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是佛门中一本非常重要的经书,也是很多修行佛法的师兄想要选择念诵的经书,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有很多的师兄在念诵修行,其中就有些高僧在修行,那么有些师兄就想要知道高僧讲楞严经的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高僧讲楞严经:
唐·百丈懷海大師
百丈大師最早將《楞嚴咒》納入叢林之朝暮課誦内容。大師所訂的清規,世稱「百丈清規」,天下叢林無不奉行,為禪宗史上創下劃時代之功績,亦為《楞嚴經》的流傳跨出曆史性的第一步。
唐·黄檗希運禪師之引述
唐代僧。福州閩縣人,姓氏不詳。學通内外,人稱黄檗希運。曾謁百丈懷海,並大開心眼,得百丈所傳心印,後於黄檗山鼓吹直指單傳之心要,四方學子雲集而來。諡號「斷際禪師」。禪師語錄廣引《楞嚴經》文。詳於《黄檗禪師傳心法要》。
唐·玄沙大師之引悟
《宋高僧傳·卷十二》載:「玄沙乘《楞嚴》而入道,識見天珠」。《景德傳燈錄·卷十八》載:「福州玄沙宗一大師,法名師備……閱《楞嚴經》發明心地,由是應機敏捷,與修多羅冥契。諸方玄學有所未決定,必從之請益。至若與雪峰和尚征詰,亦當仁不讓。雪峰和尚贊曰:『備頭陀(玄沙大師)其再來人也』」。
唐末五代·雲門文偃禪師之征引
唐末五代僧。「雲門宗」開山祖師。師之機鋒險峻,門風殊絕,世稱「雲門文偃」。大師征引《楞嚴經》之文詳見於《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中》。
北宋·文遂大師之深究
文遂禪師,杭州人,嚐深究《楞嚴經》,謁己師述己之所業心得,深符經旨。師雲:《楞嚴》豈不是有八還義?遂雲:是。師雲:明還甚麼?遂雲:明還日輪。師雲:日還甚麼?遂懵然無對,師誡令其焚其所註之文。自此服膺請益,始忘知解。
北宋·長水子璇大師
(賢首宗第八代祖師)
「《大佛頂密因了義首楞嚴經》者,乃竺幹之洪範,法苑之寶典也。昔能仁以出震五天,獨尊三界,假金輪而啟物,現玉毫而應世,觀四生之受苦也,惠濟庶物,愍群機之未悟也……則斯經也,可以辯識諸魔破滅七趣,謂止及觀,修圓教妙明之心,發真歸源,證上乘至極之說」。
北宋·晉水淨源大師
(賢首宗第九代祖師)
「《大首楞嚴經》者,乃九界交歸之要門,一乘冥會之妙道也。征誦咒則六時圍繞,辨證果則百日宴坐。雖事儀而沖邃,實理觀以融明者也。若夫修三觀而均七大,黜魔境說曆聖位,則近古章句,亦雲備足」。
北宋·圓悟克勤禪師之征引
北宋代僧。至五祖山參謁法演,蒙其印證。從文照法師學講說,又從敏行授《楞嚴》。與佛鑒慧懃、佛眼清遠齊名,世有「演門二勤一遠」之稱,被譽為叢林三傑。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紹隆等禪門龍象。曾於夾山之碧岩,集雪竇重顯之頌古百則,編成《碧岩錄》十卷,世稱禪門第一書。一日大師偶見寂音尊者所著的《楞嚴尊頂法論》歎曰:「此真人天眼目也,即施長財,百緡勸發」。大師征引《楞嚴經》非常多,詳見於《佛果圓悟禪師碧岩錄》。
北宋·德洪寂音尊者
「《首楞嚴經》者,開如來藏之要樞,指妙明心之徑路,了根塵之妙訣,照情妄之玄猷。真所謂入一乘之坦途,辟異見之宏略」。
北宋·戒環大師
「論三經大致,無非為一大事因緣,而必先藉《般若》發明,次由《楞嚴》修證,終至《法華》印可,然後盡諸佛能事序固如是也。然則,導達禪乘決擇正見,莫尚《楞嚴》矣。」
元·天如惟則禪師
「《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網之宏綱,禪門之要關也。世尊成道以來,五時設化,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求其總攝化機,直指心體,發宣真勝義性,簡定真實圓通。使人轉物同如來,彈指超無學者,無尚《楞嚴》矣」!
