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汝平 陈小玲:《坛经》人生价值论
我们知道,人生观作为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们对人和人生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就其观念形态而言,本质上是现实世界在人脑中非客观的、颠倒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范畴。在宗教世界观中,包含了宗教的人生观,因为这是它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宗教的人生观反映了宗教的特质,认识它是认识和评价不同宗教的重要方面。《坛经》作为佛教禅宗经典,与其他宗教经典一样,本质上是关于引导人们“信仰”的学说,但同时也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即整个世界的探索和认识——虽然其方法和结论在本质上并非科学。《坛经》是禅宗五家七宗的根源,是禅宗及中国佛教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经典,是中国佛教徒的著述中唯一被称为“经”的著作。研究和认识禅宗及中国佛教,必须研究和认识《坛经》。
研读《坛经》,考察其简约文字背后的大义,笔者认为:《坛经》具有较为丰富深刻的关于人和人生的思想观点。它关注来世,引导信仰,更关注当世,引导生活。它的人生价值论是对印度佛教社会观的突破和革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坛经》人生价值论的主要内容表现为以下二个方面:
一、人是本源,凡夫即佛,众生平等的人的本质论
人类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认识客观规律和把握、顺应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的总和。认识“人”是认识社会的出发点和基础。《坛经》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对“人”的认识。
首先,在认识人类起源及其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方面,《坛经》认为:人是世界的本源;人的心性是世界的载体。《坛经》指出:“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外无一物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也就是说:世界归根结底是人的世界,世上的一切事物因人心的加被才被断为“有”和“无”,没有自心自性的加被,就没有万物,没有社会,没有世界。因此自然和社会及整个世界都存在于人的自心自性之中。所以,认识事物、社会及整个世界,只需认识自心自性。由此可见,从起源及与世界的关系上认识人的本质,是《坛经》的世界本体论,其核心是:人的心性中存在着整个世界。
其次,在对人的本体及心性的认识方面,《坛经》认为:人的心性即佛性,它自在自由,凡夫是佛。《坛经》指出:人的心性具有“自清净”、“无生灭”、“自具足”、“无动摇”、“能生万法”的本然性。所以《坛经》说“即心即佛”、“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坛经》还认为:人的佛性是自在的和自由的,即自心佛性本自俱足、自悟自觉、自由自在、无滞无碍。“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见性之人,……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现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自性无非无痴无乱,……自由自在”。另外,《坛经》从佛性的角度认识人性,认为人性非善非恶,超越二边对立,恰守“中道”;众生心现实的具体存在状态是本来清净且无差别的本心本性被无始虚妄所污染,才有了世俗的善恶,若能在不思善、不思恶的情景下(即无相、无念、无住的状态)觉悟本心本性,此人便是佛。所谓“善恶”、“差别”、“圣凡”都是外加的,并非“本心”、“本性”,而“成佛”仅是恢复人心的本来面目。由此可见,从人的本初心性的角度认识人的本质,《坛经》认为:人性即是佛性,它自在而且自由,人具此心,本来是佛。
再次,在对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方面,《坛经》认为:“自性平等。众生是佛”。如果说人人具有佛性,凡夫即佛,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人在现实中会有境遇、愚智、凡圣等等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佛性是否也不同呢?对此,《坛经》作了否定回答。据《坛经》记载:惠能在投拜禅宗五祖弘忍时,弘忍对慧能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回答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是《坛经》关于佛性平等的最明确的表述。《坛经》还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又云“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由此可见,《坛经》强调从现实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认识人的本质,认为:人们的佛性没有差别而是平等的,众生是佛。
总之,《坛经》从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地论说了人的本质。其基本观点为:人是世界的本源和载体;人性即是佛性,凡夫即佛;人人佛性平等,众生是佛。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坛经》关于人的本质论,并非科学的理论。《坛经》关于人是世界本源的观点,从根本上颠倒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它强调人性即是佛性,自在自由,凡夫即佛;强调人人佛性平等,众生是佛。这些内容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我们知道,佛教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关注人生。但传统印度佛教更加注重和肯定的是人生的来世,而《坛经》强调凡夫即佛,众生是佛,则是肯定了现实人性的高尚,肯定了现实人生的重要,缩小了现实众生与佛的距离,突破了现实和来世的界限,引导了信众注重人生的现实生活,这是十分可贵的。
二、自修自度,修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人生价值观
印度佛教对人生价值的总看法集中体现在佛陀苦集灭道“四谛”上。即现实的人生本质是苦;原因是现实的人都是因贪瞋愚痴等业因而导致五蕴集结轮回不止;故人只有实现心性涅槃才能脱苦;脱苦的途径是依“八正道”修行。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