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 十

发布时间:2024-09-30 03:10:20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 十

四正勤主要说不犯戒,好事要做,坏事不做。出家人要把五戒守好,连五戒都守不好当啥出家人?出家人起码守好五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努力好事要做,坏事不做。戒就是兑现,不是思想问题光说的,要看你的行为,行动语言。四美里有语言美,看你话说出来害不害人,有语言美,行为美,五讲四美就是把三业包进去了。语言美就是你口业清净。行为美就是你身业要端正。思想美就是你的意业,心灵美。环境美对我们和尚更要紧,庙子是净土,要打扫得干干净净,公共的殿堂扫干净。自己住的地方就是你的净土,也要打扫干净。

三十七道品就叫道,四念处就是我们的认识。修行先要有认识,没有认识就叫盲修,没有稳定性,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叫迷信。四念处就是教我们不迷信,世间的人,迷信把它扭转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要有正确的看法。身就是对于自己,身不净是说不要把你几十斤肉看来了不起。世间上的人就是为他几十斤肉服务,那是世俗人,不是修行人。观受是苦,世间上的人就是讲享受,所以他流转生死,受都是苦,学佛的人把这个看穿。观心无常,心就是各人的思想,我想怎样就怎样,你自己的思想都保证不了,今天想这样,明天想那样,自己将就不了,自己的心都是无常。观法无我,这太高了,观一切法无我,就是一切法空的道理,是一切法最深的道理。一切法空就是要你不起法执,叫你灵活的看问题,辨证看问题,不要死板看问题。所以首先从这四个方面把你思想上认识上过去错误扭转过来,现在谈认识,这就是佛教徒的认识。

实践就是四正断,四正勤,止恶修善,结合事实,你的行动,你是不是能止恶修善。已生恶令断,已作的坏事坏习惯要悬崖勒马,马到悬崖勒马。一个人做坏事要自己把自己管住,悬崖勒马,坏思想,坏习惯,最小的坏事令断。有的信佛的弟子,去卖烧腊肉,问我,我说不能卖,她生病了,病得没奈何,她先生不晓得那个事错了,她先生没有病就死了,她就不卖了,她病又好了。这就是已生恶令断。虽没有杀生但卖了肉,取钱。佛弟子受了五戒,凡是跟五戒不顺的事,都不要去做。

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没有生的善法,没有生起让它生起。没有皈依的人皈依,皈依了三宝跟以前大不相同,皈依三宝就有三皈五戒把你管到。“已生善令增长”,已经做的好事让他天天做,哪怕是很小的好事,自己当了佛弟子,礼拜念诵功课,是好事,一切于人有益的好事只要自己做得到,都要做。我常时爱说我们的老同学涂居士,今年都九十几了,她退休了,天天起来要帮她邻居扫几间铺面,“我帮你们扫你们好早些上班”。已做的好事更做得好,做得虔诚,更做得多。修行就是落实在这个上头,不要看得简单。这叫四正断,断就是断恶,勤就是精进修种种善法,修善法要精进有恒心,不要三分钟热度,要不断的做,越做越好,这就是我们的戒学。

