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老人集卷之二十四
明 憨山德清 阅
书
与黄慎轩
近得王宇泰书。知慎轩已出长安。想还家有日。兹有台泉上人。保持华梵诸祖道影。安置峨眉普贤光中。永远供养。道影乃新安丁南羽云鹏手写。而精神慈注。风致静深。实希有胜事也。欲作一记。此必出公手。方惬道人意。徐彦文遂作九原之客。令人心痛。碧云无恙。燕山如昔。死者不知何往。生者不知何事。每念至此。悲喜交集。不知慎轩会道人意否。中甫尊公。忠厚迈俗。断息时。初无昏乱。其平生虽不能作清净行。想得忠厚之力。有此效验。夫忠厚则不欺。不欺则自无偷心。偷心少。则日用瞒心处。不必提撕自少矣。故曰。但不瞒心心自灵圣。忠厚之力尚如此。况开佛知见。以知见治习者乎。慎轩前书来。以为佛知解作障。于日用中不得力。果如此。则临济曰。但得知见正当。便可横行天下。若临济是。则慎轩非矣。若慎轩是。则临济却成不是。又有一喻。慎轩当熟思之。有一武人。与贼战不胜。退而私忿曰。我武艺太多。所以不能胜贼。如我无武艺。则不受武艺障碍。可胜贼矣。道人知公读至此。必捧腹绝倒也。宋大慧禅师。每谓士大夫曰。聪明固是好事。亦是不好事。聪明非佛知见。则八难中一大难也。良以聪明属非量。非量者。于理不相应之谓也。佛知见。上则属现量。次则属比量。现量者。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之谓也。比量者。虽出思惟比度。而知于佛祖圣断量中。相契不妄。以之治习。终入现量。古人谓之流注真如。此非宗教精深者。不能辨之。道人往往见士大夫。语及流注真如。便掉头不顾。殊不知流注真如。即临济洞山俱不敢忽。故曰。以有言露个无言的。又曰。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又曰。但了纲宗。本无实法。近见董思白拶及此事。渠于不知不觉中。佛法习气渐觉生疏。横口褒贬古德机缘。判寂音决非悟道之僧。道人从容谓渠曰。汝信大慧杲禅师悟道否。渠曰。是一定大悟彻的。又问曰。寂音乃大慧平生所最仰者。脱寂音果见地不真。大慧难道作人情。仰畏他耶。思白俯首无语。又有一种人。见地万不如苏长公。握一根毛锥子。东刺西擉。谓东坡这里又说道理。便擉一擉。这里却不涉理路。便圈几圈。殊不知东坡于普贤毛孔中。鼻笑如雷曰。我不恁么。汝却恁么。我恁么。汝却不恁么。长公是慎轩乡老。慎轩肯为此老一雪否。即流注真如。也不甚恶。所刻大智度论。必大放般若光在。道人念公忠厚。无大偷心。所以因嘱护持诸祖道影。忉怛至此。倘公不以道人痴野见笑。为法自重。幸甚。
与于中甫
谢孝还家。当发心作吃臭醋郎。游方僧习。痛须渐消去。老汉教汝两者。汝若不能勉强力行。汝便当除却于字。始凭汝可也。汝顶着于字。又不能吃臭醋。不能消游方僧习。支持得于家门里事。要家门妥帖。无有是处。且古人处顺境时长。便谓佛菩萨。不来护念我矣。即此观之。良以不可意事重叠加来。使当事者。苦楚之极。不得不忧深虑远耳。忧深虑远。所应之事必有义者多。恣情忽略。感激中出来。所应之事。必无义者多。凡有义事。自然不觉不知。属醒悟门收。凡无义事。则属散乱门收。南岳思大师。于一佛性中。开违顺二门。顺门即醒悟门也。违门即散乱门也。又违顺二门。非南岳新设。实本马鸣起信论中。真如生灭二门来。今天下学禅习讲。求生净土。兼所谓讲道学者此四种人。难道无有一人真心学好者。但俱不肯忧深虑远。所以禅非达磨之禅。讲非如来之义。求生净土。以为爱根不拔。泛然亦可生者。讲道学。初不究仲尼之本怀。蹈袭程朱烂馊气话。以为旗鼓。欲一天下人之耳目。见学老学佛者。如仇仇相似。殊不知孔老与佛。果三人耶。果一人耶。此等断案。孔老俱通。而未精深佛典者。且谩度量。于三家头脑。俱不曾一摸。便谈儒。谈老。谈佛。逞一队瞎驴。随处鼓扬醋臭。倘然狭路相逢。若生不耐烦心应酬他。便是不能吃酸臭醋样子。即游方僧习气终不会消。老汉受性。才闻酸臭之名。魂惊万里。即游方僧习气。老汉初出家时。较汝更甚。年来痛念佛恩难报。痛恨自己受性刚烈。徐以佛祖知见治之。不免酸臭醋。也缓缓吃将去。刚烈习。也痛克将去。汝若如此两者。不能痛行。则汝结果可知也。老汉吐此语时。方口痛。又在行促之中。而忍痛不得不喋喋者。不知汝读老汉此语时。动甚念头。这里倘忽略了。则狗马不若矣。麟郎麟郎。痛念吾嘱。
