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别、不执着
有人问:「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这样的人与白痴有什么两样?难道学佛都教给我们学白痴吗?」当然不是!你看看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是不是白痴?他在社会上,为一切大众作师作范,种种说教有条有理,丝毫都不乱,他不是白痴。
种种示现、种种言说里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永嘉禅师明心见性后,请六祖惠能大师为他印证,他确实明心见性。证明之后,六祖问他:「你还有没有分别?」他答说:「分别亦非意。」六祖首肯,告诉他:「你如是,我也如是。」
一切众生的分别是意识,即第六意识;一切众生的执着是第七末那识。佛菩萨教化众生有没有分别、执着?有,但不是第六识、第七识,他们已经转八识成四智,所以他不是意。意有障碍,智没有障碍,智就是《华严经》讲的「无障碍法界」。分别没有障碍,执着也没有障碍,所以称为「不思议解脱境界」。凡夫的分别、执着统统有障碍,所以造作罪业。佛菩萨的分别、执着没有障碍,因为他分别即是不分别,他真的没有分别。没有分别为什么分别?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不是自己的分别;随着众生的执着而执着,自己确实没有执着。
我举个比喻来说。一般人说话分别、执着自己的意思,顺着自己的意思就欢喜,不顺自己的意思就生烦恼,所以分别、执着是造业。佛菩萨分别、执着为什么不造业?佛菩萨像舞台表演的演员,他有表情、有说话,但不是自己说的,是剧本写的。叫你此时手动一下,你就动一下;叫你说哪句话,你就说哪句话;叫你哭,你就哭一下;叫你笑,你就笑一下。他是表演,与自己毫不相干,这就是分别亦非意。所以,你看到他有分别、也有执着,但没有出于自己的心,他的心清净,从来没有动过。心里头确实没有分别、执着,所有一切分别、执着都是顺着众生,决不是自己的意思。这一个本事我们要是学到了,那个受用就真的快乐,离苦得乐,就与佛菩萨示现在人间没有两样,都是游戏神通。我们这一生来干什么?来唱戏、表演的,完全没有自己的意思,完全是看到社会广大的众生,他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自自然然的反应,绝没有一丝毫的意思在里面。
(节录自《华严经》12-17-38【妙色胜眼主地神】)
四大
佛法讲物质是四大:地、水、火、风,这是物质的四个现象、特征。现在我们用科学技术将一个物体分析成分子,由分子再分析成原子、电子、粒子,再来观察所有一切物质现象究竟是什么?才知道统统是这些基本的粒子排列组织而成。最基本的粒子,佛经称为「极微之微」,比微尘小,极微之微还是一个物体。
物质有四个现象。第一是「地大」,它本身是个物质。第二是「火大」,现在讲它带阳电。第三是「水大」,现在讲它带阴电。科学用的名词不同,但与佛法所讲的一样。第四是「风大」,说明它是动的,不是静止的,风代表动。诸位仔细想想,它带电,带阴电、带阳电就放光,有波动,它是动的,不是静的。这就是说明身光的来源,所有一切物质统统都有身光。
(节录自《华严经》12-17-0021【此诸菩萨,往昔皆与毘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修菩萨行。皆从如来善根海生。】)
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是佛家的一个术语,现在人很难懂得。「本来面目」用现代话说,第一是「恢复你本有的智慧」,这个智慧如同宗教赞美上帝是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意思一样,佛说我们本来就有这样的智慧。第二是「恢复我们自性本具的能力」,我们本有万德万能,但现在能力失去了,一样都不会。第三是「恢复我们的相好」,我们今天的色相(外表)不好看,体质更糟糕,常常生病痛。佛经常赞叹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寿经》也说「阿弥陀佛身金色」,阿弥陀佛是紫磨真金色身,金刚不坏身。佛说,我们本来也如是,但现在智慧、能力、相好都没有了,落得如此地步。何以会丧失?佛在《华严经》上一语道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本能不能现前。但是本能并没有丧失,不过是现前有障碍,暂时不起作用而已。
佛在经典上有个比喻,把我们的智慧德相比喻作太阳,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比喻作一片乌云,乌云遮住太阳,太阳不是没有了,只是被这片乌云遮住了,所以不起作用,光明不能普照。若将这片乌云除去了,日光就现前了。佛教我们只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舍弃,智慧、德能、相好就现前了。