然后说定学,定学叫四如意足,在三十七道品中叫如意足,又叫神足。足就是走路的,定是我们修行的足。好多人把这个不在意,有了定做什么都有力量,修行有力量。得了定的人不像我们没有定的人,我们要做点好事艰难。如意足又叫神足,修行很快,得定与没有得定大不同,所以要修定,这是三学之一。现在把修定说得玄玄玄,佛法里修定不管哪宗都要修,禅宗的人要坐定,但坐定的人不定是禅宗。要有点定功,在哪见定功?我们念佛的人就说念佛的定功,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定,念佛的人要念来得定,先得这个定:我受持了念佛法门,就终身受持,这就是一个定,不要今日红花明日紫草,今天念佛明天参禅,后天学密宗灌顶,走哪条路要走到底,那个才走得穿。今天走这道门明天走那道门,道道门你都看一眼,都没有入到门,念佛就念佛,定,首先要选择修行法门。选择这个法门后要坚持不要动摇,你才得定。四神足,得了这个功夫如得了神通的足,第一叫欲、二,勤、三,心、四,观。欲:对那个东西爱好。世间上的人好吃好穿叫世间五欲,财色名食睡,那个欲我们不要,我们要的善法欲。欲就是人的希望。人都有希望,没有希望心人就没有活头了。世间人活起就是升官发财,就是他的欲,希望。佛教徒的希望,就是你选这个法门之后就要对这个法门爱好,寄予希望,对念佛求生西方这个法门先要深信下去。信了之后你要对这个事爱好。我就是修这个法门就要得好处,就要把这个路走穿,修定也要有欲。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我们既然出了家,要想了生脱死,悠悠忽忽,随随便便修一下,靠不住,要认真在心地上用功夫。心地法门,坐下来把自己的心收起来用功才行。我们二天要坐,念佛就是修定的法,我们用不来其它的功,可以念佛,念佛心就定,真正诚心念佛,念佛有多少念法,我们就是持名的法门,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一个修定的法门,一心念佛,心就不想其它的了。那些妄想就没有了。我们静不下来就是妄想多,念了佛妄想就没有了。祖师说个譬喻,念佛像水清珠,水清珠,水浊,把水清珠丢下去水就澄清了,念佛一句佛号到你心头,心乱如浑水,不明白妄想烦恼多得很,你只要诚诚心心念佛,那些东西就没有了,妄想就拿佛号把它赶得走。我们念佛究竟有没有功夫,我们打妄想要想这去耍,那去耍,想买什么好东西来穿来吃,念佛把妄想挡不挡得住?挡得住就是你念佛有功夫,跟人扯是非,你嗔心无明起时,念佛把嗔心无明赶不赶得走,如果赶得走就是你念佛有功夫了。祖师说“清珠投于浊水,”把水清珠丢在浊水里,浊水变清“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你说心乱如麻,乱得很,把佛号放在心里去,心里就是佛号。

他的四十八愿都要成就,他发了愿要接引众生,他一定接引。第一念佛法门信哪个?念佛法门的人当然信释迦佛,释迦佛在阿弥陀经告诉我们念佛往生,释迦佛在我们娑婆世界来了,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在娑婆世界说的话,弟子记在经书里,这不是假的。第二信释迦佛说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接引念佛的众生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是假的,对于释迦佛,阿弥陀佛要信,释迦佛不信就不会信阿弥陀佛,信阿弥陀佛是为了信释迦佛。不信释迦佛就不是佛教徒。我们佛教徒就信佛不会打妄语,佛说的阿弥陀经不会打妄语。阿弥陀经中说的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不会打妄语,所以先要这样信,要信进去。信念佛法门,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只要你念佛,甚至你就是临终十念,都要来接引,要相信这个法门,这个就叫正修。念佛的人念佛就是主修。持名法就是口念耳听,有一定的规律,天天定时定量的念,相信我念佛定能往生,阿弥陀佛决定在我临命终时来接我,要把这个法门先信进去。信了这个法门之后佛弟子应修的戒定慧,三皈五戒我们在家菩萨少不了,那些是助道,念佛是正道,附带条件要有。当然弥陀经说五逆十恶临终十念都能往生,那是偶然的,碰运气。一辈子不念佛临终一念善心念十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接引,那不是一定的。有的人一辈子念佛也没有往生,要靠临终时念佛,冤家仇人恶业现前咋个念佛?所以念佛的人至少三皈五戒要严守,这叫助道法。十六观经说,起码要求念佛的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在菩提道次第是下士道,是初一步。普通人修人天乘也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旧社会堂屋要供个排位:天地君亲师。要拜天,拜地,天没有下雨,阳光,没有地载,怎么生存?皇帝是领导,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不好造反的人把皇帝打倒,自己又当皇帝,又当昏君,三宫六院,修他的宗庙。历史就是这样循环,以报易报,当皇帝也永远走那条老路,打了几十代都没有打出一个好皇帝。但国家不能没有领导,没有领导不是天下大乱!从前的文人忠君为啥?皇帝倒了,没有中心领导外国人就来了,异族入主。不要当专制皇帝。君: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必要有个领导核心,今天共产党里还是有贪污,也是个别的,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外国人就会来打。亲:就是父母,没有父母你从哪里来,生出来还把你养大,上大学,能谋生。父母没有对不住当儿女的,各人都有一本账,想想父母对得住自己。现在有一种爹妈对不住儿女,离了婚都不要儿女,不晓得哪来的古而怪之的爹妈!当爹妈的,不但生,要养、教,教了还要担心他的成长。有的小孩要挑好工作,叫妈去说好话,不去,就把妈砍死,那是多生累劫的无明,这种人是从地狱出来的。