明·交光真鑒大師
「是則斯經也,一乘終實,圓頓指歸。語解悟,則密因本具,非假外求;語修證,則了義妙門,不勞肯綮,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要道,無有越於斯門者矣夫」!
明·紫柏大師
「首楞嚴,此言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究竟堅固,即《法華》觸事而真也,第名異而實同……倘能悟此,則《楞嚴》與《法華》字字皆實相頂佛也」。
明·憨山大師
「原夫首《楞嚴經》者,乃諸佛之祕藏,修行之妙門,迷悟之根源,真妄之大本。」「此經說如來藏性功德無窮,咒乃諸佛心印,印持無盡,顯密雙修,成佛真要,故說不能盡,若依教修行直成菩提,無複魔業,是謂最勝法門也」。
「《首楞嚴經》者,諸佛如來大總持門,祕密心印,統攝一大藏教,五時三乘、聖凡真妄、迷悟因果,攝法無遺。修證邪正之階差,輪迴顛倒之情狀。瞭然目前,如觀掌果,可謂澈一心之源,該萬法之致,無尚此經之廣大悉備者。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舍此别無開導矣……良以此經,摧九界之邪鋒,拆聖凡之執壘,靡不畢見」。
「《首楞嚴》一經,統攝一代時教迷悟修證因果,徑斷生死根本,發業潤生二種無明,名結生相續,頓破八識三分,故設三種妙觀,攝歸首楞嚴大定,是為最上一乘圓頓法門,直顯一真法界如來藏性,稱為妙圓真心」。
「如來最極之至聖,集凡聖同居之法會,現無量光明之瑞相,演祕密難思之神咒,說微妙難思之法門,斷曆劫生死之愛根,銷五陰邪思之魔業,得見所未見,幸聞所未聞」。
明·幽溪傳燈大師
「大矣哉!《首楞嚴》之為經也,無法不具,無教不收,狂心若歇,歇即菩是,勝淨妙明,不從人得,謂之華嚴圓頓可也……可謂明心見性之妙門,成佛作祖之祕典也」。
明·蓮池大師
(淨土宗第八代祖師)
「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至玄至極之典,不死心信受,而生此下劣乖僻之疑,可悲也夫!可悲也夫!」
明·蕅益大師
(淨土宗第九代祖師)
「是誠一代時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祕要,無上圓頓之旨歸,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權小之殊勝法門,摧魔外之實相正印也」。
「至矣哉!《大佛頂經》之為教也,依妙性而開妙悟,起妙行而曆妙位,成妙果而歸妙性,永超七趣沈淪,不堕修心岐徑,戒乘俱急,頓漸兩融,顯密互資,事理不二,誠教海之司南,宗乘之正眼也」。
「得此法印,可辨邪正,不被今時邪師所誤矣!」「既未深明道路,又無真師,必洞徹教理,方死參究。雖不能通三藏眾典,《楞嚴》一部,不可不精熟也,譬如獨自遠行,若不預問路程,斷斷必有錯誤!」
明·通潤大師
「《楞嚴》一經,統萬法為兒孫,攝群經為眷屬。文雖十卷,實大藏之都序也。有志教法者,不可不先讀,又不可不熟讀,熟則心目口齒間,隱隱隆隆,自有入路,不必借人頦頰,拾人涕唾,若果先明經義,回視諸家註疏,涇渭立見。否則為註疏奪心,而經義反晦矣」!