与王宇泰
所天皆在高年。而令兄与令弟。并受性疏旷。不能奉汤药。光公苟不任此。孰能任之。此事理然也。老汉但念光公。晚得一子。则事有继。倘事亲而无继。不惟家门之光。无有传者。即心灯之光。后焰难续矣。此苦不独人闲有之。天上亦有之。故曰。人闲有绝嗣之痛。天上有无子之悲。或光公若能准之因果。直下不疑。反以无累。为作观之资。则无子之苦。乃光公大师也。苦何有哉。但恐识得破。忍不过。终被习绳所牵。触世态炎凉处。又不知不觉。忽生无量感慨矣。正当感慨时。拭回鼻孔。向父母未生前寻些水草吃。则感慨之情。又光公无生之绍介也。此五转。汝能次第置于日用中。横来竖去。恒作是念曰。此我本师。不远数千里之外。重叠风波。遣人持来者。于我求名耶。求利耶。要我好耶。不要我好耶。真心为我耶。假心为我耶。此六耶字。汝能不忽。仔细咀嚼之。或于汝憎爱关头。作个道场。亦是本色。不为分外。光公勉之。
答于润甫
十林诣燕。得手书。徐读次。掩卷思之。乃觉渡江五易寒暑矣。汝自觉悠悠送日。于正法中。不殊聋盲人。无可举似。此果出诚痛。惕然不歇。愤然勇进。则恶无大小。罪无重轻。皆导师与不请友也。若志稍懈。力稍缓。则暂时洗然有清凉处。未必非三障嚆矢耳。三炬真能顿豁情尘。心味老朽剩语。将往日无可举似者。审谁使之。于无可举似中。一旦无明障心。于不知不觉时。恬然造恶。恶既造成。终难省报。无明障心即烦恼障。恬然造恶即业障。终难省报即报障。此三障造就。如源与流。流与波名虽有三。而湿则一矣。老人问三炬。一是恁么。若识得渠。即徐察渠之前所造三障。是苦耶。乐耶。于苦乐根源。果彻底不疑。则三障便是三炬本来面目。老朽不惜忉怛。追究汝一之前者。倘不知重轻。直下翻身不得。怎生是好。要于三宝中。弃身舍命护法。如过楞严顶礼圣像。见朽草破席覆之。不觉遍体芒刺。汗发淫颡者。此片念力。能消十恶五逆之罪。虽千万金之施。不若此念力功德。不可情智测度也。但此念力。能始而终之。则本郎与开郎。虽死生有先后。而其心事亦了矣。刻藏事体。终有荷之者。勿虑。即康直指疏。乃三伏天松风潭月。能不清凉老朽肝肺乎。为仲淳致声。无萦怀。老朽年在耳顺。未能声入心通。愈自扼腕。奚烦远念。惟念汝兄弟中。我相胜负。如攫金人。只见其金。不见其主。大须恕之。写至此。老朽固乃解空之冻脓。亦于不知不觉中。思汝等父母在时光景。泪欲迸流。强止不能。盖父母汝等之本也。俱肯念本。则分别之情忘。情忘则无我之天。不烦举目。而昭然在上也。即汝三兄。虽向称于氏之贤者。渠失照较汝更多。老朽既为汝提明白。此后牢持恕字。若逆境顺境。愤力挨熟得。则向后受用不浅。炬郎炬郎。毋以老朽之言为迂阔。痛力勖之。
二。
大丈夫处于大块闲。本分事元无多端。不过经世出世而已。若于经世无心。纵得富贵。亦何用之。若用之于饮食男女。乃造罪也。非用之也。若于出世留心。苟不能检摄身心。究竟性命之学。则大道终不闻矣。噫人为万物灵。果于经世出世。两无所就。又甘与愚痴人。竞无明。更错矣。思之思之。有省则宜收拾世故。自别有受用地。幸莫忽。
与陆太宰
去岁闻门下。一切屏置。唯勤念佛。此暮年本色。然得胜净之缘资之。则念头易得绵密。而胜净之缘。莫过乎佛缘法缘僧缘也。佛像在前。经卷列之。更得僧徒一二人。朝夕亲炙。自然胜净之缘殊胜矣。但僧徒之中。求人卒未易得。即贫道亦东西南北之人。曷能恒为净助。故请丹青丁生。写此跋陀罗尊者道影。意在代贫道助门下念佛也。愿门下以眼根听其说法。当下万缘坐断。念头现前。此贫道所深望门下者也。年光飘忽。刹那不住。况头白老翁乎。永嘉曰。日夜精勤。恐缘差故。况不精勤乎。噫。缘之差别。惑乱正念。虽有见透者。每遭其埋没。况见未透者乎。愿门下莫为鄙人语不近情而忽之。幸甚。
