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屏
有生即有死,这是大自然的定律。
‘人生有开始乃因为有结束’,就犹如有生就有死是一样的。而挫折感在生命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原是生与死的体验。
佛经中有这么一段故事,有个妇人不能接受独生子已死的事实,她哭着抱着儿子到处求医,最后求助于释加牟尼,释加牟尼告诉她,若她能从没有失去亲人的家庭中拿到一把芥子叶,儿子就能得救,这位母亲到处找,但每个家庭都曾有亲人过世的经验,都没办法给她芥子叶。
死亡不是‘无常’,而是‘正常’。但当死亡降临时,活着的人就要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而无疑的,这是人生最大、最难走过的伤痛之一。
证严法师说:‘一滴烛泪落下来,立刻就会被一层结出的薄膜止住,因为天地间自有一种抚慰的力量,这种力量叫『肤』。生死之痛,其实就像一滴烛泪落下、就像受伤了,突然被『肤』起来。’
死是人类共同的命运。
一般人喜谈生,忌谈死,其实人生如戏,今日粉墨登场,不管什么角色演到死亡,就要鞠躬下台,那么死亡就是一个休息的机会。庄子在妻子死后反而鼓盆而歌,对他来说,死反而是喜而不是悲。
对生命的态度与想法,完全看你是如何对待生命而定,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因为相信轮回,注重因果关系,反而也是一种超脱世间的法则,而让善恶论能够在心中萌芽,至少这也是让人能够相信天理循环、报应不爽的法则。
诗人泰戈尔说:‘生时丽似夏花,死时美如秋月’,我想生时要丽似夏花尚且不难,但是,死时要美如秋月,可就比较困难了,如果说,生即是另一生命现象的死,死即是另一生命现象的生,那么我们的生命是既生又死,也是不生不死。
在基督教的教义里大都相信人死后的生命,却不认同所谓的‘轮回’,不过却提到了耶稣死而复活的事。在西藏渡亡经这本书里提到,一个生命如果没有因为听闻此经而被超度,就会进入六道轮回而再生,这个过程多少跟一个人的业力有关。
‘一粒麦子如果不掉在地里死了、坏了,它终究是一粒。但是,落在地里死了,就会发芽吐叶、开花结果,结出二十倍、五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果粒来。’
我们如果把挫折当做死亡,当做是生命的结束与再生,每一件事我们都可以用生与死的观念来看待,那么我们时时都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体验、重生与灭绝。
摘自《微笑,送给打击你最深的人》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