看相人常说:「相随心转。」你的心是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你的相就不好;你的心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的相就与佛菩萨的相一样。不但你的相好,你也不会生病、不会衰老,身体健康。同时你的能力恢复,无论学什么东西,一看一接触就会,这是你的智慧现前。因此,我们只要将障碍去除,自性本具的德能就现前了。
(节录自《华严经》12-17-0310【一切甚深广大义,如来一句能演说,如是教理等世间,勇健慧王之所悟。】)
卍字
卍字是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代表「吉祥」的意思。这个相是在胸口,我们看到有右旋的,也有左旋的,这都有依据,不是我们自己随便说的。但是根据佛教的传统说法,佛教尚右,我们绕佛一定是右绕,不会左绕,既然尚右,右旋应当是合理的。可是我们曾经看到,古人塑造佛像也有左旋的,这个我们就不必去执着。
(节录自「学佛问答」21-90-25)
唵嘛呢叭咪吽
我最初学佛亲近的老师是章嘉大师,他是密宗的大德,传给我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我向他老人家请教,这是什么意思?他说,「唵」是身体,「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六字大明咒的意思,是让我们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身心,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念六字大明咒时,要三密相应:口持咒、手结印、意观想,常常想着自己身心像莲花一样的洁净,这是受持六字大明咒。不观想,不认真修行,就永远得不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
(节录自「佛法不离生活」21-86)
烦恼
佛家讲的烦恼,是从粗细来分,最粗的是见思,再者是尘沙,最后是无明。愚痴属于无明。贪、瞋有定就可以断除,但是要断愚痴,一定要从定中开智慧。
(节录自「早餐开示」20-13-0810)
平等
《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经没有大小、没有差别,差别与不平等,是因为众生有妄想、分别、执着,若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无一法不平等。两百六十个字的《心经》与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平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与《大方广佛华严经》平等;文殊菩萨十波罗蜜与《大方广佛华严经》平等。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与《大方广佛华严经》平等。这是平等真法界,不但是无佛无众生,而且是无法无非法,大家要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
(节录自《华严经》12-17-0613【一一国土中,普演广大音,说佛所行处,周闻十方剎。】)
顶礼
礼是规矩、秩序,范围非常广大。人人能守规矩,人人守礼,人人守法,大家就可以和睦相处。譬如人与人相见,相见有礼,最恭敬的礼是三鞠躬。我们是现代人,要学现代的礼。所以,学佛的人只有对佛像才行跪拜礼,对人只要合掌三问讯,就是最敬礼。佛法要现代化、本土化,就很容易推广,大家愿意入佛门来学佛。有很多人一看到学佛,见到法师要跪拜,他就不学了。如果是合掌三问讯,大家就能接受。我们要从本身做起,在任何场合见到法师,虽然嘴巴讲「给法师顶礼」,实际上是问讯,绝对不要顶礼,法师不会责怪你的。
(节录自《华严经》12-17-0019)
神通
「神」字,左面是「示」,上面两画,一画短,一画长,这是古时候的「上」字。上是上天。下面三画垂下来,称作「垂相」,用现在话说,就是代表自然现象。右面是「申」,这是会意字,意思是贯穿、通达,没有障碍。通达自然现象的人,称为「神」。神没有别的,就是通而已,所以神通是这个意思。用现在话说,神通的本意,就是通达自然现象,通达宇宙人生的事理;再说得详细一点,通达业因果报,就称作「神通」。
(节录自《华严经》12-17-0315【复次善慧摩侯罗伽王,得以一切神通方便令众生集功德解脱门。】)
钵
释迦牟尼佛一生过贫贱的生活,出去托钵只托七家,每一家给一点点。钵称作「应量器」,我能吃多少,就用多大的钵,钵的大小与自己的饭量相应,这是修福。钵不能太大,否则是增长贪心。现在受戒,那个钵是纪念品,象征性的,没有人用它了,但总要记住佛陀教导之精神所在。
