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入解脱门」与「出菩提路」(上)
我们以前就探讨过「美在哪里?」这个问题;我现在可以扩大来问「感情在哪里?」「爱在哪里?」「慈悲在哪里?」或者是「真情在哪里?」当我们这样问「爱在哪里?
」时,大家心里大概就会浮出两个恋人在拥抱或是亲吻的形象、符号。那我就要问:恋人在拥抱或是亲吻,就代表有爱吗?真的那就是爱吗?这样一问时,你也许会发现其实不是;可是世人都会认为那样就是。那真正的爱在哪里呢?还是像以前问美在哪里时的答案一样:在人的心里!人是在追求美、追求爱的,可是这个观念如果没有理清楚的话,就会搞错了地方;搞错了地方就会追求不到,自以为得到了,事实上是没有得到!所以这个部份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它看清楚。很多电影明星,他们是在追求美、追求爱的,可是他们所做的却全弄错了。所以现在的影片,每一部一定都有拥抱或亲吻,不这么做不行的。他们会这么做就是要表达爱,但是爱却不在那里!那么爱在哪个地方呢?我告诉大家:爱在心里!这个答案对我有用,对大家有没有用呢?那是要大家自己去探索的。一旦探究出来了,真正体会到「爱在心里」,这样你就等于活过来了;如果没有弄懂,就等于没有活过来。用现在的语气来讲,你等于是一个机器人;用佛法的语言来讲,你是一个着相的人。尽管你也亲吻、也拥抱了,你以为追求到了,以世俗、社会的标准来看,也好像你已经得到了;但是你的内心深处知道你没有得到,所以你会不安,会继续更努力地追求,更努力地去拥抱、亲吻;而当你这样苦苦地去追寻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找一个对象拥抱、亲吻不够,得找第三个、第四个……你看现在有些名人,尤其是西方的那些名人,他们的生活型态就是这样!他们的目标找错了,他们找的是爱的形式,那里并没有真爱!所以当他们找到的时候,也就是结束的时候。我很少看报纸,偶尔一翻开报纸就会看到这些状况,像是英国足球明星贝克汉,搞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一看就是这个问题呀!很多人看到他们这种搞法,很羡慕的,不然报纸为什么登那么大?还有那么多人去看!他们这种努力追求的方式,在我看起来就是人类的病、人类的痛苦!因为事实上他的内心会感受到不对;因为感受到不对,于是就会想要再突破;而突破的方式却又更不对,更有问题。整个问题的症结出在哪里呢?最大的症结就是目标弄错了!爱不在拥抱、不在亲吻这些被知的形象上;而是在你、我的内心里!他追求的愿望是对的,只是方法错了!为什么会错呢?就是着相,只看到爱的形象;看不到爱的本质,爱的本质不在形象上。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寻找「真正的爱」在哪里?不是我告诉你:在你、我的心里;而是你自己要去找的!我告诉你:我找到了,「真正的爱」就在心里。那对我有用,对你是没有用的;要对你有用,得自己去找!※要把心中的爱启发出来还是得借用工具 对我来讲很简单啊!既然我知道爱在心里,我就在心中追求啊!我就不会去做那些颠三倒四的笨事情,不会有这个问题呀!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那我要怎么帮助别人在心中追求呢?这时我就要用到外面的形式了,像拥抱、亲吻这一类的东西就得去运用。正如同一个艺术家要把心中的美感传达给别人时,他该怎么做?他就画一幅蒙那丽沙的微笑给别人看啊!就把别人的美感启发出来了。方式完全一样,我就借用外界的这些工具,把别人心中的爱启发出来,这样就有真正的爱了。如果我在使用工具的时候,以为这些工具就是爱,那就弄错了,那里是没有爱的,只是启发爱的工具而已。这一点只要弄清楚,那么我们就可以度别人;如果你已体会到了「爱在心里」,所以认为这些工具都不是真的爱,都是假的,因此统统都不用,完全排斥掉,那么你就只能自觉自度,没有办法觉他度他。菩萨知道爱是在心里,同时也知道要启发别人的爱,是需要透过有相的工具的。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有相的工具是被知的,而真心是不被知的,不被知的东西人家看不见,你没有办法拿它去启发人。要让人看得见,你就要拿一个人家可以看见的东西,才能把你的讯息传递出去啊!