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室天香仙子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
——《卧云》(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作)道教是在借鉴佛教的组织、仪轨、经典等基础上,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有许多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如非要讲个明白,可能得写一大本砖头书。今天笔者仅仅从两者修行的目的出发,作一简单比较,以飨各位读者。
道教文化最早来源于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比如道教的天、地、水三官大帝崇拜,就是原始先民对于自己无法理解和掌握的自然界的天生敬畏。因为天能降雨滋润万物,故而天官赐福;地能收敛涵养一切,故而地官赦罪;流水能去除污秽,故而水官解厄。在结合了先秦老、庄道家思想,借鉴汉代传入的佛教仪轨之后,东汉时期,张陵在蜀郡(今四川成都)广集门徒宣传道教,创立正一盟威道,道教正式形成。传说张陵在成都以西的青城山收八部鬼神,降伏六天魔王,被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这也是张天师的由来。
最初的道教讲求羽化成仙、白日飞升,比如被道教尊奉为先师之一的黄帝就是乘黄龙飞升,传说张陵及其夫人也是在云台山(今四川苍溪县境内)飞升成仙。所以,道教讲求养生之道,养好自己的身体,以求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死。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炼丹服药,以自然界的药材、汞、丹砂等为原料,在炉鼎中炼制成丸,即炼“外丹”。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历代皇帝之中,有很多都死于这些丹药中毒,比如赫赫有名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
炼外丹自然是不可靠的,随着道教理论的发展,在唐代末年形成了炼“内丹”的修行方式,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身体就是炉鼎,人的精、气、神就是药材,气息、吐纳、静坐等修行方式就是燃火炼丹,即金丹派。淬炼体内的丹是一个长期修行的过程,传说这种修炼方法是纯阳子(吕洞宾)所传,在这个修行的过程中,既要修习道教理论,又要养好身体,即“性命双修”,其目的还是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
南宋时期金丹派南宗的代表人物白玉蟾就曾对比过佛教与道教修行终极目标的差别:禅宗一法,吾尝得之矣,是修静定之功,为积阴之魄,以死为乐,《涅磐经》所谓“生灭灭矣,寂灭为乐”是也;吾中国之道,是炼纯阳之真精,形神俱妙,超天地以独存,以生为乐也。佛教文化认为人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因缘而生、没有自性,是可有可无的,要追求涅槃寂静那永恒的安乐,即以死为乐。而道教文化秉承中华传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要带着这肉身皮囊一起成仙,仙道贵生永享极乐,即以生为乐。
就笔者看来,诸法无我也好、性命双修也罢,无论是涅槃寂静,还是仙道贵生,其根本还是在于经历的丰富、见识的广博。佛陀在世时是世间王子,足迹遍布恒河两岸;张陵在故乡江苏、国都洛阳、江西龙虎山、巴蜀大地都留下了故事传说;白玉蟾是诗人、画家、游历过南宋大部分国土。只有在充分体会到人世间种种经历和感情之后,才能谈得上出离世间,也就是菩提在世间,也就是道法自然。不知各位读者如何看待佛、道两家修行的方法和目的,欢迎留言讨论。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