佛还教导我们「食存五观」,这都是修福、惜福。吃饭的时候,不着色香味。中国人考究,饮食讲求色香味;修行人不着色香味,那是修慧。所以,托钵所托的是好几家供养的都混合在一起,称作「袈裟味」;把所有的味调合在一起成一味,称作「平等味」。因此,吃饭都是修行,「善修众智慧」。
(节录自《华严经》12-17-0612、613【身轮起三种化】、【此会诸佛子,善修众智慧,斯人已能入,如是方便门。】)
三昧
什么叫三昧?三昧是梵语音译,意思是正受;三翻作正,昧翻作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诸佛如来的日子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净土法门讲的极乐。六道凡夫享受不正常,佛将六道凡夫的享受归纳为五大类︰苦、乐、忧、喜、舍。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这五种在轮回,因此日子很难过。身有苦、乐,苦的时候多,乐的时候少。心有忧、喜,忧的时候多,喜的时候少。偶尔也有不苦不乐不忧不喜的舍受,但是很短暂,不能持久。总而言之,六道凡夫从非想非非想天一直到阿鼻地狱,所享受的都不出这五大类。色界以上是在禅定中,禅悦是乐。禅悦是属于哪一类?舍受。他能保持身不苦不乐,心不忧不喜。所谓的舍受,就是他不能永远保持,如果能永远保持,就是三昧,而不是舍受。非想非非想天,他能够保持八万大劫,还是舍受,不是三昧。
什么人得三昧?阿罗汉以上,超越三界。《楞严经》讲,阿罗汉证九次第定,证得三昧。世间的定功四禅八定,到第九定超越六道轮回,这才是三昧。《无量寿经》教我们清净、平等、觉,如果不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与阿弥陀佛相应也行。就是念念心中有阿弥陀佛,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能够与阿弥陀佛相应,与清净、平等、觉相应都行,经上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一念相应,就像闪电一样,时间太短,第二念就不相应。如何能保持第一念,让它念念相应,就是真正的住三昧中。
三昧称为等持,持是保持,等是平等,永远保持你的心境平等,这就是三昧。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面对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能够保持平等心,这就是三昧。
(节录自《华严经》22集【诸波罗蜜,悉已圆满。慧眼明彻,等观三世。于诸三昧,具足清净。】)
善知识
佛教导我们修学,第一个条件是「亲近明师」,真正有修有证、有德有学的老师,要能信得过。如果对老师没有信心,老师再高明,都没有用处。所以谁是我的善知识?我心目当中最仰慕的人、最佩服的人、最尊重的人,他说的话,我一丝毫不怀疑,百分之百奉行,这个人就是我的善知识。
所以,我的善知识未必是你的善知识,你的善知识也不是我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标准是自己心目当中最仰慕的人。一旦遇到了,善知识一定会诚心诚意的教导你。为什么?师徒是缘分!这个缘分,「可遇不可求」。学生要亲近一个好老师要缘分,老师想要得一个好学生传法也得要缘分。传法就跟世间人传宗接代是一样的,世间人总希望自己有好儿女能够继承家业,做学问的人、修道的人,一生当中唯一的希望就是有好的学生能够传法。好学生不容易遇到,有许多高僧大德一生当中一个都没有遇到,他的法就断掉了。
(节录自《华严经》12-17-614【一一心念中,普观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达诸法海。】)
得法
什么人能得法?对善知识真诚仰慕,听善知识的教诲,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这个人就是得法的弟子,所以传法的人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们自己是不是一个传法的材料,以现在的话来讲,有没有条件来传法。这个条件是什么?做学生之道。如果你真正是一个好学生,老师一定把法传给你。好学生的标准是《弟子规》,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矩。用现在话来说,《弟子规》是做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其条件众多,最重要的是真诚,就是李老师传的「至诚感通」,没有诚意不行。每个人都觉得「我真诚、我对人诚心诚意」,但他不懂「诚」字的定义是什么。前清曾国藩先生对「诚」的解释很好,即「一念不生是谓诚」。什么叫诚?你有妄想,心就不诚,你有分别、执着,哪来的诚意!
