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金刚经》导读:除了心清净 世上没净土

发布时间:2023-09-19 03:12:36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金刚经》导读:除了心清净 世上没净土

原标题:《金刚经》导读:除了心清净世上没净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菩萨有没有真实庄严刹土?」

「没有,世尊。什么缘故呢?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并非胜义中的庄严,而是名言中的庄严。」

心净则国土净

一地到十地菩萨,都要建立庄严自己的刹土。比如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下五百大愿,将来要住持娑婆世界;阿弥陀佛当法藏比丘时发过四十八愿,将来住持极乐世界;药师佛也曾发了十二大愿,将来住持琉璃世界。依《现观庄严论》的观点,清净三地(八至十地)时,专门要修持清净刹土。

菩萨必须要庄严自己的刹土现在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一边在佛学院求学,一边联系外面的居士和大和尚,希望自己以后有个道场,不然回去没有弘法利生的地方。同样,菩萨将来成佛时,也需要有一个刹土,否则,度化众生的誓愿不一定实现。因此,名言中这一切都成立。

但须菩提的回答,是从胜义来讲的。因为菩萨庄严刹土,从实相上而言,能庄严的没有,所庄严的也没有,庄严的形象也不存在。

如果真实存在,必定是以微尘的方式或器世界的方式,但这样的器世界或这样的微尘,用胜义智慧来观察,是根本找不到的。所以,显宗了义经典《维摩诘经》中说:「心净则国土净。」名言中只要心清净同,一切的显现必清净,在具髻梵天的眼里,娑婆世界也全是清净刹土。

但若进一步观察,胜义中刹土并没有一个实有的微尘,都是自性清净而现前的。禅宗也有这么一句话:「心的本性是清净道场,除了心清净以外,并没有其他的净土。」总之,了义经典中的究竟意趣,就是心清净则刹土清净,此外不存在一个实有的琉璃世界、娑婆世界、极乐世界 这些世界在名言中虽可成立,但实相中庄严刹土则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即非庄严」的涵义。

那么,「是名庄严」是什么意思呢?从名言来说,这些刹土应该是有的。比如在梦境中,自己去一个花园里享受快乐,这是可以承认的。因此,名言中庄严刹土,是梦幻般的存在 菩萨以如幻的发心,庄严如幻的刹土,最后现前如幻的果位,度化如幻的众生,这都是合理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说:「所以,须菩提,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要被世间的贪嗔痴所转,不要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

六祖证悟的,就是后面几个字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前五祖让大家唯一念修《金刚经》,若实在念不来,只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也可以代表《金刚经》。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智慧到彼岸或智慧度,智慧度包括了所有的《般若经》,而《般若经》又统摄在一句「摩诃般若波罗蜜」中。所以,现在汉传佛教仍有这样的传统,如果一些老年人不识字,净土宗的就念「阿弥陀佛」,禅宗的就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菩萨应当发清净心,不要对外境的色法生心,分别「这是白色、红色」「那是长方形、三角形」,因为这些全部属于执著

同样,对声香味触法生心也是执著,理当一并断除,要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像《现观庄严论》中所说,远离一切所缘和能缘。以前六祖大师依此而证悟,因为这句话涵摄了中观最殊胜的要义。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应无所住]是讲空性方面,万法没有能缘所缘,跟虚空无有差别,故应对其断除实执;「而生其心」是讲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智慧可以在空性中产生。

《入中论》中说诸法都是空性,但空性中却可以有显现。所以,此处抉择了中观最究竟的密要 现空无二。

空性方面来讲,与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观点一致;

显现方面来讲,与弥勒菩萨《宝性论》的道理无别。

心的本体虽然是空性,但智慧的妙用不灭,这就是究竟实相。因此,按照我的理解,「应无所住」是大空性,「而生其心」是大光明;用大圆满来解释,「就无所住」是本来清净,「而生其心」是任运自成;就显宗而言,「应无所住」是第二转的密意,「而生其心」是第三转的密意。这样的一句话,完全能让人证悟心的本性。

六祖开悟之后,五祖在印证时曾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如此殊胜的金刚语,大家应该好好体会。尤其是对,《金刚经》有大信心的人,通过学习,若能精通其甚深涵义,或许就有证悟的机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