所以佛法里念佛有助道法,念佛是正修还有帮助的东西,如吃药不是单独的一位,还有配的药,念佛法门不光是念佛,还有助道法。十六观经说,第一是孝养父母……父母都对不住,还希望你对得住朋友?人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就是互助互爱,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大家互相关心父母都不关心,还关心谁?这是起码的要求,对父母都对不住,对哪个还对得住?所以这个不是封建。当然当父母的把儿女当成财产也不对的,当当儿女的应该孝顺父母,这是天经地义。所以十六观经说起码是下士道孝顺父母。孝顺父母就是要知恩报恩,父母就是首先对你有恩的人,这样大恩都不报,别人给你的好处你还晓得?社会就烂了。大家都不记得你的好处,不晓得知恩报恩,只记得你的仇,还了得!孝顺父母,中国自来讲孝道,佛法也讲孝道,这是做人起码的道理。释迦佛跟韦提希这样讲: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老师没有生养我们,他帮助教育,培养了你,作为出家人对自己出家的师父即是法身父母。不认自己披剃师父,我们比丘尼中有,师父没有文化,对师父不恭敬,她不度你出家你咋出家?在家人你总要学点技艺,不学本事咋生存?学本事要靠老师。所以七十二行都对师父非常恭敬,唱戏的对师父比对父母还恭敬,他学本事靠那个立身过一辈子。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说的人的起码道德,从家庭说就是父母祖父母都是对你有恩,社会从上幼儿园,上学,老师把我们管看,到大学博士都离不得老师,七十三行没有师父就吃不成这碗饭,所以要讲报恩。知恩报恩是佛法总观念,家里的父母,社会关系师父的恩,知恩、念恩、报恩,这个是应该的,正直的朋友帮过我们的人都应知恩报恩,推广整个社会我们都应该知恩报恩。《华严经》说:整个社会,世界都是一个整体,整个社会的人对我们有恩,千个人的包子,一个包子岂但经过千个人的手,整个社会对人民群众都是息息相关,要知恩报恩。要有这个道德观念,佛教徒要讲这个道德观念,不是佛教徒也要讲这个道德观念,不然社会就稀巴烂只顾自己吃好穿好弄些钱来我享受,只这套,社会就要烂。

