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老师三个条件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621集(净空法师)
「又《大论》曰」,大论是《大智度论》,「于诸师尊」,我们对于老师,「如世尊想」,对老师要把他看成佛陀在世。释迦牟尼佛是我的老师,我们现前的老师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这个想法你得利益。「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常常念老师的过恶,损失很大,老师所教的东西你怀疑,你不能接受,你就错了。这个比喻好,这是经上的比喻,「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这是个破烂的,囊是盛东西的,这个里面盛的是宝,外面是不好看,包装很难看,但是里面是宝,不能因为包装不好,我就不取其宝,这错了。「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夜晚这个人,这人不是个好人,是个恶人,但是他拿了火把在前面照明,晚上走路,我不能因为他是个恶人,我就不跟他走,不取其照。「菩萨亦復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见师不善,见父母过,这叫大不孝。「是故彼经结云」,经上有个总结说,「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谓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识。于真善知识能知能求,故必证菩提。」我们要认识人,认识人标准怎么定?我听这个老师讲经教诲,这个老师所说的跟经的意思有没有相违背。如果他讲的跟经里面意思是相违背的,知见有问题,这个就不能跟;如果他所讲的跟经上讲的意思完全相应,不相违背,纵然这个老师有什么过失,我们还是要跟定他。过失,有些过失我们见不到,我们以为是过失,其实他没有过失,我们冤枉他,冤枉一个善知识罪很重。
老师要发现学生对他有疑惑,一定要化解,否则的话,有疑他得不到法益。亲近老师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诚;第二个条件清净,清净心不能有疑惑,疑惑,心不清净;第三个恭敬。有这三个条件,真正能得法益,这三个条件少一个都不行。我跟李老师学经,他开了个经学班,专门教学生讲经的。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有二十多个人,我在旁边看李老师教学,他对学生的态度不一样。有几个学生,老师对他特别尊重,这些学生有过失,老师绝口不提;可是另外有几个学生,老师对他们有打有骂,见面没有好脸色。我怀疑,我也不敢问。大概两个月之后,老师有一天叫我到他房间去,房间就我一个人,问我是不是有这个疑惑。我说有,真有。老师告诉我,那个挨打挨骂的是真正想学的,打他骂他让他在这个地方记住,这个地方挨过骂的,让他不会忘记;那几个对他特别好的,那是不能教的。为什么?那些人爱面子,说几句不好听的,他脸上就红了,那会结冤仇。怎么办?把他当作旁听生。我才明瞭,原来老师二十几个人因人施教,对每个人教的方法、心态不一样,这是高明之处,认真、负责。
以前我跟方老师,学生一个,没这些问题。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学生也只一个,没有这个问题。老师这次开班,同学有二十多个人,我看到了,才知道老师用心之苦。对我认真教诲,我真正受利益,所以在台中我的进度很快。我除了真诚、清净、恭敬之外,还有两个一般同学没有的,我的记忆力很好,听老师讲一遍,一个星期之内我要复讲的话,大概可以跟他讲的差不多,有这个能力;第二个,理解力比同学们强,我真听懂了,真搞明白了。进度大概是一个月学一部经,小部经。那个时候没出家,在台中这个班上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十三部经都讲得还不错,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教佛学院教一个学期才教一部经,三年毕业,六个学期,我才用了六部,还有七部没用上。所以我对于佛学院很不满意,学不到东西。你看,我在台中一年五个月,学十三部经。在佛学院里面学三年,一部经都不会讲,那不叫浪费时间吗?