般若波罗蜜
般若是智慧,对人对事对物,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迷惑,不颠倒,知道什么事应该怎么样去做,如理如法,合情、合理、合法,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为谁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诸佛菩萨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服务。
(节录自21-88)
寺
佛教教育场所名称用「寺」,寺是什么意思?「寺」是皇帝下面办事的机构,是永远建立不可废除的。「寺」有「子嗣」的意思,一代一代传下去,不可变更,不可撤销。这个名称从汉朝建立,直至满清都没有改变。佛陀教育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所以这个教育机构也称「寺」。现在很多人将「寺」、「庙」合起来,这就错了,庙是从前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譬如北京故宫有太庙;而平民祭祀祖先则称为「祠堂」。所以,庙是祭祀鬼神的,寺是政府办事机关。我们要找到佛教本来的面目,不能被现前的迷信蒙蔽了,我们在佛法里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才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
(节录自《华严经》12-17-0314)
三世怨
今天这个世界上,大富大贵之人,作总统、作国王、拥有亿万财富的,都是过去生中在佛门修大福报。他们着相修福,虽然这一生福报现前了,但是一享福就迷惑了,不肯再进修。福报大,造业大,这一生福报很快就享尽了。为什么?没有智慧,没有遇到善知识,所以「迷而不觉」,再加上「邪而不正、染而不净」,多生多劫修的福,十几二十年就消尽了。福消了,罪业现前,来生就到三途恶道去了。这就是佛法常讲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时候忘记了修福,于是造作罪业;等福享尽了,罪业使第三世堕落。我们要懂得警惕才是。
(节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12-17-0612讲于2002/2/4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种慈悲
一、「爱缘慈悲」,我喜欢你,对你慈悲;不喜欢你,对你就不慈悲。这种慈悲,凡夫皆有。
二、「众生缘慈悲」,能够推己及人,想到我喜欢的,别人也喜欢;我不喜欢的,别人也不喜欢。为自己想,同时也能为别人想。儒家称这种人为君子、仁人。
三、「法缘慈悲」,对于佛法有相当程度的通达明了,觉悟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的关系,知道修行证果必须要「自行化他」。化他,实在是自度,自他不二。懂得此理,所生出的慈悲心,就是「法缘慈悲」。
四、「无缘慈悲」,无缘是没有任何条件,因为情与无情同一体,还谈什么条件!经过长时间的薰修佛法,不知不觉将之变成自己思想、见解的依据。「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与我是一体」,有这个念头是法缘慈悲;如果自自然然契入,连念头都没有,就是无缘慈悲。
(节录《华严经》12-17-0613【一一国土中,普演广大音,说佛所行处,周闻十方剎。】)
所知障与烦恼障
「般若」是智慧,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是外来的。无量无边的智慧,此界、他方,过去、未来,无一不知,此乃「所知」。所知是本有的,然现在不知,不知就变成障碍,障住了我们之所知,就是「所知障」。所知障与烦恼障立名之用意不同,烦恼是障碍,所知不是障碍,障碍所知之障方是所知障。
「执着」,完全是烦恼障;「分别」,一部分是烦恼障,一部分是所知障;「妄想」,完全是所知障。有人问,无明怎么来的?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讲得清楚透彻,「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就是所知,所知就是般若智慧。在所知里立知,犹如头上安头,即是无明的根本。例如,我现在拿一本书,大众会说「法师手上拿一本书」,这就堕到无明。这是书、是手吗?手与书这些名相都是假的,是无明。所知上不再立知,智慧方现前。
佛法未传到中国来之前,老子就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个「名」已经错了,不是事实真相。在知见上立知,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就堕到无明。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祕藏
何以称「祕藏」?祕是祕密,藏是含藏在自性之中。众生不能明了、不能理解,则称之为祕密。心性中确实包含无量无边法,用之不尽,就是藏。犹如世间的金矿,含藏黄金非常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不知道金矿在哪里,就变成祕密。佛用此来比喻我们心地的宝藏,心地含藏的宝藏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佛法与世法都含藏在其中。我们只要开发自己心地的宝藏,世出世间法全都通达,没有障碍。
佛法的教学即是开发自性的宝藏,开发要用称性的工具,否则就无法开启,工具就是孝与敬。《地藏经》称为佛门孝经,孝亲尊师就能开发自性的宝藏。如果我们不能孝亲尊师,则永远在佛门之外。换言之,不能孝亲尊师,即使修学小乘也只能停留在初果、二果,要想证得小乘最高果位,还是要孝亲尊师。此乃真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之修证,无一例外。
《观经》云,「净业三福」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一定要认真去做到,把孝顺父母的心推广,去孝顺一切众生。诸佛如来确实是这样修的,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老师。不但一切人是老师,树木、花草哪一样不是老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甚至一微尘、一毛端,我们触目都能醒悟,那就是老师。看到树,种子是信心,根是慈悲,树身是智慧,枝干是方便,繁密是五度。在在处处只要见到了,心里都开智慧。惠能大师见五祖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开悟,即是常生智慧。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顺自己意思则起贪爱,不合自己意思就讨厌,生烦恼。觉悟的人,六根观六尘境界只生智慧,不生烦恼。
佛经上告诉我们,自性具足一切法,即是宝,像大地含藏矿物宝藏一样。大地含藏的宝藏用得尽,我们心性含藏的宝藏用不尽。要懂得开发!四大菩萨就是开发自性宝藏的四个法门;地藏菩萨的孝敬,观音菩萨的慈悲,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落实。四大菩萨教我们如何开发自性宝藏。这四个法门要同时用,缺一不可。佛在千经万论中所说不外如是。诸佛菩萨明白了,落实就得受用,得的是大自在、大圆满。我们迷惑颠倒,迷失自性,胡作妄为,所以搞六道轮回,生死流转,永无出期。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