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尘、触
我们再看下一经是13363经,就在733页,我们来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年少新学,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少知识,独一客旅,无人供给,住边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笃。时有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年少新学,乃至疾病困笃,住边聚落客僧房中。有是病比丘,多死无活。善哉世尊!往彼住处,以哀愍故’!”
这一位年少的比丘,出家没有多久,住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没有人照顾他,也没有人供给他,病也很重,有很多比丘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来请佛陀慈悲哀愍,去看看他。“尔时、世尊默然而许。即日晡时从禅觉,至彼住处。彼病比丘遥见世尊,扶床欲起。佛告比丘:‘息卧勿起!云何比丘!苦患宁可忍不’?”佛陀的第一句话问,‘你身体的病患、还能忍受吗,’很苦,但是问他还能不能忍受。“如前差摩修多罗广说。如是三受,乃至病苦但增不损。”那麽他的回答,跟前面那几经一样,就说我很苦,没有办法受,很难过,好像火煎啦,大力士在搥打啦... ....这样一些比喻,表示很苦很苦就对啦。
“佛告病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汝得无变悔耶’?病比丘白佛:‘实有变悔,世尊’!”那麽一样的,佛陀也问,那你是不是有变悔呢?他就回答,我有变悔,跟前一经是一样的。“佛告病比丘:‘汝得无犯戒耶\’?”你看佛陀问的次第都差不多一样,你有犯戒吗?“病比丘白佛言:‘世尊!实不犯戒’。”我没有犯戒,“佛告病比丘:‘汝若不犯戒,何为变悔’?”你如果不犯戒,怎麽会变悔呢?“病比丘白佛: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于过人法、胜妙知见未有所得。”过人法,证果以後的都叫过人法,胜妙知见未有所得,我的正见还没有建立得很好。因为我基础都还没有打好,也还没有达到那种解脱的境界,“我作是念:命终之时,知生何处?故生变悔’。”因为知见没有建立好,也没有真正的证果受用,所以我心中起了这样的疑问,一个还没有解脱的人,命终的时候到底要生到哪里去,往生哪里呢?因为起了这样的一个疑问,才起了变悔的心。
“佛告比丘,”佛陀就问他,“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比丘!有眼故有眼识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复问比丘:‘于意云何?有眼识故有眼触,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佛陀为一个年少的比丘,他只能再把法重要的地方(再讲述一次)来启发他,那麽就要在哪里启发呢?就在六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平常最容易体会的,最容易接触的,从这个地方的启发是比较如实,而比较容易了解的。所以他才问他,我们今天,根、尘、触产生的眼识,因为有眼识才有眼触。好,因为触的因缘才生受,才生了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不是这样子的呢?他就答“如是世尊,”是啊,是这样子。“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把六根的作用产生受,这样的情况都让他明白。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