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佛祖「戒、定、慧」VS 孔子「礼、定、智」

发布时间:2024-02-13 03:13:49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佛祖「戒、定、慧」VS 孔子「礼、定、智」

熟悉孔子的网友一定知道,孔子的弟子们大都属于「通才」,政治,经济,外交样样都行,遇上打仗,照样能排兵布阵稳操胜券。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

他们的老师——孔子,教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关于政治,我们在儒家典籍中还能看到一些孔子的政治主张。而经济、外交、军事,这些基本上是看不到的。换言之,这些内容并不在孔子的教学范围内。

那么,问题来了,孔子的弟子们是怎么学会这些呢?他们是如何成为「通才」的。难道,他们另外报了其他很多班吗?

答案很简单,孔子的弟子们之所以会成为「通才」,就是跟孔子学「礼、乐」学的!

大家一定觉得很不可思议,学「礼、乐」能把人学成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样样精通的「通才」?

中国人崇拜孔子,崇拜了两千多年,但是,真正的孔子,我们并不认识。

现在我们就借用佛祖的「戒、定、慧」来帮助大家重新认识一下孔子的「礼、乐」。

熟悉佛教的朋友一定知道,佛祖留给人世间的修行过程是「戒、定、慧」。

一个僧人先从持「戒」开始,把普通人的「认知—行为模式」、「心理反应」统统戒掉。戒掉了,打坐的时候才能做到「入定」,「入定」到一定的程度,这个僧人就能开悟、开慧。

佛教修行中的持「戒」,并不只是我们平时所了解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而是非常庞大的戒律体系「具足戒」,其中,比丘具足戒250条,比丘尼具足戒348条,内容涉及衣食住行、言行举止、思想意念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请看上图,佛教与中华原生文化的道家、佛家的逻辑背景是一致的,都认为完整世界是重叠结构的,人体也是重叠结构的。

每个人的外在,有一个我们能感觉到的肉体,外在肉体上的意识属于「生存智能」,在另外一个重叠的世界中还存在一个内在身体,内在身体上意识属于「生命智慧」。

内在身体才是真正的我们,内在身体拥有的「生命智慧」远高于外在身体的「生存智能」。而要让内在身体的「生存智能」发挥作用,就要让外在肉体的「生存智能」停止下来,「生存智能」停止下来的方法,在佛教看来就是持「戒」。

僧人持的这个「戒」,在孔子儒学这里,就相当于「礼」。

我们在前一篇中,与大家分享过,中国人的「礼」,不是普通人制定的,而是由一些懂得转换「生命状态」的圣人,在另一种「生命状态」中留下的示范。

另一种「生命状态」不是外在肉体「生存智能」的状态,而是内在身体「生命智慧」的状态。

所以,让普通人学习执「礼」,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学会转换到另一种「生命状态」。

所以,「礼」与「戒」的名称不同,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外在肉体的「生存智能」停下来。

僧人持「戒」以后,练习「打坐入定」,这种「入定」属于「静态入定」。

君子在执「礼」之后,也要练习「入定」,但是,君子的「入定」,不用打坐,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状态中「入定」,这种「入定」属于「动态入定

《大学》记载的就是完整的「」的方法。

》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对应的虑安静定,就是练习「动态入定」的步骤。

僧人们在「」后的「慧」,会有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僧人们就在漫长的岁月中,安静的打坐入定,等待开「」的到来。据说达摩祖师曾经面壁九年。

说句老实话,孔子的「动态入定」要比佛教的「静态入定」难多了。虽然,难度很大,但是,良性反馈也是很及时,能让君子时时感受到自己「生命智慧」不断的提升。

请看上图,从学会「格物」开始,君子的「生命智慧」就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每提高一个层次,君子的「生命智慧」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这种「生命智慧」的提升,就是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孔子证悟到的「生命智慧」提升的最高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王阳明证悟到的是「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所以,孔子的弟子们在严格执「礼」以后,只要学会「格物」,整个人的「生命智慧」层次就会发生很神奇的改变。

「通才」就是这种「生命智慧」层次发生变化所带来的结果。

欢迎关注:心智玩家——还原中华源头文化、揭秘重叠结构世界、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