欲主义、世间礼教甚至外表的戒律形式,而以情欲为饵来度众生,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那是大菩萨的作略,早就超越佛法正常的教化方式了。至于贪欲未断的修行人,社会规范和佛教的戒律还是要遵守的;而情欲的处理,对在家众,则可以智化情,适当地疏导,而非采取一概禁绝的方式,否则反而会因不当的压抑而引发身心的障碍呢!

另外,若藉修行为名,而美名其为“性修行”或所谓的“能量净化”,实则是为了满足情欲而已,那是混滥佛法,败坏伦常、戒律的外道行径呢。关于这点,在导师的其他着作中,例如‘成佛之道\’三乘共法章,定学的“离五欲五盖”的部份就有所说明,读者可以参阅。

l 摄受与折伏的善巧运用

善知识大天所修的是云网解脱,他以神通化现珍宝、财物、华、鬘、香、乐布施众生,教他们供养三宝,种善根、发菩提心。

如果众生因有了财物,贪着五欲而放逸的,就为他化现不净秽恶的境界,使他起厌恶心。有些众生,因有了财物,生起骄慢心,彼此争竞,就化成可怖的形态,比他们更嗔恨更好斗争,像饮血啖肉的罗刹们。使他们恐怖惊惶,心地自然柔和了。那因财物而懒惰懈怠的,为他们化现恶王、盗贼、水、火等灾难,或者重病,使他们觉悟财物的虚伪,还不免忧苦。我用这种种方便,折伏他们,使他们止恶向善,超出障碍的险道,得到无碍。

创造的神通示现,不是为了自身的名闻利养或趋乐避苦,纯粹是用来帮助众生走上菩提大道,这和一般爱慕、追求或夸耀的心态是多么不同!

l 幻住解脱门

善财在参访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时,谈到他们所成就的幻住解脱门。有德童女说:“我们悟入了幻住法门,觉得一切的一切,凡是存在的,都从因缘所生,没有真实、恒常、独存的自性,一切是幻性的存在,和合为一的一切众生,何尝真有自我,这无非是业与烦恼所起的。无限差别的一切法,因无明与有爱而起。三界从颠倒而生,不都是幻住的吗?所有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都是虚妄分别所生的,国土的成坏,只是颠倒心所现。这不又是如幻吗?圣人,声闻、辟支佛,是因他的智慧和断除烦恼而成,菩萨是自行化他的智慧与行愿所成:神通变化,所作所为,都是愿智所成。圣人法都从因缘生,岂非也是幻住?”

这真是缘起如幻的彻底之谈啊!我们如果也能够这样常常观照诸法如幻,也就能自然地放下,得到自在啦!

第三部份初级佛学教科书适合作为国小程度的教材,例如儿童佛学班,或家中的亲子教育之用。第四部份高级佛学教科书则适合作为国中、小程度的教材,如国中佛学营,或入门自修的佛书。以导师的功力所编的教材,那是相当有份量的喔!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