复董元宰
缘起无生之旨。祖佛骨髓。而像季黑白。千万人中。求一二信者不可得。今足下于此独能信入。非夙具灵种。缘因熏发。那来现行暂露。何快如之。来书谓初颇畅快。兹又不活泼。若将失去。病在何处。此既现行暂露。熏力稍微。自然隐没。不必生疑。惟宗门语句。不可草草。若以足下信入者。拟通其关棙。所谓鲁君以己养。养鸟也。昔兜率悦问张无尽。宗门葛藤有少疑否。无尽曰。惟德山托钵因缘未了。兜率厉声曰。此既有疑。其余安得无疑。迳入方丈不顾。无尽由是发愤参究。然后大彻。今足下十有二三不透。则去无尽尚远。极当发愤。此生决了。不得自留疑情。遗误来世。来示又谓。念念起处。索头在手。敢问足下。为念起处本即无生。为了念本空乃契无生。若念起本即无生。则知无生者。念耶。非念耶。若了念乃契无生。则了者。谓有念了耶。谓无念了耶。有念则早乖无生。无念则无生谁契。于此透脱无疑。席几草庵借宿。犹非宝所。第来示所谓如何践履。如何保持。待力之充。及涉境试验云云。自知时节矣。岂待贫道饶舌。贫道不惜口业如此。总是钵盂添柄。惟足下或宗乘中。或教乘中。大着精神。作个仇仇。务必搂破其窠窟。捣其栖泊。再共商量未晚。
与丁勺原
凡荣辱得丧。皆念后事也。向烦浔阳邢来慈。持八行诣足下。良欲足下缘得丧而求念。缘念而求念之未始。念之未始既得。然后可以驾未始之航。来往于荣辱得丧死生之津。博运群有。安置彼岸。不意足下报章未久。则圣天子之椎轮又至矣。此实天以厚足下。非薄足下也。惟足下力承之。且云外散人。于世实泊然一无所求。而拳拳为足下如此者。宁无微意。愿足下以瘴乡为苑囿。刁斗为游观。加摄自重。散人脱有曹溪之游。再询起止。不悉。
答陈五岳
辱问无垢之义。鄙人鲁钝。宁足以酬。然无垢之说多矣。不审居士所问者。何种也。夫夷齐以不食周粟为无垢。鲁仲连以解人危。周人急。而不爱爵禄为无垢。颜氏子以箪瓢陋巷。超然自乐为无垢。此皆世中之无垢也。至于声闻以有身为患。观空为无垢。缘觉则以达患初无为无垢。菩萨则见患即心。万境皆真为无垢。一切如来。则以不可得为无垢。惟我初祖达磨而下。诸禅老以干屎橛为无垢。此又世外之无垢也。如以世中无垢为得意。则足下自能发挥。无烦贫道。若以出世无垢为悦心。则是庵以声闻居之。庵即乖空。以缘觉居之。庵初非有。以菩萨居之。庵即自心。以如来居之。庵不可得。或曰如来之不可得。得非与声闻缘觉之空同乎。对曰。如来之不可得。虽一切大菩萨莫能窥其涯际。即如来自亦不可知。岂声闻缘觉所能测哉。以如来所到境界。一切圣凡。莫有容心之地。故以不可得名之耳。乃遂以小乘之空滥兹。虽三尺驱乌。闻之莫不捧腹者也。此无垢大意。敢粗陈之。至庵之巅末。在高明自定。倘披晤有期。再容请教。
与雷雨居士
病体稍愈。即当默诵八识颂。此颂乃相宗纲骨。相宗乃性宗五藏。如五藏相克不明。则一身便调养不来。至转识成智之旨。若相宗恍惚。断不能精了。此既不精了。即高论元微。刳真剔秘。若触境斗机。照用便提不出来矣。且吾此到巢陵。非是小缘。但众生泛常之见观之。竟不生大奇特想。世故非坚。人情翻覆。横计无常。染习难涤。宜须痛迸心魂。志凌金石。少有出头分。瞥尔因循。知苦未有尽日时在。
与于中甫
大都学道人。能未穷知变。则变不能惊。穷不能困。噫。此三昧。非见几而作者。孰能用之。
与赵干所
祸福莫烈乎死生。故至贫贱之人。闻得生则喜若登天。闻得死则悲若入渊。然皆情也。如能率性观死生荣辱之境。不惟死生荣辱之境。不得夺我之志。且彼境。密为我不请友也。故大丈夫。平居无大苦迫楚之时。理不可不穷。性不可不尽耳。如此一着子。忽略放过。于平居时。猛涉不可意事。交错在前。则我之志。管取全被境夺矣。即李卓吾虽不能从容脱去。而以速死为快。竟举刀自刎。权应怒者之忿。亦奇矣。今直心之事。终不至丧身失命。极处不过放归田里而已。又造物以逆境成就我。未可知也。由是而观。则竭计酷谋。排陷我之辈。恐造物使之然。此等意思。若以众人之心领会。便错过矣。直以佛祖圣贤之心。虚怀平气。勉强领会。一有肯首处。则无我而灵者。头面露焉。如此际不信圣贤。而信众人。则我终莫闻道也。人霟物灵。道不闻可乎。愿熟思之。