所以度他觉他一定要用到被知的相;但是我们要了解被知的相不是爱、不是美、不是慈悲,它只是启发的工具。这样我们才能够把别人心中的爱,心中的真、善、美,心中的慈悲喜舍……等等启发出来。我今天讲的这个爱,应该是西方所说的「Love」。西方「Love」的含意,据我所知就是中文的仁慈、慈悲;而不是佛经里的爱欲,这是翻译上造成的偏颇。大多数的含意是指慈爱,所以我用西方的「Love」就不是那么狭窄的指爱欲了。※如何庄严佛土、现如来作为一个修行者,若能弄清楚真实状况,就可以走得出来。我知道很多修行者也知道爱不在拥抱、亲吻那些动作形象上;知道了以后就会修了,但也只是小乘的修法而已。他自己的内心是有了真正的爱、真正的慈悲,可是发散不出来,也就是没有办法做到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什么会这样呢?爱不在有相的形式上,而是在心里——这个认知是正确的;但是因而要把这个有相的形式完全排除掉——这又不对了。因为我们把它当作启发人心中的真善美、慈悲喜舍的工具来使用的话,它是很好用,很有价值的。如此它的缺点就没有了,而它的优点就呈现出来。所以这个有相的东西的是非、善恶、功过,不在相本身,而是在于使用者的脑筋清不清楚。会用它,它就是好工具;不会用它,它就变成是你的执着、你错误的根源。菩萨乘就是懂了这一部分,所以会用这个工具来度众生;当他用这个工具来度众生的时候,他就是在做「庄严佛土」!讲得更清楚、具体一点就是:当菩萨用有相的工具,来启发人们心中的慈悲喜舍、真善美……时,他就是在做「庄严佛土」的工作,这样就是「庄严佛土」!更深一层的话,这叫「现如来」。如来怎么现?如来是纯粹的能知能觉,是完全不被知的,怎么现?只要现,就是有相,就被人知道啦!所以《金刚经》的那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要懂得这些相里没有真正的爱,但是它却是启发的工具,把别人心中的佛性启发出来,这就是「现如来」。这样的事情,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做。※未入解脱门也可以出菩提路我们的修行是要先入解脱门,也就是体会到真正的能知能觉,再来做出菩提路。出菩提路要怎么做呢?就是前面我说的那个作法。那么出菩提路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离相的世界——「入解脱门」,回到有相的世界。回来干什么?回来度众生。怎么度?回来不是来做人的,回来是来跟众生过同样的生活,众生看你,你也不过是个跟他一样的众生——外型是一样的。那你在做些什么?你就是在做启发众生心中佛性的工作啊!也可以说:你就像艺术家一样,启发人们心中的美;你就像慈善家一样,启发人们心中的善;你就像爱人一样,启发人们心中的爱……就是做这些事情!那怎么启发呢?就是借用这些有相世界的「相」来启发啊!你当然知道这些相是虚妄的;但并不因这些相是虚妄的,就不要它、不理它;而是要好好地用它做为工具,来启发人们心中的佛性。这样做就是「现如来」!就是「庄严佛土」!我们讲出菩提路的时候,就这么讲了。可是很多人就做了个诠释:好!那我现在就专心的入解脱门;出菩提路的事情,等我入了解脱门以后才来做。其实我并没有这样说,我只是叙述了事情的先后,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完全地入了解脱门才可以出菩提路!可是我知道很多人是这样解读的,这样是不对的。真正的作法是:你晓得要入解脱门,但还没有入解脱门时,你就可以出菩提路了。为什么就可以出菩提路了呢?因为所谓的出菩提路就是在有相的世界啊!你现在还没有入解脱门,你是众生,你当然就在有相的世界,你本来就在有相的世界,你本来就出菩提路了呀!怎么可以说不能出菩提路?你已经在出菩提路的状况当中了,只不过你仍是众生而不是菩萨,只是这样的差别而已。我现在要说的是:你只要照我刚才说的方式去做,只要知道佛性、慈悲喜舍、真善美……是在心里,不在相上;之后,再拿这些有相的东西作为工具,来启发人们(包括自己)心中的佛性、慈悲喜舍、真善美……你立刻就成为菩萨在出菩提路!而且这样做会帮助你入解脱们!并不会妨碍入解脱门,反倒会帮助你入解脱门!※入解脱门与出菩提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大家可能要问:那我入了解脱门以后,是不是就不用出菩提路了?