我真正体会到中国古人了不起,他们真有智慧,教学要让学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决定不能同时学两样东西。为什么?他分心,他不能专,就学不好。一定是一部,一部学完了,老师认同了,认同就是要讲一遍给老师听,老师点头,你没讲错,这一部才算学会,你才可以学第二部。老师没有认同,不可以换第二部。我在台中学习的标准,学习一部经至少要讲十遍,这部经才可以告个段落,再学一部。每部经都讲十遍,到哪里去讲?到同学家里,今天在张三家里讲,明天到李四家里讲,所以我的同学同修很多,轮流去讲。听众一个二个、三个四个都可以,一定要讲,不讲不行,讲完之后请同学批评。不肯讲那没有办法,一定要欢喜讲、肯讲,千锤百鍊,才会有成就。
大部经讲比较困难,为什么?它时间长。小部经,最小的三天,就是三次就讲完了,一般的大概五次到七次。
到外面去讲,五天、一个星期讲一部小经,这个比较容易。大部,我学《楞严经》,这部经老师讲三年,我找了六个同学,包括我七个人,好像一个小组一样的,这六个都是我们讲经班的同学。老师星期三讲《楞严经》,我星期四复讲,我就找这六个同学来听,都是学讲经的,都是内行的,给我指正,所以我也圆圆满满讲了一部《楞严经》。以后出去讲经有信心,我是经过六个同学听的,他们对我有批评,帮助我指正,所以出去讲很难挑出毛病。我在台湾各地一共讲过七遍,当年我学习的概况。这个十遍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印象才深,一遍、二遍不行,没有根。要欢喜讲,要想尽方法找机会,有人听、有机会、有时间、有地点给你讲,永远保持不要中断。决定不能超过一个星期,超过一个星期就比较麻烦。一个星期至少要讲一次,次数愈多愈好。这是训练自己,成就自己。所以这经上说,「菩萨亦復如是,于师」,在老师那个地方,「得智慧光明」,绝不能想到老师的过失。我们跟老师比,不如他,智慧德行不如他,善巧方便不如他,我们看是不善,在他作为,真的度了那个人。根性不相同,方法就不一样,统统是以利益众生为主。所以于真善知识你能知,你能够认识他,你能够向他求指教,「故必证菩提」。
「《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事指示。亦同善财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这是为我们举出一个例子,佛教里面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导他善事明师。遇到一个真正好老师不容易,这个老师一定是亲自临事指示。就像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上发菩提心,发心之后问菩萨行。「文殊亦不具说」,文殊菩萨没有详细跟他说。只是教他亲近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介绍德云比丘,「展转令往」。在文殊会上他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得根本智。如何行菩萨道,这是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教化众生,这是后得智。就是根本智把它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活的,这不是死的。在哪里学?生活当中学。这一段含义很深,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统统去看,你去拜访他们,向他们请教,智慧就现前,无所不知。必须要到得根本智之后才有后得智,如果没有根本智去参学,那个麻烦可就大了。一定要得根本智,也就是一定要得定,然后才能开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智慧之后这才能参学。没有开智慧,参学就麻烦了,那就是杂乱无章。你听得多、学得多,样样都懂得一点,样样都没有深度。所以这是两个阶段,我们要懂得。
「復云:故《法句经》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识」。我们看这二十一喻,喻善知识。第一个是「谓父母」,善知识是父母;善知识是「眼目」,有眼你才能看,有脚你才能走;善知识好比「梯橙」,有楼梯、有凳子,你才能向上爬高;善知识是「饮食」;善知识是「宝衣」,我们人离不开衣食,修道离不开善友;善知识是「桥梁」,帮助我们渡过河流;善知识是「财宝」,让我们在菩萨道里面没有缺乏;善知识好比是「日月」,白天太阳照我们,晚上月光照我们;善知识是「身命」,这等等。「后结云: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等亲近」。为什么叫你亲近?善知识功德太大,他真的能成就你,能帮助你。当时,「大众闻已,举声号哭。自念旷劫为善知识守护。今日值于如来」,遇到如来,「乃至未曾报恩,无心亲近。说是语已,重復举身号泣。」佛在大乘经上像这些劝导太多了,我们一般人遇到了不认识,真可惜!
李老师在台中三十八年,没有人认识,非常感慨。学生当中具足这三个条件的就少,真诚、清净、恭敬。我在年轻时候这三个条件有,跟古人比不及格,跟现代人比也就难能可贵。我自己常说,我的真诚、清净、恭敬可以打三十分,跟古人比不及格,古人至少有六、七十分,他们的成就扎实,我只有古人一半。能够获得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的教诲,凭什么?就凭这一点。别人跟我比,大概只有个五分、十分,我有三十分,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真诚、恭敬心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小时候父母教的。孝养父母,尊师重道,孩童的时候这桩事情比什么都重要,会影响他一生,不是短时间。多少年轻人,方老师的学生多,李老师的学生更多,为什么成就有限?问题不在老师那边,在学生心态。这个心态不是长大学来的,是从小培养的。所以老师找不到传人,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找不到?没有父母从小培养子女,这就难了。现在整个社会把这桩事情都疏忽了,到哪里去找传人?早年我们在庐江办传统文化,那是实验,成败关键在老师。我们採取网路报名,报名的人将近四百人,三百多人,精挑细选,选出三十七个人。那是什么?就是具足真诚、清净、恭敬,真正有爱心、有使命感,才做成功,不是随随便便的。他们两个月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真正做到了,做出最好的榜样,才能开始教学,才能感动人。言教身行,所讲的统统自己能做到,做不到的不能讲,讲了人家不相信。首先要求自己,才能教化众生。
「是故《圆觉经普觉品》普劝曰: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且恭敬善知识者,首在如教奉行,此亦甚难」。善知识对你要求的什么?他所讲的你有没有做到,你要是做不到就难了。所以经上有这样一句,「闻法能行,此亦为难」。善知识真的难遇难识,不容易遇到,遇到彼此认识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学生认识老师,老师认识学生,这个学生可不可教、能不能传,老师会看到,学生对老师有信心、没有怀疑。如果老师教的,对他有怀疑、有成见,那就真难了,这个老师无法教你。「倘于彼善知识所示,不能信受奉行,则良医束手,如是则遇同未遇」。接受老师的教诲,一定要依教奉行,不能依教奉行,遇到等于没有遇到,他再好也无法帮你忙。一定要听话,一定要依教奉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