适得手示。读之亦不觉伤心。然立意摆布人者。第恐气力不猛。计谋不深。一味欲直心。生无隙地。死有余波。此自古至今。众人之常态如是。故君子涉此境界。倘感激心生。弗堪受之。痛当自讼者。以君子见过之生于自心。故讼极得力时。方见过不生于人心。再乞痛思之。
二。
古今祸福。皆初无常。直以天理与人情。折断臧否。无不验者。若以天理折断人情。则公道明。设以人情折断天理。则私忿重。方私忿重时。则中外防闲布置。彼之用心未必不周密。于私忿周密之中。而忿者且众。决死生之机何如。此非人力可以阴挽也。然直心必无伤命之理。自然老苍亦不忍。事后或征耳。
三。
凡祸福人我之根。根于已发。若以未发照察之。则祸福人我之根。本无有地也。已发情也。未发性也。故以情观祸福人我之事。则有我而昧者。愈重矣。重则厚。厚则深。深则畜。畜则决难轻泄。故报复人我。百千万劫卒不能了。此必然之事。而愚人不晓此理。于人我祸福之根。不但不能拔。反着力栽种之。恨未能深。殊可痛也。故佛祖圣贤。要人闻道见性。别无他意。不过要拔断众人之情根而已。情根一拔。则向之祸福人我之事。皆渐渐化为妙用矣。以妙用慧眼。观众人祸福人我争竞。殊不足怪也。直心于今日人我场中。若不能开心洞肺。受野朽之教。则汝坠堕。但可流涕也。思之思之。又功名富贵根于身。此身极寿。长不过百年。而百年中。享富贵快乐。又被愁多喜少。占大半去了。故百年中享富贵快乐。亦不多时。何苦为不多时。祸福人我之情。便甘把本性昧却。至人以本性观是非荣辱。不异太虚中微云散聚耳。奚暇介怀哉。汝于今日多故之际。野朽不惜口业。种种开解。直心情抱。如于野朽口业中。错过这些慈悲热肠。则直心受苦时劫。正方长在。咄。大丈夫情性关头。若认得真了。则今日与直心争竞。害直心者。皆我善知识也。苟有此见。何妨恶衣恶食。了我生死大事去。岂弗乐乎。汝名法复。正为今日耳。
四。
天力。地力。佛力。法力。僧力。皆外力也。惟自心之力。乃内力。外力是助。内力是正。如正力不猛。助力虽多。终不能化凶为吉。故曰。先天而天不违。又曰。自心之力。可以颠倒天地。设信此不过。别寻外助。断无是处。野朽凡遇祸害。更无他术。但直信自心之外。安有祸害。一涉祸害。皆自心所造。还须自心受毒。此理甚平。法复思之思之。
五。
别来甚久。思念甚深。不知近来一切境界。或有意。或无心。种种交冲。能以观音大士。大悲大智。铸逆顺为自受用三昧否。此三昧。初贵知得透。次贵行得坚。再次必期证而后已。又再次证而能忘。忘而用始全矣。大丈夫何暇论儒论释论老。是皆古人已用过了。不殊已陈刍狗耳。岂有闲精神理会他。虽然。若自家本有无生之心。倘未知得透。则儒释老白文。要紧经书。又不可不痛留神会之。贫道每于好山水行坐时。未始不触胜。思广虚也。又思初与南皋。勺原。寸虚。聚首石头光景。邈不可得。比赵干所亦尝披晤。但渠气胜于理。则不免逆顺境风摇荡。亦可悯然。忠直不减古人也。
六。
持忠而遭黜。命也。惟知命故恬黜而无闷。如黜而怀闷。则向之所谓忠者。果忠乎。若人之不忠。我必知之。此智也。非明也。惟我之不忠。于自心了了不昧。此明也。非智也。今直心之忠与不忠。惟天知之。亦惟直心自知之耳。且人将欲置直心于死地。幸得为白衣郎。此莫大之福也。又何闷之有。大丈夫屡遭黜辱。不必为介。愿直心以大丈夫自任。终必相见有期。去年有书寄海若。书中已言直心终必遭黜。倘晤海若。取书征之。由是而观。为白衣郎。不在今日也。直心直心。休再沉吟。万缘歇却。乐最甚深。以此送行。大地黄金。
七。