错了,入了解脱门更可以出菩提路。那又问:入了解脱门以后的出菩提路与未入解脱门所做的出菩提路有没有什么不同?有不同。入了解脱门以后出的菩提路可以做得更好。因此入解脱门与出菩提路,两者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做,并没有说一定要入了解脱门之后,才可以出菩提路,没有这个事情;也不会说这样做了,于是入解脱门与出菩提路都做不好,没有这种事情,只有两者都愈做愈好!※感谢Helen和她灵界的导师我会做这样子的强调,要感谢美国Greensboro的Helen,我到了美国她立刻就要找我,说有非常重要的讯息要告诉我,重要到我一下飞机就要跟我见面,我说没有办法啦!有很多事情安排不过来啦!所以是第二天她才跟我沟通,第一次开始沟通时,我听不懂她的意思,觉得她讲的没有道理。主要是没听懂她的意思,最后她也很坦然地宣布:沟通失败了。她说不是她要跟我沟通,而是背后的讯息,也可以说是她的指导老师,但不是在人间的,要她尽量和我沟通,告诉我一些重要的讯息,她说她本来也不想讲,因为她觉得Professor Liang自己有自己的做法,不需要她讲的。她要传递的意见不是她的,她也搞不太清楚,所以她讲出来的时候,就被我一一地反驳掉了,她不知道怎么办?但是她不得不来跟我讲,因为她是被推着来的,背后那个力量之强,不言而喻。她宣布沟通失败了,不是她的事了,她的责任已了,宣告结束。然后就一起去吃饭,吃饭当中就讲别的事情,忽然间,我一下就听懂了,喔!前面告诉我的原来就是这个意思。于是才从沟通失败,变成沟通成功!她也很高兴。我会做这样的强调,是先有这么一段故事的,所以讲到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她!若没有她这样跟我沟通,我是不会想到这个地方有问题的,我觉得我已经讲过了,因为我自己没有这个问题啊!所以,我现在讲完了,还是要感谢她!不但感谢她,也感谢她灵界的导师!这样地关心我,实在很感谢!师:苏莉华,我觉得讲完了,你觉得呢?苏:以前我确实有一个问题,以为我们要先入解脱门才能出菩提路,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内在存着一种焦虑:我这辈子都没有做到的话,那我这辈子不就白费了?经过您这样的开示,我就觉得,尽管这辈子都没有入解脱门,但还是可以做一些助人利人的事情。您说:虽然我们没有入解脱门,只要能启发别人心中的真善美,就是在出菩提路了。但我有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以为是在做启发的工作;可是,事实可能不是。具体地问就是,我们能去启发别人的背后基础是什么状态?师:这个基础就是佛性。苏:即使没有悟本来面目,也有吗?师:不管有没有悟本来面目你都有佛性,都有能知能觉、都有真心。苏:我会这么问,是从这一件事情出发的。就是关于襄阳路精舍的整修问题,我是设计师与基金会的沟通人。来来往往进行了很多次,一直到最后,关于展示架的那个部分,我终于清楚了设计师所要表达的理念。她是希望透过设计方式,可以启发别人心中的庄严、美感……让每个人都可以受到尊重。可是后来我们的沟通并没有真正的完成,虽然我心里是存着:「我要启发你……」的念头,但,也许那只是我所认为的,其他使用这个空间的人,也许根本就没有这种感觉。我只是认为我要做这件事情而已,可是到底能不能做成,有没有那样的效果,我并不知道。我只是一直以为我要去做这件事情,于是我很努力地想了一大堆事情,真有这样的企图心,但是我所做出来的事情,可能不见得人家就能够被我启发,所以我的问题就这样产生了。而且当我试图去沟通时,就发现好像我哪里不对,我觉得已经很清楚地表白了我要做的事情,可是并没有真的沟通成功,于是我很纳闷,就自我检讨一番,然后发现,我一直将自己的看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认为你应该要了解、应该要知道,但它并没有启发别人……师:不能说没有启发,只是没有你预期的而已。结果如何,那就等着看喽。苏:这个是不是来来回回的过程?师:是来来回回的过程,互相的激荡,渐渐地成长。至少有一件事情,你是成功的,你百分之百的了解了设计师心中的想法。苏:我把她的想法写成一篇文章以后,传给她,她就觉得很高兴,觉得她做的这件事非常有意义,于是她就更加努力去做。那封信好像给了她不少的动力。