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佛陀的古道 第十二章 正精进

发布时间:2022-11-26 09:16:42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第十二章 正精进

现在的人,比过去的人繁忙和紧张,其表现、语言和动作,甚少表示安静或轻松的。假若你站在繁华的街道一角,细看身旁匆忙经过的人们,他们的脸色兴奋,你就会发现,在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没有休息。他们气氛紧张,精神紊乱,心不安定。这种繁忙和紧张,主要是由于现代文明的结果,难道这样说是错误的吗?外部世界是这样繁忙时,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没有休息了。因此,他的内心安宁和平静也就没有了。他似乎是在寻求外部的快乐,但是快乐并不依赖于外部世界,并不依赖于现代文明。历史曾一再证明,而且还会继续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持久不变的东西。民族和文明的产生、繁荣和衰亡,时间的卷轴记载着这些经过的表演。这种没有根基的景象与凋零的消逝,就是人类的历史。人使外部世界在自己的统治之下,科学技术似乎应允它们能将这个世界改变成乐园。但是人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心,为他所有的科学发展并不更好。

人是带着冲动出生的,冲动使他从安宁道路与正直偏离。现代文明强烈地鼓励许多这类冲动。正如佛陀所说:

一切在燃烧,一切都是火焰。何为“一切”都是火焰、都在燃烧?眼根在燃烧,可见之色境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感受是乐还是苦或非乐非苦,以眼触为缘而生起,彼亦在燃烧。

彼等与何物一起燃烧?与贪火、嗔火、痴火燃烧,与生、老、死、忧、悲、苦、伤、苦恼一起燃烧。同样,

耳根在燃烧……

鼻根在燃烧……

舌根在燃烧……

身根在燃烧……

意根在燃烧……意境在燃烧,意识在燃烧,意触在燃烧,受……在燃烧……

智者见此,对眼根、可见之境、眼识、眼触与受无欲……对耳、鼻、舌、身、意无欲……对意境、意识、意触与受无欲……因为无欲、贪欲灭除。由于贪欲灭除,其心解脱。此心解脱时,得漏尽智……[i]

只要尚有燃料,火就会保持燃烧。我们增加的燃料越多,火就烧得越旺。此与生命之火相同。我们不断滋养官能,以满足其爱好。确实,我们的官能需要食物,不应让它们挨饿,但重要的是给它们适当的食物,以减轻每一官能的贪心。除非如此,是不会有冲动的控制的,是不会有和谐和心境安宁的。假若我们要精神进步,我们就必须作必要的努力,摄护我们的思想。因为不善思想随时准备潜入压服懒惰之人。正如《法句》所说的:

唯求住净乐,不摄护诸根,饮食不知量,懈惰不精进,彼实为魔[ii]服,如风吹弱树。[iii]

思想和官能的控制不是容易的事,剥夺不善思想的心,阻止邪恶倾向和抑制冲动是很困难的。但是假若我们希望缓和紧张,有缓和那种已经逐渐削弱、直至人和心都被毁的这种精神渴望,我们就必须去做这种困难的事。

就像乌龟一样,感觉危险时,就立即缩回所有肢体。所以,圣者应努力摄护和控制自己的根门和欲望。

但是一个如何控制其官能呢?是不是闭上眼、堵住耳、不看不听外面的东西?当然不是。佛陀有一次与波罗奢耶的一个青年婆罗门弟子郁多罗谈话时,佛陀问:

──郁多罗,波罗奢耶婆罗门教弟子官能控制否?[iv]

──可敬之乔达摩,波罗奢耶婆罗门教弟子官能控制。

──但波罗耶奢婆罗门以何种方法教弟子控制官能?

──可敬之乔达摩,以如是法:不以眼见色,不以耳闻声。可敬之乔达摩,波罗奢耶婆罗门以如是法教弟子控制官能。

──郁多罗,若如是,盲人与聋人应已控制彼等之官能。郁多罗,因盲人不以眼见色故,聋人不以耳闻声故。

婆罗门青年沉默不语,并知佛陀已向阿难尊者说此事。佛陀说:

阿难,波罗奢耶婆罗门以一种方法教弟子控制官能,可是在圣戒中,阿难,(所教之)最上官能控制不同。

阿难,何为最上官能控制?阿难,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生起喜悦与不喜悦,喜悦与不喜悦二者。彼如是知:“我已生起喜悦与不喜悦,喜悦与不喜悦二者。彼亦是缘起法,是粗俗、是相依构成。但不管是何平静,彼是安宁与高尚。”如是于彼生起之喜悦与不喜悦、喜悦与不喜悦二者息灭,余下平静。正如人已睁眼,应闭眼;或已闭眼,应睁眼,即是如此以相同之速度与自在,作喜悦与不喜悦、喜悦与不喜悦二者幻灭,如是终归于平静。