自正月二十日。得手书。摇心顿歇。未得手书前。以传溢纷然。虽有定见。亦不觉稍受摇眩。此人情之常也。但直心向后于笔札。不必与人极力辩清浊是非。辩则失其大。大失。则局量便小了。且清浊是非。自直心离长安后。未尝不渐皎然明白也。比来亦有人为直心扼腕者。惟直心直置身心于无何有之乡。饥来吃饭困来眠便了。倘豪逸习病发作。一味看得自大了。则我相不异乎无何有乡矣。且道这个时节。豪逸习病。置之何地。幸无忽此。此是奇男子家常茶饭。外此别求。皆即外道。直心果能见此透彻。触境用得。则向之与直心为怨府者。皆直心入道之资也。何怨府之有哉。汤若士近有音耗否。渠比来亦有思之者。老子曰。宠辱若惊。以老子之意观宠辱。惊则等也。然此等字。非隳体黜聪者。断未易知也。直心如知之。再出头来。于世出世法中。方许横冲竖撞做得去也。西风正高。空林落叶。更深夜静。故人之思何如哉。
莫憎人海风波恶。心外何曾有浪头。豪习登时消不去。禅书饭饱细钻求。
八。
大都人情时事。于可意不可意之闲。必有业使之然。业即命也。倘信情而不信命。则感激百出矣。故至人知人情时事变幻。夺人之志。所以必先于穷理。理穷则见定。见定则人情时事之变幻。不能夺其志矣。志既有定。所谓生死荣辱交错于前。虽未能无心应之。而持吾志。顺理制情。力用不怯。则情自消而理日开。理日开。性必彻。彻尽也。故曰。穷理尽性。此一路话头。向曾数提直心。直心以为别有口诀不传。将此澹话塞人。公置之而弗究。及触不可意事。即不堪人作贱。便欲[拚-ㄙ+ㄊ]命。与人决个雌雄。岂大君子之所为哉。故曰。有我我在天地中。无我天地在我中。直心若不能谛信无我而灵之理。力制有我而昧者。则昧终不旦矣。思之至此际。野朽犹提此澹话。恐澹中有不澹者存焉。
与周金吾
居士三请谒矣。可谓勤至。然觌吾相。不若得吾心。且道如何是吾心。马嘶杨柳春风暖。人对昙花慧月凉。能荐此。再晤不暮。
寄缪仲淳
男子出世一番。毕竟何事要紧。即拜忏一节。若任情识支吾。不若不拜。既拜[拚-ㄙ+ㄊ]穷性命。剜心剖胆。哀号像前。恶习偏处。直下挽回。既回。片刻不可闲断。才闲断。即如水银诈死复活。要在顺逆火中。横煆竖煆。死到真处方可。
与沈及庵
佛祖有言。一切众生因想念而度生死。亦因想念而受生死。今人未登极果。即谓想念当屏绝。是乃不明想念。即贼即子之故。譬利剑。握之劫人即贼用。握之救人即道用。即此想念。用之筹算佛法。想来想去。念去念来。莫知其然。众生想念。化成佛知见矣。到此地位。方可说自在现成话。或未到此。当坚固想念。不可少懈杀法。
答某司寇
辱手示。知爱女新亡。荣迁多扰。适当炎暑。情绪难堪。云外鄙人。无能一代劳痛。徒为长叹而已。虽然贫道又窃为门下贺。夫万苦所集。皆从爱生。爱者既亡。则苦本已拔。且死者不爱生者。而长逝矣。而生者犹爱而哭之。哭之能使其复生。则宜哭。哭之未必能复生者。哭之奚益。昔有士人子死。痛伤不止。因自疑伤痛妨道。乃问妙喜曰。子死而痛伤太过。不妨道乎。妙喜曰。子死不痛。豺狼也。以妙喜言。较贫道今日之语。吾语似近不情。若实究竟。或有理焉。惟门下体之。北转行止。想自有定衡。然贫道又有说焉。官当司寇者。握死生之柄。能忍哀一行。[拚-ㄙ+ㄊ]一条老性命。救得几人不当死者。亦不可思议功德也。且能治狱以情。则神人悦服。神人悦服。则阴阳和顺。阴阳和顺。则年谷丰。年谷丰。则民乐生之心重。民乐生之心重。则刑教易施。苟刑教可行。则于治道有补大矣。奚必濡滞哉。某久托道中。敢以此奉劝。或当与不当。亦其曝背心也。
答某居士
得手书。读之两过。而居士所疑所见。无不了了。所谓我若无心。余者俱了。嘻。此心岂易无哉。纵能当下即无。亦非此中正事。又云。了得烦恼即菩提。决乃疑。此复为居士生大恐怖。昔法眼益公。事长庆久甚。次见地藏老深。始彻头耳。长庆高弟。昭公。昉公。皆不平。法眼率众。征之曰。公烧谁家香。益公曰。地藏。汝何辜负先师。眼曰。吾不会长庆。万象之中独露身句。昭曰。汝问我。我为汝决破。眼问曰。独露身。是拨万象。不拨万象。昉曰不拨。益公申两指曰。两个。我问居士。既是不拨。恁么却成两个。若曰生心于不拨上堕情了。故成两个。如此见识。要摸法眼鼻孔。所谓冠章甫而化越矣。