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民间传说集一、 “细磨石”考“私塾先生”
清朝末年,乡村公立小学还没普及,乡村里有的富户只好联合起来开办私塾,自聘教书先生。所教课程除学珠算外,主要是学些《千字文》《百家姓》等之类的小册子,也学《四书》、《五经》。别看私塾先生待遇不高,但人们对教书先生的才德标准要求却很高,先生必须能写会算,可以应酬乡村日常德迎神赛社和农家婚丧嫁娶等事务。特别是村里有些人常拿一些孤僻德汉字来试探先生,如果有认错写错的字,人们就认为这个先生德水平不高,传播开来,先生就会威信扫地,保不住饭碗。
屯留城南有个古城村,是唐代以前屯留县的县城所在地,村西北有座千年古刹叫永峰寺,寺庙前院正中塑有西天古佛,后院大殿叫三清殿,有三尊高大的金佛像,大院两侧厢房开设有“学堂”(私塾),私塾先生就是在厢房神像前给学生讲课。这年农历四月初八,村里赶庙会唱戏祭神,学堂先生照例给每个庙门写对联,人们就挤在台前看“稀罕”。教书先生给关帝阁上写地对联,把“义贯古今”地“义”字,误写成“意”字。让一个外号叫“细磨石”地木匠师傅李春生老汉发现了,专门用湿手帕把对联润湿,用小刀剔下,贴在戏台前面让大伙看。人们看了纷纷议论,这位先生得知此事,没等天黑,便卷起铺盖只身跳墙从小路逃回家乡,第二天便当兵去了。
木匠师傅李春生老汉的“细磨石”外号是有来历地,他祖上早年出过一个“贡生”,在他家西院本族地二门上挂有一块“明经第”大匾。到他这一辈已经第四代了。后来因祖上出了“吸大烟赌博”地人,弄得家境破落了。他家虽有一些古书,但他却不得不以木匠为生。他做木工的间睱,也看点《今古奇观》、《济公传》、《三国演义》、《水浒》之类地书,经常爱抠个字眼。比如他拿出写有“出”字和“重”字两个纸片让先生讲解,当先生从正面把两字地本义讲明以后,他反驳,说这两字地意思弄反了,理由是“出”字是两个山字重叠,意思是“重(zhāng)和重(zhóng)(沉重和重复地意思)。而繁体“重”字上面是个“千”,下面是个“里”字,才是出外走了千里,应是“出”的本义。时间长了,人们仅以为这人识字多而且细,所以都叫他“细磨石”。
回头再说古城小学自从韩先生走后,多方察访又从席店村聘来一位有名地范先生。转眼到冬至,按习惯,冬至这天要停课一天。学生们每人带五到十个制钱(小钱)到学校孔夫子地位牌前献上,先拜孔子牌位再给先生叩头,先生赏给学生几个柿子吃。另一方面先生也要准备饭菜请村上地社首和知名人士来校会餐。饭饱茶足后。人们就谈天说地议论不停。这天木匠师傅“细磨石”也在场。范先生问道:“想必常见的木料您都认识吧?”,“细磨石”答道:“那当然没错了,开花的,结果的,木材树,我一看便知”。这时,范先生看到桌上放着一个他亲手做的常用地搁笔架(放毛笔用,上有三个杈像个山字)拿起来不紧不慢地问:“李师傅,请您认一下这笔架是什么材料做地?”。“细磨石”拿起笔架左右端详,看了又摸,摸了又看,猜测了很长时间,说了好几个名称都没说准,脸越来越红。在场地人也都惊奇地屏住气等待着结论。李师傅不好意思的开了口:“请问范先生,您能说出它是什么木料吗?”,范先生说:“这是用常见地扫帚圪垛(把)做的!”。在场的人议论开了,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说什么的都有,“细磨石”感到十分尴尬,从此以后,没听说他再奚落过谁。
二、话说绛河
古人称盘秀山山高似天,天降一河。旧《屯留县志》雍正版载道:城之西北有河环焉,号曰绛水,午日偕友泛蒲邑于绛千饶有赋清兴,问曰:“水一素尔,盍尔绛?”友曰:“天生下来”。屯留素有王母娘娘划绛河的美丽传说,相传,在盘秀山玉皇庙竣工盛典会上,玉皇大帝深为屯留人民勤劳、朴实、虔诚的精神所感动,就诏书王母娘娘为屯留划条福河。王母娘娘奉旨,脚踏五彩祥云,立于云端,拔下发髻上的金钗,照着屯留大地由西向东轻轻划了一道,红光闪烁,落地后即变成了银白色的河流。因为从天上降下一河,人们都感到突然,就把这条河叫做降河。同时,因为河水刚开始是红色而后变成银白色的,所以又把这河改叫绛河。“绛”和“降”同音而义不同,“绛”字表达了两种意思,一是表明这河水的来源,是从天上而降;二是表明河水的本来色彩,以示留念。