“慈心不杀”:我们的范围不敢杀哪个,信了佛的人虽不能吃素,首先家里不买活东西杀,吃现成的罪轻点,杀人不敢杀,坏人图财害命,佛教徒说的不杀,是不杀来吃,小生命不能整死。再说深一点,一切有情都是前生父母未来诸佛,所以不杀是五戒的第一条。凡是有情都不愿被人家杀,能不杀,尽量做到不杀。不打仗,世界和平,佛教徒宣传世界和平,拥护和平。我们国家说海湾战争应和平解决,不管你们有理无理,我们不赞成打仗,打仗会杀人。慈心不杀,要修慈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定先要修这个。我们天天念这个:“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于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平等心待人,不是,亲人就对他好点,那个人跟我没有关系就去整他,佛法要修平等心,不学佛法的人就要不懂冤亲,亲疏一天这他肚子里打转,哪个是亲人护得紧紧的;哪个跟我没有关系亏他点没有关系,四无量要修平等心,先修平等心才能起慈心,慈心表现在不杀,不杀表现在不吃荤腥,在家居士办不到戒口,首先不杀活动物吃,出家人我们汉族佛教好规律山门里不吃荤的受了三坛大戒的和尚不吃荤的。“行十善业”:是性罪,受不受戒都做不得。不能说不受戒杀人没来头。没有受戒杀人都有罪,杀动物也要偿报,这叫性罪,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受不受戒都要守这十条,自性是罪,这是《十六观经》佛为韦提希提出的起码要求。菩提道次第这个等于下士道。不说生天成佛,这个要保到才不堕恶趣。如果你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你做到这个才得到不堕恶趣,不失人身,所以这个先说,这个都是助道,不然我们念佛法门就落了空。我们念佛法门中心行门就是持名念佛,那些助道要做到起码下士道。这十六个字要配合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我们出家人的规矩,首先必父母许可,为子女的对父母有责任,父母没有许可自己偷跑出来出家,不收。父母盖章签字才可以,结了婚对方要同意才可以出家,家庭问题要解决好才能出家,世间法先要说得过去。念佛法门说这些就是助行,念佛是正行,你应信,信念佛法门,信这些好事该做,哪些坏事做不得,把这个要信进去,你修行才开得到步,光念一句佛,其它的问题来了怎么办?那些都叫助道法,还处理其它问题,念佛是一个,相信这些助道法是你必须要做的。不要十善不修,十恶不止,那还叫啥叫修行人?所以先要信,这叫信根。

第二精进根,实践,正修的念佛法门要念,善法要精进的修,好事多做,这叫精进根。

三,念根,你是念佛的人随时把念佛法门念,只要有空随时随地都念,念念不忘,对好事也念,不要忘念无记,看到恶事不知不觉去做,好事心不在焉不做,好事要做,坏事不做,助道法也要念,其它享受,报复冤家仇人就不想了,这叫念根。