安得恰好。昉公不拨。一场懡[怡-台+罗]。则居士烦恼即菩提。与不拨便弃矣。不知居士。又作何出身之计。跳过懡[怡-台+罗]场去。若人果真知生死极大。此事必须了当。且把寻常大家到得的解会。一坐坐断。吞一个无味丸子。不管味不味。悟不悟。日嚼不破。加之月嚼。月嚼不破。加之年嚼。年嚼不破。便[拚-ㄙ+ㄊ]此生不了。他生难道不破则此中可来入得保社。若无个等志气。个等耐烦。切不要提起。虽然是里既不能措脚。亦当于精要内典中。着精神搜索。一上则解路自精。粗浮习气自然荡也。粗习既荡。则灵根藉般若津之浇溉。自然茂秀。始可于作家手里。讨个实果子。终须不难。笔舌卒难尽意。倘披晤有期。重新拈起。亦不为缠扰。盖做了此等虫豸。我也须耐烦也。若不耐烦。不惟堂前草深一丈。管取达观穷性命。了在汝等业鬼手中。
与冯开之
云何忽生之前。初无生佛。宁有人我。柰何忽生之后。凡夫根识庸常。才染人天小乐。便移多生本愿。本愿既移。岂惟小乐难长享用。只恐牛头阿旁。操镬汤炉炭之具。俟渠久矣。夫本愿者。既称佛子。苟不以开佛知见为己任。则莫若深云重壑。悠悠自得也。何烦投足风尘。惹黄头蛮子恣白眼也耶。此言吾曹出处之分。盖如此。若在家菩萨则不然。有亲则以亲为事。有君则以君为重。倘其本愿不忘。即假君亲为金汤蒿矢。委曲多方。护持真乘。置得失于情波之外。化利害于愿海之中。心如虚空。骨等金刚。千磨万折。坚强不摧。如是则增一倍护法之心。消无量罪。长无量福。何以故。本愿不倾。善根冥长故也。故以六凡较之。恶多善少。于善少之世。不幸不逢正像。又值末法。稍有灵根者。徐而察之。管取身毛皆竖在。降是更有何言。客岁初晤先生于吉祥。再晤静海。别后道人抱病浔阳百余日。再阅岁。之曹溪礼六祖。复买舟东还。忽劳盛事生。义当北上为白其冤。上诸公书已。仍复南返。适又值先生至此。似乎彼此本愿因缘力故。于无期会中。宛如期会。道人不以开佛知见为家务。便是忘本愿。自断善根榜样。先生不以金汤大法为椎轮。便是牛头阿旁作戏具的样子。吾言不妄。先生当痛念本愿。毋忽。
二。
前状因文字冗鄙。叙事扬尘。不惟不能发先德之幽光。反足掩乱本色。如得其菩萨心者。于冗处清之。鄙处文之。叙事扬尘处。直吹之以天风。洒之以灵雨。发幽光于掩乱之中。全本色于散漫之后。使我龙首尊者。重现色身三昧于千古。再覆广长舌相于十虚。则大明无乏高僧之焰。而觉苑有传心灯之光矣。贫道往复思惟。虽能言者。代不缺人。至于剔冗化鄙。善鼓天风海涛。清洒朽骨。全本色。剖幽光。非先生之笔。将文则失实。实则无文。而理事轨逸矣。惟先生念我戒坛。佛祖慧命所系。即为我抖擞根尘。坚智愿力。大舞笔头三昧。成就孚翁。普现色身。利罩无方。幸甚。
与阮三城
老汉向来不解生病。忽尔病生。遇一切热时。若火轮洞劫。寒时无异寒冰地狱。寒热交作时。其苦复烈于单寒单热时。使老汉一片情识。卒支持不下。始返病不无端而生。生必有自。大都推病由业。推业由心。推心由不心者。既推至于斯。则能推之者。触不心而歇。所寒寒热热者。随歇而歇。惟初不寒热者。固自若也。此等言句。向不曾受病者漏之。何异木札铁丁。辱汝远讯。从实复此。
与王宇泰
中甫人来。得手书甚慰悬想。但书中云。参禅不易。若只将心等悟。纵任贪嗔。废渐修之功。岂不两成耽误。只得随缘制伏。盖言前荐得。屈我宗风。是教将心等悟。纵任习气。贫道曩与宇泰举扬时。未始有此。不知宇泰何处得此知见。若真心要出生死。与人商量不得。须要自家讨个分晓。贫道虽宗门种草。若论见地。未始不以教乘为据证。释迦因中。未值然灯。苦修多劫。终非佛因。值然灯后。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此理显白易了。见地一端。诸佛称之为大事因缘。今人随情起见。或专求生净土。或持咒课经。谓之借缘熏炼。消融习气。殊不知见地不透彻。净土岂能亲切。持咒课经。何异浇水增冰。总皆结业。毫无所益。古德云。悟明后。方修行。然悟明之说。种种不同。有解悟。