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人为自己的嗔恨心找理由,将所有罪过都推卸给别人,仿佛天底下最好的只有他,别人都有错。这种将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认为自己永远没有错的偏差想法,是现代人不容易了解自己的最大根源。人不可能十全十美,除了佛陀完全清净之外,菩萨、罗汉有时还有不及的地方。所以,凡夫俗子当然会犯错,重要的是犯了错要知道反省,反省之后能坚决改过。
2 其实远离红尘的修行者和凡尘俗世的在家众,都有着同样的目标:追求快乐。快乐的定义有很多种。出家修行人选择并追求的是永恒的快乐。他也要付出很多辛劳,并不是躲进深山,就能找到永恒的快乐了。凡夫俗子向往追求世间短暂的快乐,找一份好工作,有房有车,生儿育女等,看起来快乐的来源也不少,但这些同时也是烦恼与痛苦的来源,不究竟。一切快乐的来源,都离不开驾驭自己的欲望。欲望越高,快乐越少。
3 如果一个人的心是善良的,经常说美好的语言,做善美的事,不去伤害别人,这样的付出一定会结出很多善的果实。
4 伟大的佛陀讲了很多轮回中的苦,然后话锋一转,宣讲了“集”,告诉众生,痛苦从哪儿来,要找到苦的根源。不能总是说:我知道轮回很苦,也有出离心,就是不尽力做任何改善。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苦,抱怨和逃避都没有用。就像身处一段不好的关系,要放弃埋怨,通过改善自己身口意,学会放下,从中找到“出离”烦恼的方法。先找到痛苦的根源,再慢慢想办法去一一击破它。
5 许多佛教徒都熟悉很多忏悔的法门和理论,不管大家在哪里学到哪种忏悔的方法,如果没有发自内心地真正忏悔,又有什么用呢?就好像我们去看医生,医生讲了一大堆病因,我们都听到了,医生也给开了药,而我们到了家后就把药放在枕头边,每天偶尔瞄它一下,不去服用,对自己的病情是不会有任何帮助的。所以,学到忏悔法门,一定要放在心上来运用。
6 佛是内在完全净化者,具有遍知一切的智慧与大慈大悲,为了度化众生而显现忿怒或寂静相,有时外在虽然会显现忿怒相,但内在却毫无动摇。凡夫俗子因内在未净化,嗔怒往往源于不合己意而产生的情绪性反应。起初也许是因善意现忿怒相,到最后常被情绪主导,内在波涛汹涌,与外相一样可怕。所以,不管外相上如何装扮美化,我们都要常常提醒自己:我们内在有愤怒的部分,随时随地都可能跑出来伤害自己和别人。
7 很多时候我们带着敌对的心理与周围的人事物去相处,遇到不顺己意时,狡猾的“我执”会轻易说服自己,一切错的缘由都不是自己,一切好的结果必须首当其冲,事事都从自我的角色出发下定义。人与人及环境的矛盾、不和谐,很多都是因为自私引发的连锁反映。学发菩提心,就是慢慢消减自我的主导意识,自他交换地去理解和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人与人的信任会增加,自私和烦恼也会因为一份慈悲而渐渐转化。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