以耳闻声……

以鼻嗅香……

以舌尝味……

以身触某可触物之受……

以意缘意境,生起喜悦与不喜悦、喜悦与不喜悦二者……(如前)……余下平静。[v]

起最大破坏作用的精神力量是欲望,它是强烈的、极端的贪心,这种贪心被无知所驱使。愚昧众生的这种欲望,成为仇恨和其他一切痛苦的原因。它们(贪、嗔、痴)不是核武器,但它们对人起最大的破坏作用。炸弹和其他武器,是由于人的贪心要征服别人和拥有别人的财富。他的嗔恨要屠杀,他的愚痴要征服与破坏,因而制造出武器来。名誉、权利和统治欲望,已经为人类带来不可以言语形容的苦恼。假若不努力制止随时准备统治自己思想的欲望,他就会成为自己思想的奴隶,那他就不再比野兽优越了。因为他和野兽一样,都是吃、睡和满足自己的肉欲。但是野兽在精神上不能发展,而人则不同。人拥有的潜在本质是能够发展的,成为自觉,为他自己和他人的福利来使用他的心。假若人缺乏这种考验自己心的本质,缺乏发展善思想和抛弃恶思想的本质,他的生命就缺乏魄力和勇气。所以佛陀经常告诫弟子们要警觉,要控制恶思想,培修善思想。

起来并坐起,为汝心安宁,努力自修习。[vi]

诸比丘,此法是为积极、坚强与坚定之用途而说,非为懒惰。[vii]

诸比丘,真诚热心为何不能成就?

真正地任其剩下皮、筋、骨,任其身上之肉血干枯,但力量仍不减退,直至通过勇敢与坚强,通过力量与精进而赢得证悟。[viii]

佛陀曾经这样做,鼓起了弟子们行动的勇气,后来经过佛陀赞许的阿毗浮长老的偈文,给精进的人们以很大的勇气和力量。偈文如下:

汝自奋发作精进,于法工作应勤奋。

扫荡一切群魔主,如象掀翻芦顶房。

于此法律若是者,住于警戒与留心。

舍弃流转诸生死,了结痛苦不再生。[ix]

佛教中的精进,暗示着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在动物中,物质力量是主要的,而在人中,精神力量则是主要的。人应当鼓起勇气,为制止恶行、培修健康思想而发展这种精神因素。佛弟子应当永远不放弃精进的愿望或永不停止精进。因为佛陀还是菩萨时,从未停止过勇猛精进。他是勇猛者的生动形象。他因是有志于佛果的人,被过去诸佛的话所鼓舞:“你要充满热情,努力精进,不迟疑,前进。”[x]他不断地努力,证得了最后的佛果。他为了表示决心,坚持向自己的目标──佛果前进,甚至把生命都不放在心上。

“呸,此生命!在(与情欲)斗争中失败,那就生不如死。”[xi]佛陀在菩提树下深入定境完成圆满菩提时,他的正精进,达到了最高峰。正如他的生活清楚地所显示的,从那一刹那起,他是不怕疲劳的。从他成佛的时候起,直到他的入灭,他不懈地努力,不顾疲劳,使人类向善向上。他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很明显,是遇到过许多障碍的。虽然他经常身体不好,但是他在精神上总是留意的,精力是旺盛的。佛陀用戒规和他自己的模范行为,教授一种勤奋和精进不息的生活。

以上说明佛陀及其弟子们的显著特点。佛陀因为不是他自己的力量来拯救人们,所以他很强调“道”的这第六个因素──正精进。他不是救世主,他不保证从轮回生死的枷锁中拯救他人。但是他随时准备指导他们走上向上之路,鼓励他们,给与他们道义上的支持。一个人提升另一人从低到高,最后拯救他的思想,这会使他软弱、懒惰和愚蠢,会降低他、掩盖他尊严的每一点火花。

正如一个商品菜园经营者,他在下种以前,先除草。修定人也是一样,在修定之前,先除去心田上的杂草。假若园丁不除草,他的下种是不能成功的,是不值得的。他接着还要在田里施肥,保护不受鸟兽之害。修定人也是一样,看守自己的心田,适当地施以营养。

正精进的作用有四,这就是防止、弃舍、修习和随护。[xii]

1. 什么是防止精进?

