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金刚经》:一切智慧,皆在穿衣吃饭、行止动静之中

发布时间:2023-09-20 03:12:55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金刚经》:一切智慧,皆在穿衣吃饭、行止动静之中

《金刚经》是佛教界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一部经典,此经阐述的是佛教最高的般若智慧,却尽显于佛陀的日常生活当中,正所谓“大道至简”。

我们看经中开头的这一段文字: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段文字看起来非常简单,就是世尊的寻常生活。以前佛说大经,往往都是场面宏伟,放光动地,为什么这次却用日用寻常小事开头呢?其实这就是不言之教,是世尊以身作则,做给我们看的,其中含义颇深,不可小看。要知道,极其平常的小事之中,往往隐含着极其高深的大智慧,这才是本经的奥妙之处。下面总结了本文的七条含义,与大家分享:

一,“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世尊示现著衣乞食,奔走尘劳,这是为了显示佛的无我相,世尊虽然是佛,但并不住佛相,还跟一个凡夫一样,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朴实无华。《金刚经》的宗旨,就是破除我执,现在世尊示现无我,并且不说一字,彻底彰显了无我相、无法相、无非法相的佛理,这就是不言之教。

“著衣”,我们都知道佛陀当时的出家人,生活很简单,就是三衣一钵,三衣就是三种衣服,分别是五条衣、七条衣、九条衣。出家人的衣服都是由方块布缝制而成的,方块大的就叫五条衣,方块小的叫九条衣,中间的叫七条衣。日常坐卧时穿五条衣;讲经说法时穿七条衣,也叫上衣;出入人烟密集的地方,或者大都市,以及王宫等,就要穿九条衣,也叫大衣。现在世尊要入城乞食,所以就要著大衣,意在显示世尊以身作则,严持戒律,“持钵”也是这个意思。

二,“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乞食的意义很多,一是降服我慢,不贪口腹之欲,别人给什么就得吃什么;二是令见到的人生惭愧心,出家是为了度众生,想度众生就必须修苦行,众生见到后,就不忍心再贪图口腹之欲,就会生惭愧心;三是给人修布施的机会,也是帮人种福田。

“次第”,就是说挨家挨户去乞食,不加拣择。但并不是说把城中每户人家都挨个乞食一遍,好的留下,不喜欢的扔掉,那不行。乞食是有规矩的,或者乞食到钵满,或者乞食到七家,就不能再乞食了,这也是戒律,也体现了修行者的平等心。

三,“还至本处”,这四个字意思也很深,无论是乞食到钵满还是乞了七家,就应该回到原来的地方了,不能恋恋不舍。而我们凡夫,为衣食生活终年忙碌奔波,但却不懂得适可而止,一心向外驰求,欲望无穷无尽,却从来都不知道返照本性,心只要一出去,就收不回来了。

四,“饭食讫,收衣钵”。《涅槃经》云:“如来之身,非杂食身”。其实世尊本身是不需要乞食的,那究竟为什么还要示现乞食,又说饭食讫呢?

无非还是为修行人做个示范,乞食的三种意义上面已经讲过,现在佛既然已经乞食了,如果不食的话,那么布施饭食众生的福报就不会圆满,所以佛很慈悲,为了令众生满愿,也就经常随大众一起吃了。

“收衣钵”,吃完饭后,就要把衣钵收起来,这是示现我们要学会收心,学会放下,如果不收,心中就难免会有挂碍,就不能安心修道。

五,“洗足已,敷座而坐”。为了保护众生,不误伤生命,佛都是光着脚乞食的,所以脚上不免会沾染尘土,所以要洗一下。“敷座”就是展开坐具、坐垫。修行人的常态一般都以结跏趺坐为主,因为在行住坐卧之中,行走容易掉举,住又容易疲劳,卧又容易昏沉发困,只有坐最合适,所以出家人中有很多练不倒单的。

六,圭峰大师说:“戒能资定,定能发慧,故以戒定发起”。

佛家讲戒定慧三学,没有前面的戒定,后面的慧就是狂慧,不是正慧。这段文字中,“乞食”就是在修戒,“敷座而坐”就是在入定,而本经的主旨,就是讲佛教最高深的般若智慧,所以开头才有了这一段文字,正是为了补足本经的戒和定,佛菩萨为度众生,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呀!

七,这段话也告诉我们,佛法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佛法不离生活,生活不离佛法。在饮食起居、日常生活中去降伏我们的妄心,去历事练心,就是修行。既不厌恶劳作的辛苦,又不贪恋物质的享受,既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有,空有两边都不执着,这就是般若智慧,这些道理,必须在穿衣吃饭中体会,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而不是空谈妄想。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