有修悟。有证悟。解悟者。从经教熏闻力久。心渐开通。又谓之依通识解。修悟者。宿有闻熏。曾少开解。但未得实受用。今生出头来。或假修习。忽然疑情顿断。受用现前。证悟者。根器猛利。不移刹那。习随悟消。立地成佛。今宇泰即未能修悟证悟。亦当阅熟一部教乘。以求解悟。其闲习气。以熏力故。不求损减而自损减。然此亦必以证悟为心。柰功不勇猛。流至于此。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可也。使但只随缘制伏。而绝无求悟之心。则习气终不可除。而佛道终不可成矣。何以故。种麻端的不生禾。故取法乎下。非其因故。
答乐子晋
辱手书。读之何志大而忧深哉。使吾神怆不已。法道凋衰。吾曹妄庸。诚如所言。顾惟鲁钝。道不胜习。才识亦复不甚远。滥混缁林。无补其教。人患不自知。能自知。则余想自歇矣。鲁钝虽不敏。年来亦颇自知。短有余而长不足。世好谀而我好直。谁能容我。人不容我而我不自知。持方投圆。宁不倒置哉。且粗豪如旧。憨放不移。知我者。以为渠胸中无他。不足较。不知我者。以为狂傲无稽。恨不即阽之死亡为快。以故鲁钝只宜佯狂诈风。不拘山林城市。饱食横眠。苟延此生耳。但有负高谊。惭愧何如。尊慈齿长。而子晋为客有年。甘旨不能遂。而相知中。亦不能及时周旋。多口抱饿于故山之墟。而一身羁绁数千里之外。凡相知者。岂有闻之而不急。见之而不痛哉。由是观之。则向所称相知于子晋者。果相知乎。故曰。相知不易。易不相知耳。虽然。有深知子晋者。而力又不给。而力给者。未必相知。信乎子晋命之穷也。密藏闲于禅诵之隙。为老汉举似之。青山白云亦为之变色。况有情者乎。又子晋慨世法出世法交丧不堪。愤欲剃染。然剃染一事。如见不彻。持不固。亦非易者。痛思之。孙武有言曰。少算不如多算。况无算乎。想子晋言必不苟发。预非多算。安能便尔耶。昔崔赵公问径山钦禅师。弟子出得家否。钦正色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予初读此。以为老钦恃高尚而忽荣名。及亲验之。乃知此老以真实心。吐真实语。果不我欺。夫情根积固。岂昆仑须弥之可并。识浪奔腾。岂沧海岷江之可齐。将相虽非人杰不可为。然夹情做事。而少有才识者。人可为之。惟出家一路。乘短生而欲拔长劫之情根。倚螳螂之臂。而欲戽竭沧岷之水。静而思之。始知可否矣。顾子晋直以我言为赘疣。大笑而割之。我亦无憾。清凉大雅。非他名山可并。倘能稍拨尘事一登。何快如之。且有法门一两事。急欲面商之。潭柘机缘。具坚默书中不备。
与吴临川始光居士
性宗不精。则不免堕事障裷缋。相宗不精。则不免堕理障裷缋。禅宗不了。则不免堕叶公画龙裷缋。近世黑白。并乏忧深虑远之心。所以性不性。相不相。禅不禅。且性相禅三宗。各有纲宗。如天台八教。贤首五教。皆毫不可紊者也。岂禅宗独无纲宗乎。禅宗若无纲宗。则岩头奯但了纲宗。本无实法之语。得非孟浪耶。奯公宗门龙象。宁肯草草。特后人心识粗浮。根器薄劣。了不知古德之典刑。作家之大全耳。如知之。脱不面热。余知其心死。而不复活者也。
二。
到家果能打屏人事。专力净业。乃第一义。第恐净业理未彻。必受多生染种。现行困折。行终难副言也。大抵有志净业。切勿厌烦。厌烦则性相见地。终不高明。率此不高明见地。专力净业。而能困折染种现行。资发净种功能。无有是处。往苏秦欲恃口辩得官。及裘敝金尽。抱饿还家。方悟始以厌烦出。终以厌烦归。盖厌烦。则不能忧深虑远。不能忧深虑远。则读书必不能得立言人之意。立言人之意。既不得。虽诗书满腹。口若悬河。终糟粕耳。糟粕可以得官。官果能治世哉。不过循时具位而已。故秦愤饿。复还探家所藏之书。至于悬梁刺股。辍睡忘食。稍得书意再出。方遂其欲。彼功名尚如此。况求出世法乎。以此言之。则见地不高明。净业亦未易修也。思之。又净业一途。近时僧俗逋逃薮也。三猊当大痛省。老朽忉怛如此。非无见耳。
三。
