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金刚经》:薄贪嗔痴,从初果须陀洹,到二果斯陀含的蜕变!

发布时间:2023-09-19 03:14:43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金刚经》:薄贪嗔痴,从初果须陀洹,到二果斯陀含的蜕变!

本文为莲荷居士首发/独家稿件

《金刚经》是大乘佛法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历来是出家人和在家人必读的佛经,目前最为流行的版本,当属姚秦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版本。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章句读来让人感觉似是而非,摸不着头脑。譬如《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中有言:“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类似的对话,多次在经文中出现,而须陀洹、斯陀含两个名词,究竟是何意义呢?今天就让小编莲荷为您一一揭开。

首先,这两个名词,都是声闻菩提中的果位,果位可以粗略的理解为世间的学位,再加上阿那含和阿罗汉,就构成了声闻四果,也称作沙门四果。佛门中的修行,强调实证实修,佛弟子所修行的程度,必须经由师门的测试,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惠能祖师的开悟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就是为了回答五祖的考题。

前面的文章中,小编依《中阿含经》,说明了初果人须陀洹的证悟,即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在三缚结均断尽之后,就成就了声闻初果,佛经中记载,即使根器最钝者,也只需经历七次人天往返,即可出离苦海。

但是,得到声闻初果,也仅仅算是成道的入门水平而已,因为由初果迈向二果,则要经历一次蜕变。为何这样讲呢?因为得二果,首先要薄贪嗔痴,即除去贪、嗔、痴、掉悔、疑这五盖。经云:“使心不安静之烦恼,能障圣道,故称盖。”

首先来说贪,即对世间五欲的贪著,五欲者,财色名食睡。之所以说初果到二果是蜕变,因为五欲中涉及到食与色,古人云:“食色性也。”众生的贪欲中,以食色为最重,经文中认为,断除男女欲的学佛人,可在禅定中得初禅境界,进而得到三果阿那含。

而嗔、痴在此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论述过,此处也就不再赘述。

再说掉悔,它包括两方面,即掉和悔。掉,指心躁动不安;悔,于所做之事心怀恼悔。内心躁动不安,就难得清凉自在,不管是念佛还是参禅,心猿意马,脑中思绪如天马行空,这与佛门中强调的寂静清凉的境界,是完全相悖的。而恼悔,就是时刻处在对过去恶事的后悔之中,不思现前的修证。

佛门中有句话,“悔箭入心不可拔”,任何时候的恼悔,都会像遮障众生出离苦海的大盖子一样,把众生困在三界之中,所以想得斯陀含果,必定要除去掉悔心。

最后是“疑”,除掉疑,并非不让学佛人怀疑。而是学佛人经过修持,对佛法大意已经了然于胸,所以他对于某位高僧大德的境界,譬如大师有无断我见,有无薄贪嗔痴,已经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他也对自己的修行境界心中有数,即自己有无断三缚结,薄贪嗔痴。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圆满成就了从初果到二果斯陀含的蜕变!

不过对于薄贪欲中的名与色,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譬如有人说:“有色求出无期,无色路断人稀。”对此你有何看法呢?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