明·柴紫乘時大師
「此經不獨該通五教,亦且圓攝三宗,蓋《法華》、《華嚴》等經,互貫諸經之堂奧者也。而《楞嚴》一經兼貫《法華》等經之脈絡者也。非遍閱諸經者,詎識此經之微妙?非熟諳此經者,又詎知其為諸經之綱領乎?」
明·大韶大師
「《楞嚴經》者,如來縱横妙辯吐納,虛空舌底鋒铓神奇,變化綿綿密密如空穀響,全體是楞嚴大定,全體是大寂滅海中流出。恣肆汪洋,語言揮灑如激,懸河埋鋒弢穎。每變每奇,莫測其淺深;融心融見,迷者之所忙然。心無是非之域,見無是非之境,即心是非雙忘也」。
清·徹悟大師
(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
「首楞嚴者,稱性大定之名也,以如來藏心而為體性,以耳根圓而為入門,以窮極聖位而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稱性之行,還複證入藏性全體,一經大旨,義靈於斯」。
清末民初·諦閑大師
(天臺宗第四十三代祖師)
「此大佛頂法,是十方如來,及大菩薩,自住三昧,是故最尊無上,名之曰大佛頂,亦名第一義諦……皆即表示此最勝之法,所謂依最勝理,說最勝教;依最勝教,起最勝行;依最勝行,還契此最勝理。教行理三悉名大佛頂」。
「斯經高妙極致,非文言句義而能盡述。唯有退藏密機,虛懷仰贊而已,凡後之志學之士,苟能惜人身,得之不易。悟大教,值之倍難,或即生欲發真歸元者,欲明心見性者,宜應於此一經,盡其心力,赤體荷担,坐臥經行,澄心體究,語默動靜,反照提撕,其或宿種忽芽,大開圓解,如初春霹靂,蟄戶頓開」。
虛雲老和尚
「參學的要帶眼識人,又要有雙好耳,聽法能辨邪正,然後將所見所聞的,放進一個好肚里,比較他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會走錯路,不上偽善知識的當。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裏訪善知識呢?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裏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而且,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祗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看《楞嚴經》若不歸宗,跑馬看花,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瞭然在目。依經作觀,自得受用。」
宣化上人
「《楞嚴經》無法不備,無機不攝,乃是一代法門的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不但楞嚴咒要背得出來,就是《楞嚴經》也要背熟。所謂「熟能生巧」,到時候,便有無窮的受用,有不可思議的感應。」
「佛法到了最後滅亡的時候,最先是《楞嚴經》沒有了,因為楞嚴經是成佛的正因,證果捷徑了義,眾生業轉重,故先隱沒。」
「如果能像讀書那樣讀經典,那麼三藏十二部就很容易背熟。可是出家之後,認為這樣就夠了。或者念佛,或者參禪,或者持戒,或者想學密,所以就不讀經典了,因為忽略讀經的重要性,所以一代不如一代,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這是佛教之不幸,如果再不即時糾正這種錯誤的觀念,那麼佛教的前途就不堪設想了!」
「在末法時代,一切天魔外道,魑魅魍魉、山妖水怪、所最怕的就是《楞嚴咒》。《楞嚴咒》是破邪顯正的神咒,而《楞嚴經》即是為《楞嚴咒》所說的一部經,是佛教的骨髓。人若無骨髓,一定會死;佛教里若無《楞嚴經》,也可以說就無佛法了!所以在此末法時代,最好護持正法的方法,就是把《楞嚴經》能背出,《楞嚴咒》更要能背出,能背誦能讀念,滾瓜爛熟,儘量發揮經中妙旨,一一為人演說。各位為了護持佛法,一定要把《楞嚴經》讀得熟之又熟,隨時隨地可背可講,此才不愧為真佛弟子!」
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时候,是要自己去体会经文中的内容是什么,这样师兄修行楞严经的效果才会更加的好,而且师兄也是能够体会到修行楞严经的效果有什么。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