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圣凯法师: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内涵与意义

发布时间:2024-01-24 03:11:04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圣凯法师: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内涵与意义

赵朴初(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编者按:2017年6月17日至19日,由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发起,中国佛教协会、加拿大佛教会、美国佛教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加美三国佛教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中加美三国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各级政要、相关社团及护法居士近万人齐聚多伦多,围绕 圆融中道,持久和平 的论坛主题展开讨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圣凯法师出席论坛并提交了《 传统 与 现代 之间 论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的主题论文。圣凯法师在论文中系统梳理赵朴初 人间佛教 的思想内涵与历史发展,圣凯法师指出: 赵朴初最大贡献是把提倡 人间佛教 放在整个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 强调了 人间佛教 思想的普遍意义。这是太虚当年未能做到的。他对 人间佛教 神圣性的论证,是一位宗教领袖从佛教制度、佛教的社会功能去探讨的,而非一位出家师父对弟子的个人教化,理解这二者的差别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篇长文,有观点、有态度、有情怀,值得每一位佛子研读、体会。编选了圣凯法师论文第一部分观点如下。

赵朴初居士(下敬称 赵朴老 )(1907 2000)的 人间佛教 思想与实践肇启于太虚大师,并且加以进一步充实与发扬,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中国大陆佛教的指导思想,获得广大佛教徒、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热烈赞同,正式拉开了大陆佛教复兴的帷幕。1980年12月23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会议闭幕,赵朴老被选为会长;2000年5月21日,赵朴老在北京逝世。这20年是中国大陆佛教恢复、重建、振兴的重要阶段,而 人间佛教 的内涵与理解一直影响着大陆佛教的发展,这涉及大陆佛教如何处理中国佛教传统与当代佛教的关系、如何理解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如何以 人间佛教 指导大陆佛教的发展等三大问题。因此,梳理赵朴老 人间佛教 的思想内涵与历史发展,对理解1980年以后的大陆佛教的重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对探讨大陆佛教的未来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赵朴老 人间佛教 思想的内涵与意义

从佛教思想史脉络来看,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相比有两个重大创新:一是禅宗,二是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 虽然也继承、含有印度佛教思想,但主要是中国佛教思想;虽然也继承、含有中国古代传统佛教的思想,但主要还是有别于古代传统佛教的中国近现代佛教思想,是足以与禅宗的形成相比拟的中国佛教的第二个最重大的创新(注释1)。因此, 人间佛教 是佛教中国化的当代型态。在契理契机的原则下, 人间佛教 是在现代中国的 根机 与语境下,面临着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的转型,最终建立与现代社会、政治、文明 相适应 的现代佛教,从而实现教化现代文明社会而达成 正法久住,广度众生 的伟大理想。

赵朴老对 人间佛教 的思考,既有亲近圆瑛法师而重视中国传统佛教的背景,更有亲近太虚大师而继承 人间佛教 的因缘,又有担任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所拥有的领袖意识,最后则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现代中国的 根机 与语境。所以,理解与探讨赵朴老 人间佛教 的思想与实践应该重视这四大因素。

赵朴老对 人间佛教 内涵的理解,正是他对民国佛教以及抗日战争后饱经沧桑的大陆佛教的反思,及与亲近太虚大师的殊胜因缘。从现当代佛教史来说,赵朴老经历了20世纪佛教两次令人瞩目的复兴。第一次是从太平天国之乱之后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另一次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历尽厄难的中国大陆佛教,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后佛教复兴的新时代。(注释2)这两次佛教复兴的背景都是面临着浩劫后的复兴与崛起,一是太平天国(1851 1864)在19世纪中期所造成的大规模破坏,一是 文化大革命 所造成的另一次浩劫。与传统 法难 相比,这两场浩劫所经历的时间持续之长、涉及区域之大、破坏规模之激烈,皆是前所未有。其次,二者皆具备现代性独有的全球化特征。最后,二者都存在着传统佛教的重生与转型。但是,这两次复兴的差异及其独特之处,需要很好地深入研究。

改革开放后大陆佛教的复兴,却是真正从 零 开始。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规定: 征收祠堂、庙寺、寺院、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注释3)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庙宇寺院日产锐减,佛教界必须适应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 改变了中国佛教近2000 年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失去土地不仅是佛教界生存的问题,更有修行模式的转变;十年 文革 更给中国大陆佛教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人才断层,佛教信仰的社会基础荡然无存。因此,上世纪80 年代佛教复兴,其成就与影响虽然可圈可点,但是其基础乃至发展指标皆不如第一次复兴,同时也意味着其潜力远远未发挥出来。同时,民国佛教的反思智慧与实践经验,是本次佛教复兴与发展最好的参照系。