四,定根,把心收起来不打妄想一天都想到修行念佛的事,想到行这些善法,这叫定根。

五,慧根:为了修念佛法门的正道,修助道法,发得起心要懂佛法的道理。佛法的道理简单懂苦集灭道四谛,苦集灭道四谛把佛法的道理包完了。什么是慧?你对苦集灭道有没有认识,这个叫佛法的慧,有个范围来讲,不然不落实。慧根就是要懂四谛,佛证了道度五比丘就是讲四谛,四谛再修得好,四谛就是佛法讲的真理,真理只有一个,但佛从四个方面说明这个真理。什么叫四谛?谛:就是真理,能懂得四谛就叫慧根。我们讲念佛法门要讲一点佛法的教理,如果念佛不懂教理,有时念佛就落空,各方面道理应多接受一点。作为佛弟子四谛要懂得。苦就是我们世间,世间就是苦,世间包括我们自己,及生死轮回的环境,世间是苦。世间人说这是苦这是乐,佛法说哪有真正的乐?苦跟乐我们都是在受用上说的,受用不好我们就说苦;受用好我们就说乐。苦就是讲受,四念处叫你观受是苦,凡是受都是苦,苦受是苦,乐受是坏苦,那个事不长久。享福的一下没有了,就不好过。天人堕落了比什么都痛苦,因为他享天福享久了,在人间就过不出来。就像城市下放农村,城市跟农村差距不大,天上跟我们就太大,天上下堕比下放农村还恼火,那就叫坏苦,享了福又受苦,乐不能长久,天人寿再长,福享尽了还是要堕落。佛法不单是我们一般说的苦,乐是坏苦,苦就是苦,不苦不乐有行苦。行苦:世间在变,生命在减少缩短,这叫行苦,行就是时间性,通过这个时间性我们人要死,所以四谛要先观苦,不观就觉得这个事好享受就贪,不好就避,一天就在这上头打转转,学了佛法对这个事就觉得没有意思了。苦是,享受还是苦。享受都是人家为你做的,二天你要还人家的账,所以佛法说个四谛,先说苦。苦就包含生死所有苦,整个世界都是苦,不管哪个世界,天上是苦,地狱、人还是苦。说,太悲观了!先要有悲观才不会上当。横顺认为有乐可求,有苦可避,一天都在里头打转转,一天都不能不能安宁,你把这个看穿了,生死轮回中都是苦,当皇帝的怕人家夺他的江山,比我们还苦,没有教化子好,佛讲苦谛讲通了,我们说苦是相对的,佛说的苦是绝对的,生死轮回都是苦,没有哪样不苦,晓得是苦了,哪个喊我来受苦的?是自己起烦恼造业,该来受报,造了好的业变了人那些造了不好的业变畜生的,地狱我们看不到,地狱比畜生苦千万倍,地狱在锅头烧煮地狱就是被烧煮,生死轮回的苦是普遍的苦,造了恶业要堕恶趣。人就是造了善业才堕善趣。善趣是五趣杂居地,人也不是只有乐,变了人也没有快乐,当了皇帝也是一天到晚担忧,充满了痛苦,悲哀,没有矛盾的哪一家也找不到。简单到只有两夫妇,还要闹矛盾。还不说跟公公婆婆闹矛盾。矛盾到处存在,苦就到处存在,变了人就是有苦。还有点善业才变人,人是杂业有善恶所以有苦乐。人的世界就是五趣杂居地,人中痛苦的如地狱,付了很大的劳动也把一家人供不到,就像畜生一样,肩挑背磨。犯了罪关起像地狱。人中六道都有,没有吃的就是饿鬼,整个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苦就是说整个世界,包括物质世界,人的世界、有情世界。有人才有世界,月球上没有生命。生死,三界就是苦的别名。苦的范围有好大?就是三界,就是生死,受生死就是苦。三界中所有有情没有哪个不苦,这就是普遍真理,真理没有办法,是苦不能说为乐,不能说假话。没有把真正苦看出来才被它欺骗,看出来才晓得这个不对头,我们怎么才跳出这个圈子。你必须知道是怎样钻进这个圈子的,哪个喊你在三界来?是自己造了业。随业受报,起烦恼造业,必须变个什么,天、人、地狱等,总要变一个,变得不好,变个蚂蚁就不好,各人心里中有一笔账,年轻人不懂,各人回光返照,这几十年受过什么苦没有?我们举一个人说,一生没有受过苦的人少得很,这就是苦谛。

苦从哪里来?佛说往昔造了变什么的业就变啥,叫集谛。这是苦的根子,有的人说,变人也变伤了!有些年轻人也向我说这个话。当了和尚就保你不受生死轮回?当了和尚就要你不受生死轮回?不然。当了和尚跟没有当和尚你还是人,人还是在三苦八苦里,和尚没有离三苦八苦。老法师常呵斥我们:你有什么了不起?生老病死把你跟到在!这句教训随时说。这就是给我们出家人敲的警钟。你们想一想:你们是不是不受生老病死的威胁?出家人要了生脱死,做到不受生老病死的威胁。要不然就是“生老病死跟着在”!因为你烦恼没有断,还继续在造业,这个就叫集谛。

你要把烦恼断了,不造业,你说得脱,叫灭谛。不受生死,是自由受生死,不是被业力逼迫的来受生死。

然后怎样把烦恼断得了?要修道是道谛。什么是道?道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念佛法门这是最好的道,这是正道。念佛法门是佛法中的捷道,近路修行,但还有助道,所以这讲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就是念佛法门的助修。助修简单说就是培福培慧。