根据相关史料和近几年多位学者的考察,有“炎帝姜水成”之说,姜水即绛河。相传,在远古时期,年轻漂亮的娇氏游沁县花(华)阳(华山之阳)感神龙首孕,她怀孕后随部落迁徙到屯留神渠,以后又迁徙到盘秀山下绛水之源。娇氏在这里生下她身怀十二个月的奇儿,这就是以后的炎帝。《潞史》上说,炎帝生下来时“长八尺又七寸,弘身而牛愿,龙须而唇,怀成铨,戴玉理。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能齿具,三岁知稼穑,般戏云事……”炎帝在这里跟着大人跑遍了屯留、沁县、长子、长治等地,他所到之地尝草育禾,驯养禽畜,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为他以后实现人类社会由渔猎时代向农耕文明的历史转变奠定了基础。炎帝在绛水之源度过了他美好快乐的少年时代,以后又迁徙到了长子……
据《屯留县志》、《屯留县地名录》载,绛河发源于盘山之阴,寨上村的溪流与八泉的泉水汇为绛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县,流经张店、河神庙、余吾、城关、路村、李高等乡镇,到上村司徒注入漳河(现为漳泽水库)。河长81。2公里,径流量为0。5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两岸杨柳成行,绿荫森森,芳草鲜美,山川秀丽,土地肥沃,一派田园风光,是全县最大的河流。七千多年来,也就是自远古新石器时代有人类在屯留这块土地上栖息以来,绛河滋润着屯留大地,使这里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风光秀丽,夏天不炎热,冬季不干冷。屯留西山东川,雨量适中,风调雨顺,农林牧连年丰收。就在1942年,华北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旱灾加蝗灾,粮食颗粒无收,灾民到处逃荒,饿死了许多人。虽然屯留也饿死不少人,但这主要是外来灾民太多造成粮食不够吃的缘故。那年粮食虽有减产,但也还能使老百姓度过灾年,所以在屯留流传有“见苗三分收”的农谚。
人说屯留是个好地方,屯留正是因为有了绛河的润泽,才形成了山好、水好、地养人、人更好的环境。建国以前,有河南、山东、河北等十几个省的移民来屯留落脚求生,大家聚集在屯留大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共建了美好的家园。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了治理绛河搞了水土保持和植树绿化建设,并修建了“八一”水库和许多大桥,使绛河风光逐步变得美丽起来。
阁寺的由来
圪寺又名阁寺,其意为亭台楼阁、千年古刹。寺南小村,因由得名,古称寺南庄。
相传,隋末唐初,瓦岗义军在此驻防扎营、屯兵演武。后来唐开国名臣程咬金、罗成身后将随其一世征战的绝世神兵八卦宣花斧、五钩神飞亮银枪深藏此寺地穴。由而,此寺香火日益鼎盛。方圆千里,善男信女无不朝礼膜拜。风雪王墓岭
在屯留县,就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李密被盛彦师追杀,一直追到太行山腹地的屯留县境内。李密的随从士兵,有的战死,有的逃亡,有的投降。李密的战马也被乱箭射死。王伯当将李密扶到自己的战马上继续奔逃,在兴云山(今王墓岭)一带,翻过一道山梁(今跑马岭)后,人困马乏,战马一个趔趄,马失前蹄,再也没有起来,二人同时被掀于马下。王伯当扶起李密准备往西南逃窜,大队追兵已近,王伯当大喊一声“我主先走!”随后疯子一般冲向唐军,接连砍翻了几十名唐军。数千唐军并没料到王伯当在连续作战几天后,竟还有如此神勇,惊得纷纷后撤。王伯当趁唐军混乱后撤之际追上了李密。二人行至箭壑(现屯留县丰宜镇辖区的一个村)一带,一道山崖挡住了去路。二人正设法攀登,追兵又蜂拥而至。这时的唐军已领略了王伯当的神勇,将二人团团包围后,谁也不敢冒然靠近,只好远远地放箭。王伯当挥舞手中兵器,上下翻飞,左抵右挡,怎奈唐军太多,箭如飞蝗。王伯当和李密的面前已堆起了一座小小的箭山,身后的山崖也被射出了一个豁口(箭壑由此得名)。王伯当的全身也成了刺猬模样。最后君臣二人全都战死。他们死后,唐军还久久不敢靠近查看。