临汝别来。奄忽近岁。舟中光景。独影昭然。信乎一微。包裹十世。若必然者。达与临川。未始暌违也。虽然两顺一逆之关。未能掉臂。则性变为情。情复成性。所以然之说。断不可不痛究之。且黑白亲近知识。赖有此段瓜葛耳。否则方外之宾。绝物则高。染物乃卑。此亦自然之势也。
四。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音闻即文字三昧也。此三昧。又名文字般若。又名缘因佛性。如刻藏之举。正所谓缘因佛性耳。盖众生所习无常。以缘因众生性熏之。则众生知见发现。以缘因佛性熏之。则佛知见发现。能熏如风。所熏如谷。此娑婆世界。非以文字三昧鼓舞佛法。法安可行。
五。
临行匆遽中。而事无不周。用情可知。此非夙植灵根。兼有深心视名闻为唾涕者。不能也。第劳累始光于小善细缘。亦心所不忍耳。意在小善不忽。为大于其细也。法华云。以众生有种种欲。佛以种种因缘。譬喻利导之。亦此意耳。由是言之。但患众生无种种欲心。如有欲心。则冰外无水之义立矣。此义一立。又患冰少水不多也。幸深思之。近来黑白。或有不知此义者。善虽不择。勤而行之。乃人天果报。及魔外因缘耳。小乘则视众善为劳累。弃之若火灰。恐其烧子故也。是以善无大小。直以唯心观之。则德行未尝不神矣。果如此。则劳累亦何独不神哉。
别汪居士
林下野人。受性狷介。啬于希世。行止疏慵。徒益英俊之笑谈。蔑补圣流之玄化。虽托于孤清之馆。宁忘乎寂寞之滨。暂谢白云。终惭丹嶂。将回瓶锡。敢报轩车。乞惟遂其猿猱之情。亮其犬马之暗。得还初地。永祝遐龄。
与娄生
别后寒暑屡迁。去者不可追矣。每一念此。则娄生未始不在眼中。娄生娄生。娑婆缺陷世界耳。缺则终难如意。陷则终难出离。难得如意。何往而非苦。难得出离。何往而非牵坠哉。故众人于缺陷之坑。作得意想。作得离观。譬如执捉虚空。只益自劳也。惟达者知身非我有。心逐境生。于是死生不排而空。好恶不遣而化。所谓缺陷之坑。顿成极乐之邦。然明而不能勇。则身心二执。亦不易排遣者。古人于冰崚上走。剑刃上行。亦为死生之关。未易打破。爱憎之坑。未易出离。故有此喻也。于此两者。未能解脱。则谈玄说妙。沩山谓之口解脱。苟非入水。长人难见。娄生能痛不负道人慈念。管取缺陷坑中。如意珠放光有日在。道人乞食江陵。邂逅贵县某上人。空谷足音也。上人东归。附此鞭后。
寄顾汝平
大凡百工技艺。有志成其术。苟自心不死。而能诣其精处。无有是理。何以故。盖心死。则一切旧染失其梼杌。而本心自全。精神不胜用矣。然可死之心。必因前尘而有。既因前尘而有。如能达尘无地。则心不死。未之有也。又达尘无地者关子。有似达尘。有真远尘。凡似达尘之知见。谓之药汞。银见火即飞去矣。曷能终吾事。汝自今去。必要到真达尘境界。则功名性命。当必克愿。汝痛无负达道人慈念。
与马君侯
夫雨有天雨。人雨。不祷而雨者。天雨也。祷而雨者。人雨也。此古人成训。而人之祷天在德不在爵。又非奇术可能也。诚而已矣。大藏之中。有请雨经三帙。乃大觉圣人。慈悲真诚。济旱之良方也。明公既以苍生为念。诚发于中。则精彻天地。雨可必致。然须择请戒行高僧。设坛净地。依科奉行。请雨之法。必得雨以为期。隆兴寺僧能课。颇亦真诚。行着乡党。当敦请主坛。加以僧官能锡。辅弼奔走。建坛之后。再得一禅僧。夜夜放焰口斛食一筵。亦得雨为限。良以亢旱所自。必由乎所屈。屈而不伸。则抱郁而怨生。怨生则悖戾之气作。下有所感。上必应之。若不仰仗大觉慈光。实力神咒。并守土诸侯。卑躬虔祷。则屈不可伸。怨不可解。雨乌可得哉。怨有多种。难卒备言。即人情而推之。可以意悉。惟明公大虚己灵台。照野人之衷曲。凡坛中一切费用。资具项件。但凭主坛者所须。在处公所。当供养大悲云生如来圣位。至于命各州县禁屠。又皆明公指挥之下也。且禁屠大都有名无实。童蒙孺子。尚不可欺以不实。况上天之高明哉。此又当榜以哀惨告示。遍晓州邑。至紧至紧。
紫柏老人集卷之二十四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