从两次佛教复兴的比较与借鉴意义来说,太虚所提倡的 人间佛教 思想对大陆佛教复兴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与典范作用,因此赵朴老在复兴初期明确提倡 人间佛教 ,则是历史经验的自然选择与智慧抉择。1983年第3期《法音》发表了赵朴老《佛教常识答问》最后一节 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首次提出应坚持人间佛教的思想, 以此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 ,揭开了新时期人间佛教弘扬倡导的序幕。1983年12月,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在谈到在当今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这一问题时,他指出:

对于自己信仰的佛教,应当提倡一种思想,发扬三个传统。中国佛教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增一阿含经》说: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 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

《六祖坛经》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注释4)

因此,要正确理解赵朴老 人间佛教 的内涵与意义,必须综合《佛教常识答问》和《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两个文献进行整体的阐释。

人间佛教 的本质是菩萨行而非人天乘法

《佛教常识答问》中亦是依五乘佛法而进行判教,这与大虚大师是完全相同的。该书说:

问:什么是五乘佛法?什么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答: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叫五乘。其中后三种叫出世间法,教理深奥,比较难学;前二人天乘教是世间法。世间法是世人易学而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前人名之为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注释5)

后人对赵朴老 人间佛教 误解最多的地方,即以 人间佛教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 这一句而断章取义,以为赵朴老的 人间佛教 思想是提倡五戒、十善的人天乘法。

从赵朴老的 人间佛教 思想脉络中,其本质仍然是菩萨行,因为他明确地提到: 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 (注释6) 它(人间佛教)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 (注释7)

首先,菩萨行的前提是无常观的世界观,就是 观察、认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要认识到整个世间,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种不断发生发展、无常变化、无尽无休的洪流,这种迅猛前进的滚滚洪流谁也阻挡不了,谁也把握不住。菩萨觉悟到,在这种无常变化的汹涌波涛中顺流而下没有别的可做,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样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无常变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没,依靠菩萨六波罗蜜的航船, 出离这种无尽无边的苦海。 (注释8)无常观的世界观是认识到世界的真实,即体证诸法实相,是 自利 ;而菩萨行是实现人生的意义超越,是实现世界的 共同救赎 ,是 利他 ;只有真正的利他,才能实现究竟的自利,这就是自利利他不二,即《佛教常识答问》中所谓 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 (注释9)。

那么,如何处理菩萨行与人天乘法的关系?在《佛教常识答问》中已经回应了这个问题:

问:据闻,大乘佛法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种人间佛教,和成佛有什么关系?

答:大乘佛教是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但成佛必须先要做个好人,做个清白正直的人,要在做好人的基础上才能学佛成佛。这就是释迦佛说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怎样叫学佛?学佛就是要学菩萨行,过去诸佛是修菩萨行成佛的,我今学佛也要修学菩萨行。(注释10)

依赵朴老的解释, 人天乘 就是要做个好人,做个清白正直的人。菩萨行是人天乘法的目标,只有做好人才能修学菩萨行,这才是学佛这种阐释的思想脉络,是完全继承太虚大师的 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注释11)。同时,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说: 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 六度以利益人群。 (注释12)总之,修习五戒十善的人天乘法是 做个好人 , 是 自利 ,是菩萨行的前提与基础;修习四摄、六度的菩萨行是 学佛 ,是人天乘法的目标与归宿。

从菩萨行的修学目标来说,仍然是 成佛 。《佛教常识答问》说:

菩萨以此六波罗蜜作为舟航,在无常变化的生死苦海中自度度人,功行圆满,直达涅槃彼岸,名为成佛。菩萨成佛即是得大解脱、得大自在,永远常乐我净。这就是大乘佛教菩萨行的最后结果。菩萨成佛之前,学佛度众生,以度众生为修行佛道的中心课题,成佛之后还是永远地在度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注释13)

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学佛是从 做个好人 开始,最后要学习人间的佛陀而 成佛 ,即是由正见正觉自塑而成的以智慧、慈悲、精进为主要特征的圆满人格典范,是对人本性潜能的圆满开发、实现,这即是 人成佛即成 的思想阐释。