后来,李世民让在黎阳的徐绩为李密收尸,葬在黎阳山南,王伯当则被当地百姓安葬在兴云山上。时年为贞观元年二月初二。那天阴云密布,天空低垂,山林寂静,鸟雀绝飞,安葬仪式刚刚结束,老天便纷纷扬扬地下起雪来。铺天盖地的雪花,不一个时辰便把兴云山装扮的庄严肃穆。从此,一具蜂窝状的尸体,一个不屈不挠的灵魂,便永远安卧在了这个外界很少有人知晓的地方。当地百姓也把兴云山改称王墓岭,并在山上栽松植柏,修建庙宇祠堂,为李密设案塑像,时代祭俸,还在王伯当墓东为李密筑一高大的衣冠冢。以后每年农历二月二日,都有远近百姓来此祭扫,遂成盛会,并被记入县志。
关于李密叛唐一节,《新唐书》这样记道“(李密旧部)不附世充,帝遣密收之,伯当为副,至稠桑驿,复召密。密大惧,谋叛。伯当止之,不从。乃曰:‘士立义,不以存亡易志。公顾伯当厚,愿毕命以报,今可同往,死生以之。’”好一个“不以存亡易志”,他以“死生以之”遍体鳞伤,力保先主,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以“死生以之”保全了自己的人格,他以“死生以之”树立了一座丰碑。然而,胜者王后败者贼,历来的正史作者都没有正视这一细节。而清初小说家褚人获在他的《隋唐演义》第五十五回中,借魏征之口这样评价道:“同事者一二十人,惟王伯当乃能全忠全义”。
也许是魏征的诚心感动了李世民,也许是唐朝刚刚建立,各路义军需要安抚,也许李世民的政治谋略起了作用,也许传统的忠义思想发酵出了李世民的良知。他丝毫没有怀疑刚刚投唐的魏征是否会走李密的老路,而是大胆地同意魏征到黎阳,和尚在黎阳为李密守护粮仓的徐绩共同来为李密料理丧事,并下诏按李密投唐后所封爵位的礼节进行安葬。不仅如此,事后李世民还亲到李密的灵位前哭祭。这一许、一哭、
一祭,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李世民的动人之处,更让人看到了历史的动人之处,民族文化的动人之处。
而信史所记李密王伯当被杀之处是熊耳山,当在太行山南侧,李密所葬之地是黎阳山南,对王伯当的安身之地却只字未提。不知是信史的疏漏,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这里不是穿凿附会,也没必要。因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总是需要一定的载体,谁能保证正史就一定确凿,而野史、传说、稗闻就无可信之处?谁能保证正史作者就没有一定的取舍?况且贞观元年,李世民登基的焰火硝烟还没有散尽,在上党古城通往平阳古城的官道旁,有人大兴土木,为一个叛唐之臣王伯当修建陵墓,修筑祠堂,李世民不会不知晓。在答应为李密隆重安葬的同时,默许王伯当在他的献身之处重新安葬,也应是情理之中的事。和氏璧
春秋时,楚人卞和看见有凤凰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了一块玉璞,这也就是后来传说中的和氏璧。公元前228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而这也就是现名麟绛镇的获璧村的由来。人心不足蛇吞象
提起“人心不足蛇吞象”许多人都知道,但要说是发生在长治市屯留县,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今天我就来讲讲这则奇妙的故事。 屯留县城西35公里有个下庄村,村南有座轿顶山,山顶有座庙,庙里的神像是一位姑娘和一个老头,姑娘挎着一个篮子,篮子里还有条秃尾巴小蛇。这是怎回事? 据说,姑娘是山东人,从小就聪明善良。可惜山东遭了灾,于是,她和爹一路讨饭,逃荒来到了山西。一天,她从一个村子讨饭出来,见路边有条小蛇,尾巴不知被谁给打掉了一节,奄奄一息,姑娘便把它收到篮子里,取出讨来的饭食喂它。由于喂养精心,不久小蛇就好了,而且十分驯服,姑娘和爹都很喜欢它,由于尾巴少了一节,就叫它秃尾巴。 后来,小蛇长大了,篮子里面也放不下它,于是姑娘就决定把它放走。一天,父女俩讨饭来到下庄村,抬头望见村南有座大山,山头像个轿顶,很是壮观。父女俩便来到山中,想把秃尾巴放归山林。