三十七道品,我们讲到五根,根:就是扎根,基础,是走加行道。加行,坐下来修这个法。所以这里信、精进、念、定、慧。都要修,修定、修慧。是加行,真正在修行,叫加行道。加行道才开始的初步就是五根,我们认真修行了就是加行位。认真修行究竟需要什么条件?三十七道品就指示清楚了,五根五力就是我们修行的条件。这五件事我们修行离不掉,信、精进、念、定、慧。什么叫信、精进?学百法就讲了善心所,信、精进是善心所里最要紧的。什么叫善?第一信,要信三宝,要信因果,修哪个法门,要相信这个法门,能对你有好处,能依靠这个法门出生死成佛。我们讲百法就是讲法相。学了拿到修行上用。法相不是学来卖嘴的,一个一个把你心理活动分析了。百法讲五十一个心所,。善心所,第一是信。精进是说信了之后精,精:即是专一,修行不能今天修这样,明天修五十一个心所就是人的心理活动那样,今天修净土,明天禅宗,那就不行。修行要成就,法门无量,要度众生成佛都可以学,但自己要成就,要选择一个法门,你对这个法门要信,信了要精进。精进是不间断,既要依靠念佛法门出生死,成佛。你就不能念三天又不念了。想起念不想拉倒,那叫啥修行?精进就是不断有恒。要念多少佛就不能断,无论如何都要念。念,是慧,不定是善心所,念就是念念不忘,念佛要以持名法门。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不能说不念。念就是念头,修行这个东西少不了。修行自己心头该想啥子,修哪一门?念佛的人不能把南无阿弥陀佛丢在脑后。参禅要把话头提紧,风雨不透,六个字要念得风雨不透。什么事都打不到自己的闲岔,南无阿弥陀佛。刀架在颈上,南无阿弥陀佛。银子堆成山,南无阿弥陀佛,都把念头打不断,什么东西都把念头打不断。念有好的,有不好的念,有人记死仇,死死记住想到这个人说我的话,要不得,那个不是修行。念不定是修行,但修行离不得念。好事应记着不忘,念三宝,自己的学处,随时想到自己受的戒,这些都是念,修的法门随时想到,不舍本修,这个是我的本职工作,无论如何要完成。修行也是就象派了你的本职工作一样,其它都在次,这个事无论如何不会错。

定:专心,心一境性。念佛就一心念佛,不要口念心不念,那个不好。口念心要念要有念头。这个是我的本修,除了我的日常功课之外随时都要把这六个字记着。慧是什么?是自己随时把自己的心管着,我在念佛,是不是在念?是不是口念心没有念?慧就是在修定的时候用观空的力量把自己管着,到底是不是在修行?念得如法不如法?这五个字就是我们正修行时要把它用上,信、精进、念、定、慧。这就说到我们正修加行,才起头修叫五根,修到有力量发挥作用就叫五力。不管修哪一个法门,修行的时候都要具备这五个条件,这个就是加行位修,叫五根五力。才起头叫根,如树有根,发展有力叫五力。加行位过了修止观,从定慧上说,才是真正的加行,认真修行,修好了要开悟见道,开智慧,正修行上了正路。

七菩提分,菩提就是觉悟,这七个要开悟了,是见道位,我们修行有五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加行位就是向着开悟的路上走。七菩提分就是见道位。见道,真正见到佛法的真理,佛法的真理不是光说,要修才能亲证,不是口说。以禅宗说就是开悟。一般叫见道,道就是佛法的真理,就是诸法无我,见道就是见到诸法无我这个真理。念佛念到这时忘记了凡夫的我,才真正见到佛。七菩提分又叫七觉支,菩提,就是觉,分:支,一部分一部分,一个个的部分全了,这个东西就出来了,所以“分”又当因讲,七觉支,七菩提分,支分,一个东西的各个部分,人有四肢,各个部分凑拢来就是这个东西,这七个东西凑拢来就开悟了。见道要有这七个部分,部分就是它的因,各部分都齐了那个东西就够成了。构成他的部分就是他的支分,七个东西是你开悟的因,那就是真正修定,由定生慧了。第一个是念,做这个事没有念不行,心头想到这个事,参禅的行住坐卧不离这个,随时把这个想到。科学家要发明一个东西日夜都在想,觉都睡不到,念离不得。第二慧,慧在七觉支中叫择法,择:选择,法:是现前研究的对象,法门你在观察它的时候,要选择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修行不是懵懂的,要经过细致的抉择,参禅要用心,还是要透过细致的抉择,抉择思想上这个道理对不对。为什么?禅宗门下祖师给弟子说一句话,他就要把这句话老想,为什么说这个?什么是西来意?