师:我觉得你还有一个成果也是很明显的。原先大家希望要让它有很多的功能、很多的用处,至于「留白」那样的功能就被忽略了。当你把设计师的想法提出来时,很多人觉得:喔,还有这样的想法啊!其实我们这个团体,要有这个想法是很重要的。而经过你上次的说明,让大家知道了,把大家心中的「留白」启发出来了,这也是很成功的呀!至于能否真正启发人心中的庄严、真善美,要等到将来使用了才知道,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如果真的搞成像猪窝,也就认了,不必太在意,因为我们已经努力过了,我们就很高兴。蔡月理:您以前讲「美在哪里?」时,您有举「弯型的游泳池」、「蒙娜丽沙的微笑」的实际例子,所以我们很容易心领神会、很受用。今天所讲的「爱在哪里?」可否再举些例子?师:我不是讲了亲吻的例子吗?蔡:那个是不对的例子。那是在讲一般众生吧!师:没有不对啊!不会呀!一般人看电视,天天都可以看到的呀!蔡:这样的行为到底有没有启发人心中的爱,怎么去体会?※启发人心中的feeling就会有真爱师:你的意思是我们要怎么去启发别人心中的「爱」呢?当然我们刚才说,现在他们用的方式不对;那要用什么方式才对呢?这样的例子我们平常也可以看得到,但是对于「爱」的例子,我要从另外一个故事讲起,回到我二十多岁时,我还不懂得爱,而我的同学自认为是情圣,别人对他们这一对都很羡慕,而我也很羡慕,因为我们很要好,我就请他教我。他就说:爱要有感觉。他说他的感觉是非常强的,写的情书迭起来有三吋厚,他未婚妻的同学也很羡慕,希望她能讲一讲给她们听,于是她就干脆把未婚夫写的情书拿给她们看。她们一接到这些情书时,好像触电般发抖。他就说:「我的电力很强。」我听得糊里糊涂的,我说:「什么电力?你的情书给我看。」他又不肯给我看,就拿市面上买得到的《世界伟人情书大全》厚厚的一本给我看。他自己已经先看了,就翻给我看。他说:这是有真感情的,那一封是没有的,这个是假的……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讲拿破仑的情书是有真爱的;而他的情人约瑟芬是没有的,是假的。我说:为什么?他就分析给我听,拿破仑写的情书是没有理由的,就是把他的感觉写下来;但是约瑟芬写的就带有理由的,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他就这样教我,可是我也不懂到底是怎么判断的?于是他又给我功课,要我练习写情书。没有对象,他就要我想象一个来写,我就写了。他说:你看,你写的都是「因为……所以……」这样是不行的,这就是在讲理由,被他修理得很不好意思。要写感觉,但是我就是不懂啊!努力的教我三个月以后,就宣布放弃了,说:「你这个人没办法……」虽然宣布放弃了,他还是回去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跑来找我,说:「这是最后一步了,如果还是不懂的话,那就算了。」就告诉我:「这种感情要直接从直觉那里出来,不能有理由;如果一有理由,那个就不是感情,是假的。」还画了一个图给我看。我也很奇怪喔!他这么一讲我就懂了,原来讲的感情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不是没有,只是我不知道感情原来是这个东西,这样我就知道了。之前,我是「俗」得不得了,他带我在路上问我:「迎面而来的这一对有没有真感情?」那一对是搂搂抱抱的,很亲热的样子。在我看起来:有啊!他说:没有。又有一对连手牵手都没有,只是并肩走着。他问我:这一对怎么样?我说:这一对没有。他说:有。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反正我搞不懂。当我懂了以后,我立刻会看。问这一对我说有,他就说有;我说没有,他也说没有。我立刻就会看了,而且功力不输他。为什么我会看,他也觉得很奇怪。我说:因为以前是看形式,而那些都是假的,如果他们之间有感情,只看feeling就知道了,就不需要看动作、形式。会看了之后,根本不用多看几眼,一瞄就知道了。他自称是前无古人的情圣,那我就是第二喽!后来读十二因缘,发现释迦摩尼佛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知道了,「受」就是感受feeling啊!从「受」生出来的「爱」才是真的。