人间佛教 的目标是建立 人间净土

做个好人 、即人而成佛之道是个人主体的宗教修持,而从全社会、全人类着眼,建设理想社会,实现人间净土,则是 人间佛教 思想更为重要的方面。 人间佛教 思潮的出现,即怀着救国救世的热忱,力图以佛教改良社会,发挥促进人心安定、人类幸福、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其最终目的和意义就是实现和建立 人间净土 。因此,赵朴老强调:提倡 人间佛教 的目标是解决 怎样才能使佛法结合人们生活实际,有益于社会道德,精神文明的建设 (注释14)的问题。 人间佛教 就是要通过契理契机的原则,通过 引摄世间的教法 , 人人依照五戒十善的准则行事,那么,人民就会和平康乐,社会就会安定团结,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和平安乐的世界,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这就是人间佛教所要达到的目的。 (注释15)修习 五戒十善 的人天乘法,其结果是和平安乐、高度精神的世界,但是这还没有达到 人间净土 。《佛教常识答问》说:

菩萨行的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果真人人能够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且不说今后成佛不成佛,就是在当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积极地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何况以此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

菩萨行的即人成佛、即世间而出世间之道,其目标在于成佛,其实践即是 人间净土 的建设过程,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培育出大批志愿宏伟、品格高尚的社会精英、国家栋梁、民众楷模。因此,建设 人间净土 是菩萨行的过程,含摄着五戒十善的人乘正法。但是,若以为赵朴老强调修习五戒十善便是实现 人间净土 ,则是完全错误的。

总而言之,赵朴老继承太虚大师的 人间佛教 思想,以《阿含经》《六祖坛经》《普贤行愿品》等大乘思想为思想根据,以五乘共法为思想框架,以成佛度众生、建立人间净土为最终目的;强调 人间佛教 是菩萨行而非人天乘法,五戒十善是 自利 、菩萨行的前提与基础,菩萨行则是 利他 、人天乘的归宿与目标; 人间净土 的建设是菩萨行的实践, 含摄着修习五戒十善而成就的平安喜乐、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 所以,从 人间佛教 的内涵与意义来说,在 人间佛教 的超越性、实践性、人间性等方面,赵朴老与太虚大师是高度一致的;从解释的方法来说,二者重视因势利导,赵朴老比较温和,虽未提倡佛教革新, 但仍有其意蕴。从赵朴老对 人间佛教 的论述来看,确实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大陆佛教刚从一片劫灰中苏醒,仍面临着社会对宗教的非难,提倡人间佛教虽有助于纾缓视佛教等同于迷信的压力,但同时百废待兴,亟需佛教各宗派协力携手,不宜明言人间佛教所含教义现代化内涵,以免徒起纷争。以为大陆提倡的人间佛教缺乏深刻内涵与创意的见解,乃不了解大陆的实情,不能体谅提倡者的苦衷。(注释16)同时,赵朴老作为中国佛教界与政治有密切来往的领袖人物,是一位在家信徒、社会活动家,他的思想肯定不如太虚大师庞大、丰富;或许由于论证的缺乏,还存在着某些逻辑上的未发之义,有待于后人去完善与阐释。

结语:赵朴老的 人间佛教 是 未竟之志 和 未竟之业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面对赵朴老这样的世纪老人,赞誉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共产党志同道合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大师、友好交流的使者、中国慈善事业的先驱等等,(注释17)都是名至实归的。但是,从佛教思想与实践的角度来看, 赵朴老应该是 人间佛教使者 ,是大陆 人间佛教 思想的提倡者与实践者。

赵朴老始结缘于太虚大师,受太虚大师的临终嘱托,一生都在践行与丰富 人间佛教 思想。探讨与理解赵朴老 人间佛教 的思想背景,还要考虑到他亲近圆瑛法师而重视中国佛教传统,又有担任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所拥有的领袖意识,最后则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现代中国的 根机 与语境。

赵朴老的 人间佛教 思想,是在深切体证佛法中无常、无我、缘起等智慧而展开的,既与太虚大师一脉相承,晚年又关注印顺导师的思想,彰显了 人间佛教 的神圣性(超越性)、人间性、历史性、时代性四个特点。他强调 人间佛教 的内涵是菩萨行,涵摄五戒十善的人天乘法,体现了 人间佛教 的神圣性;将 人间佛教 与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融合起来,关注到 人间佛教 的人间性与历史性;强调要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保证 人间佛教 在人间的神圣性,佛教教育即是 人间佛教 的神圣性运动;深刻地揭示 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是 人间佛教 时代性的必然要求。