哪知这条秃尾巴蛇走了一半又折了回来,在篮子外面来回游移着不走。看到这情景,姑娘流着泪说:“去吧,哪能一辈子窝在篮子里,这里山大沟深,可任你欢腾!”秃尾巴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去。过了几年,父女俩从此路过,听说轿顶山有条秃尾巴大蛇伤人,父女俩便立刻来到轿顶山中,劝说秃尾巴蛇不要再伤害人。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个姑娘从轿顶山回来后,却得了重病,为她看病的神婆对她的父亲说:“你闺女要想病好得吃块大蛇皮!”老头听后便瞒着女儿,偷偷地来到轿顶山向秃尾巴蛇要蛇皮。秃尾巴立刻让老头从自已身上割了一块蛇皮。可是姑娘吃后,病却不见好转。神婆又说:“你家闺女要想痊愈,还得吃大蛇一只眼!”老头听了,又到轿顶山喊秃尾巴蛇,无奈,秃尾巴又让老头把自已的一只眼剜了下来,但姑娘吃后,仍不见好转。神婆又说:“你家闺女病情加重,要痊愈得吃大蛇的心!”老头听了,又到轿顶山喊秃尾巴蛇,当秃尾巴听到老头要自已的心时,它不由地打了个寒战,大口一张,“呼”地一声,把老头吞到了肚里。因为老头姓项,人们便把此叫做:“人心不足蛇吞项”。后来,传来传去便成为“人心不足蛇吞象”。 姑娘知道后,非常伤心。为了让秃尾巴蛇改恶从善,不再伤害他人。她忍着病痛,爬上轿顶山,含着泪向秃尾巴说:“我今儿来,一是恨我爹不该私心太重,瞒着我害得你少皮缺眼,我向你请罪!二是我临死前求你:深山里有的是食物,不要再做害人的事了!”秃尾巴听后,点了点头。姑娘见它答应了,长长嘘了一口气,脸上露出笑容,安祥地死在山顶上。从此,秃尾巴蛇再也不伤害人了。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她称为蛇姑娘,并修了座大庙,塑了她的像。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她死的这天,方圆几十里的大人小孩,都争着拿上供品来给她烧香、磕头。后来,竟形成一个大会,山南海北的人也来磕头烧香,买卖货物,一直传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为止。凤凰山和嶷神岭
说起嶷神岭,屯留县的人都知道,离县城不远,虽说很难和平顺县、壶关县的红豆峡、王莽岭比美,然而在屯留县也算一座名山了,由此而引出来的一段民间传说,更给嶷神岭增添了神秘的面纱。
嶷神岭,疑神岭,就是对神仙产生怀疑,或者说根本不相信世上有神仙之说。相传北魏时献文帝父子就不相信神鬼。献文帝病死于山西大同后子袭父位,儿子元宏登基帝号孝文帝。给父王举行国葬时,僧人云集要为献文帝做佛事三天,超渡亡灵。此事被孝文帝拒绝。谁知事有凑巧,孝文帝不久就得了一场怪病,多方求医吃药也不见好转,夜里还做噩梦。这时孝文帝疑心越来越大,便请僧人调理。僧人让其还愿。孝文帝便便传旨召来有名石匠,在云岗石窟刻千佛宝殿(此事有多种说法)。
他经常听人说留吁有一座三宗山是当年后羿射日的地方,山上有后羿之神,很是灵验。孝文帝便想在三宗山建都。屯到屯留凤凰山,看到凤凰云雾缭绕,山势峥嵘似卧龙。找人算卦,卦云:凤凰山要破,否则对王位不利。孝文帝听后便亲自来到凤凰山下,准备让人开山。这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时隐时显有一条卧龙昂首长吟,孝文帝急忙叫人开山想断其龙首。谁知一连三天三夜龙头虽然削去一大半,狂风还是越来越大,风声如龙啸。孝文帝召集大卧们商量,一位大臣说:“此山非同一般,定有神龙作怪,万万不可得罪于神。非万岁割肉体敬之,别无良法”。孝文帝正在犹豫,突然电闪雷鸣下起飘泼大雨。孝文帝这时便忍痛从身上割了一块肉,焚香供于山上。这时风停雨散,再看山下被削去的龙首处,却出现了一条小路,孝文帝疑心是神龙在暗示他,去别处建都。于是率众向河南洛阳进发,从此凤凰山改名为嶷神岭,一直沿用至今。
风凰山林木葱葱,良田万顷,是附近老百姓的保命田。创田毁山天地难容,这尊神龙不是别人,正是千万老百姓自已。老百姓为庆贺这次护龙大吉,每年七月十五日定为进香,让神龙保佑平安,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