因为我这个地方已经知道了,所以看「十二因缘」就只看懂这两个「受」生「爱」,因而觉得「十二因缘」了不起!所以才花精神去把「十二因缘」弄清楚,觉得释迦摩尼佛太厉害了,在两千多年前,不只是懂「受」生「爱」,还懂其他的;而我当时只是懂「受」生「爱」这么一点点,其他的还不懂,我就在那里自吹自擂地自以为了不起,那时对佛法就非常钦佩。话说回来,要怎么启发人心中的真爱呢?就是启发人心中的feeling!一把feeling启发出来,由它生出来的「爱」就是真正的爱;如果你把「爱」启发出来了,没有用,它会变成「取」;当它变成「取」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纠缠、干扰。所以这一回在美国我也特别讲这个东西,因为当中一位成员说: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情」、就是「爱」。而且具体来讲就是她对女儿的爱,让她和女儿都很困扰,因为她太爱女儿了,爱到她自己也警觉到在干扰她的女儿,女儿都快受不了了。这样的爱当然就会变成这样的结果。因为当你强调「爱」的时候,接下来它生出来的就是「取」,就是「有」,因此就会变成「占有」的问题。当这个「爱」从「感觉」变成理由的时候,那就没有「爱」了;如果这个爱再变成「取」、「有」的话,那根本就不是爱!那是纠缠!所以要得到真正的爱的话,你要怎么做?你就是把能知能觉和被知被觉的界线保持在「受」和「爱」中间,让「受」以上是能知能觉;「爱」以下是被知被觉。这样,你的能知能觉会停留在feeling这个层次。从feeling直接一生出来的被知被觉就是爱,所以要启发人们心中的爱,就是要教人们把能知能觉和被知被觉的界线保持在「受」和「爱」中间。如果保持在受以上行不行呢?更好,愈高愈好,但是不能低于这个。如果你把界线落在了「爱」与「取」的时候,你的能知能觉是爱,但是做出来的全部都是占有。这样就会有美国那位学员的困扰。※成长、扩大的爱才能启发心中的佛性所以,如果能知能觉和被知被觉的界线保持在受与爱之间或以上的位置,我们就可以拥有长长久久的真爱;如果保持在受与爱之间,那个爱会比较强烈。但从另外一个层次来看,一对男女开始恋爱,然后结婚……这个爱一直要保持这样的强烈吗?不应该的,也是不行的。爱是要不断地扩大的,开始是两个人之间的恋爱,透过恋爱就会体会到所谓的真爱,虽然这个真爱只是你们两个人之间的事,可是当你体会到的时候,这个真爱就会自然地扩大到周边的亲戚朋友,最明显的是扩大到自己的子女。而扩大到最大的就是无条件的爱——博爱、慈悲。其间的过程一定会出现这样的爱心: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成长才是正确的,这样的成长才是启发人心中的佛性,当然自己心中的佛性也会被启发、被扩大,这个才是长长久久的。我在美国讲完这一段,之后又到另一个地方去吃饭,吃饭时有人提出质疑:无条件的爱跟我们爱子女、爱自己的先生亲人有冲突啊!因为无条件的爱是无分别的,难道我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先生亲人跟爱其他的男人女人是一样的吗?这怎么可以?那不等于没有爱了吗?等于夫妻、亲子之间这种有分别的爱被破坏掉了吗?我告诉她:不对,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爱自己的先生、子女,那个基础是建立在我们有无分别的爱。所谓无分别的爱,就是这个人不管是我的仇人或恩人,是帮我还是害我,我一样的爱他。如果我们心中是没有这个无分别的爱,我们是没有能力去爱子女、爱亲人的,根本做不到!这和苏莉华问的问题是一样的,我们出菩提路去启发别人心中的美、爱……我们的基础是什么?基础就是因为我们有佛性!因为我们心中有那个无分别的佛性啊!所以我们才能够有分别;如果没有那个无分别,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有分别的爱。所以,我们的爱是从很局限的、小范围的个别的爱,慢慢扩展、成长达到了无分别的爱、达到了慈悲喜舍,这也可以说是启发佛性的过程、出菩提路的过程。我们要这样做才能够做到!师:蔡月理,回答你了吗?蔡:是不是如果有了真爱,它还是持续地有衍化发展的过程,就像老师所讲的,还有很多事情可以保持。师:对的。蔡:好,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