麻三斤?他就认真想,为什么我问祖师西来意,给我说个麻三斤,不说西来意?这叫参。是把那个事想穿,根本不想他,话头拿着起啥作用?念佛也要择法,念佛该不该念?需不需要念?念对没有?要紧是念对没有。你修定的时候你用心用对没有?自己要去选择,用心用错了就起不好的作用,凡修定都要选择,这个在别处叫观,在七觉支中叫择法,七觉支是正用心要起观慧,点明你用功时择法,用功用对没有?念佛念对没有?观想佛像清楚不清楚?观白毫是不是在观白毫?观到别处都算错了,修定的时候用功用错没有也要用择法,自己看。如像做作业一样,看自己做对没有。修定的时候要看自己修对没有,念佛念对没有,都要用择法这个功夫,择法就是慧,就是五别境中的慧。所以修行不是懵懂的修,随时随地都要用到慧。就是念佛法门随时也要觉照着自己是不是如法在念,要有择法。念,择法。精进,用功时少不得精进,不管修什么善法,都离不得精进。做好事不认真做不叫精,修定也要精。进:不能止步,要前进,不能间断,这样子修行,逐渐就上了路。

喜觉支,修行上了路,自己就会起欢喜。修行要欢喜,不要苦苦恼恼,苦恼就不得受用。修行自己得受用就喜欢修行,修定身上有触,修定的时候特别舒服,我们修哪个心头欢喜踊跃,我有机会来修,心就舒服就像吃饭想有机会来吃,对修行要起这个感觉才行。有些修定的身上要感觉,有冷,凉快如热天身心清凉就是一种喜,冷天如暖水袋,身心舒服,这是修行中的感触,在起这种感触了,就在上路了。法喜充满叫暖。如烧火的热气。信佛你对佛法热心不热心?修行你对你修的行门热心不热心?起了热心,有个力量推动我,我非去干不可,干到就舒服,这与喜一回事,感觉那个事舒服不要把那个事当成苦境。得了法喜,修行自己得受用,内心说不出的喜悦。七觉支是这个次第,念、择法、精进、喜。生起喜后,要起轻安,轻安比喜还要具体一点,身心轻安,轻安就是轻松愉快。做起好事来轻松愉快,修行轻松愉快。安:愉快,做起来特别舒服,这样就能入定,就好了。没有定就没有慧,能专注一境,修这个法时心不散乱,可以入念佛三昧,入定之后还有舍。心专注一境之后成为执著不好。舍就是心纯熟了,就像我们做活一样做着不太会的要用心去做,做会了会不了好大事,自然做来如法,这个叫舍。这舍不是丢下,是自然、熟练、任运。心不像没有熟练的人做事鼓多大劲。熟就不那样了,心不沉不举不用心就平等自然往前去了,这样在这种情况中就可以见道了。

七觉支怎么样用,假使心不用疲乏下去了,心沉没了,就要用择法,心疲就会乱想,应看自己,我在念佛念在一边去了,晓得自己错了,要用择法,晓得心在偏,要用精进。心乱跑要用喜觉支。自己对修行感觉非常适悦,非常爱好,要用这三个东西把心提起来,不然心会沉下去打瞌睡。心乱跑时要用轻安、舍、定,因为你心浮动了,轻安,舍,就是心平等,心要乱跑就要用定缘所缘境,用得恰当就是七觉支,别处说七觉支,没有把念作为主要,这里说七觉支把念作为主要的。心浮动时用这三个,沉没时用另三个,保持念不断,念就是正念,觉悟到正道的时候,心不要把正道忘记了,这个念就是正念,正念就管心的。心浮动也觉察到什么东西对治它;心沉没也觉察到,什么东西对治它。这是我们用功的方法,通过善于用功了才能觉,才能开智慧,这属于见道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