反观赵朴老 人间佛教 思想与实践的时代意义,必须从20世纪中国佛教两次举世瞩目的复兴或者说 中国佛教之重建 去理解他的贡献。大陆佛教的复兴与重建任务的艰巨与复杂,远非太虚大师当年所能比,大陆佛教的一些重要寺院的恢复与开放,是赵朴老亲自一次又一次地和有关部门交涉,向中央和省市重要领导不断地反映。他凭借着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社会的公信力和文化的亲和力,为佛教获得政治的支持、社会的认可、文化的共鸣。同时,他又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界的领袖,他的最大贡献是把提倡 人间佛教 放在整个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 强调了 人间佛教 思想的普遍意义。这是太虚当年未能做到的,由此也进一步触及了太虚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人间佛教与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关系问题。(注释18)当然,深刻总结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反思与批判中国佛教的积弊,梳理 人间佛教 与 宗派佛教 的关系,即真正地完善与构建 人间佛教 的神圣性(超越性)、人间性、历史性、时代性,则是 未竟之业 。

赵朴老对 人间佛教 的反思,则是晚年非常重要的思想关注。因此,理解他1994年之后很少提 人间佛教 ,并非忽视 人间佛教 ,而强调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实际上要加强 人间佛教 的神圣性,重视佛教信仰的文明价值,提倡 五方五佛 的信仰格局。因此,不能从文字上去理解他的 人间佛教 思想,而是从思想脉络、历史阶段、时代需求中去认识他在思想上的一贯性,在方法上则是 多元一体 ,即 佛教是文化 、 中国佛教三大传统 、 加强佛教自身建设 、 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等都是 人间佛教 的思想与实践。这样,才不会误解他的 人间佛教 是人天乘法,或者说他忽视了人间佛教应有的超越世俗、解脱生死的理想等神圣性的另一方面。他对 人间佛教 神圣性的论证,是一位宗教领袖从佛教制度、佛教的社会功能去探讨的,而非一位出家师父对弟子的个人教化,理解这二者的差别是非常重要的。

赵朴老从 人间佛教 的思想脉络中解决了当代中国佛教的弘扬与发展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中国大陆佛教的恢复和建设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更重要的是,他做为实干家,把人间佛教思想置于中国大陆佛教的指导地位,并积极实践与弘扬,使中国大陆的佛教事业得到很快恢复并稳步发展。当然,中国佛教的重建是太虚大师和赵朴老的 未竟之志 和 未竟之业 ,他们理论中的不足与实践经验上的缺陷,正是后人努力的方向。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佛教如何既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在现有的政治、社会、市场之外形成具有应用价值、具有说服力的价值观;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如何能在 佛教是文化 、 佛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的思想脉络下,在 佛教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经验启示下,更好地参与这一历史重任,实现中国佛教的复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如何在中西文明汇遇的时代,加强佛教与西方文明,尤其是佛教与科学、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对话;当然,如何借助赵朴老的历史智慧,解决佛教 被商业化 与市场经济对佛教的侵蚀,则更具有现实意义与迫切需求。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与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在生死中完成 人间佛教 的嘱托,在花开花落中担负重建中国佛教的重任,在一无所有中将此身心奉尘刹,在明月清风中寻觅着佛陀和祖师大德的悲智行愿,成就一位 人间佛教使者 赵朴初!

作者注释:

1、方立天:《关于人间佛教的文化思考》,方立天、学愚主编:《佛教传统与当代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3-5 页。

2、汲喆、田水晶、王启元编:《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两次复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第1 页。

3、香港佛教联合会:《中国大陆佛教资料汇编》(1949 年至1967 年),香港:友邦书报发行公司,1968 年,第92 页。

4、赵朴初:《赵朴初文集》(上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年,第562 页。

5、赵朴初:《赵朴初文集》(上卷),第673 页。

6、同上,第675 页。

7、同上,第562 页。

8、同上,第674 页。

9、同上,第675 页。

10、赵朴初:《赵朴初文集》(上卷),第674 页。

11、《太虚大师全书》第32 册,台北:善导寺流通处,1980 年,第258 页。

12、赵朴初:《赵朴初文集》(上卷),第562 页。

13、同上,第675 页。

14、赵朴初:《赵朴初文集》(上卷),第672 页。

15、同上,第674 页。

16、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年,第214 页。

17、刘延东:《在 赵朴初学术思想座谈会 上的讲话》,《法音》2005年第6期,第6-8页。

18、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第215 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