于此,有比丘,于未生之恶与不善思想,令其不生,(为此)彼努力,发展能力,增强其心。

于此,有比丘,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触物感受或缘意境,理解既非奇迹,亦非特殊(此即彼不被其一般形状或细节所动)。因贪求与失意,恶与不善思想于未节制诸根之人心中生起。彼作如是控制,摄护诸根,节制诸根,此即名为防止精进。

2. 什么是弃舍精进?

于此,有比丘,于已生之恶与不善思想,令其弃舍,(为此)彼努力,发展能力,增强其心。

于此,有比丘,不接受已生起之诸欲而弃舍之,抛开与抵制此诸欲,使其最后息灭。对已生起之恶意与伤害思想,亦复如是。此即名为弃舍精进。

3. 什么是修习精进?

于此,有比丘,于未生之善思想,令其生起与增长,(为此)彼努力,发展能力,增强其心。

\

于此,有比丘以解脱为目的,以隐退、无欲、寂静为基础,修习诸菩提分。此诸菩提分,即正念、择法、勤、喜、轻安、定、舍,[xiii]此即名为修习精进。

4. 什么是随护精进?

于此,有比丘,护持有益之定境……此即名为随护精进。

上面所说这些,就是四正勤。有偈文如下:

止舍修护四正勤,由彼日属教众生;

于此比丘勤精进,达到苦尽入无生。[xiv]

此处提到的不善思想,是贪、嗔、痴,即诸恶之三种根源,其他一切情欲,都集中围绕在这些根源上,而善思想则是其对立面。

这四正勤的唯一目的是修定成功。它们是修定必不可少的。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正精进是包括在定的范围内的。因此,正精进是互相有关系和互相依赖的,它同时与正念和正定两种因素一同起作用。没有正精进,精神上进步的障碍就不能排除。正精进排除作为轻安障碍的邪见和不善思想,促进和获得健康的心理因素,帮助定的发展。

修定人的心懈怠时,是他应鼓起勇气的时候,他应以精进压服懒惰。心和心所的执拗,是定的危险敌人。因为人的心不活动时,懈怠就生起,这会导致大的懈怠,进而产生对定没有兴趣和冷淡。

佛陀的警告,反对这种懈怠。他说:

当努力时不努力,年虽少壮陷懒惰。

意志消沉[xv]又懒弱,怠者不以智得道。[xvi]

诸比丘,若懒惰与冷淡尚未生起,我知无任何单独力量能阻止其生起;或若已生起,因精进令其弃舍。努力精进之人,懒惰与冷淡不生起;或已生起,立即弃舍。[xvii]

精神修养通过此四大努力,不是一个晚上就能成功的,它需要时间,要经常锻炼和修持。一个运动员或健身者,不是锻炼一天或两天就完事的,而是要按计划继续不断地炼下去。正规锻炼,无不必要的节制,对身体的适应是重要的。假若他只是适当地炼一炼,开始做一做,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好的运动员。精神修养,应当运用这同样的金箴──正规工作,不断加强。

一个人在作精神修养时,无必要与邪恶思想斗,一切应顺其自然。假如我们努力与邪恶思想斗,我们是不会成功的。代之要做的是:我们应当注意,注视我们的思想,它们生起时,分析它们,尽量缓和紧张。这个技巧,就像游泳的技巧一样,假若你肢体不动,你就会下沉;假若你旋转,你就不是向前游泳。或如睡眠的人一样,假若你与不能入睡的思想斗,你就睡不着,对你,这只是一种思想苦恼。躺下以后,你应不作任何努力,一定要顺其自然,你只要放松紧张的肌肉就行了。

另外,自我苦恼是两种极端之一,因为它无益,佛陀要修定人避免。为了制止邪恶思想的生起,就折磨自己的身体,那是无用的,因为这样的折磨常常是以厌恶和失败而告终。思想上一落空,跟着而来的是不关心修定了。所有我们的精神锻炼,都应顺其自然,自觉的来做。“热情而又谨慎,就像在夜晚跑步。”

正如佛陀指出的,希望通过开悟获得解脱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应避免走极端。他们应当保持中道。修正精进的人,也应遵循相同的中道。

例如一个骑马人,注意马走的速度。马走得比他需要的速度快时,他就将缰绳往回拉。另一方面,马跑得慢了时,他就用靴刺踢马,以保持均匀的速度。修正精进的人也要这样,不要过度,以免紧张;避免松懈,以免成为懒惰,就像骑马人一样,经常保持平衡。下面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比丘的故事:室缕拿俱胝频设尊者身心作了一次猛烈但非成功的努力。接着他在幽静处产生了如下的思想:

佛陀的弟子,热情努力,我是其中之一。但是我的心未从诸漏解脱。我家有钱,我能享受财富和为善。我是否可以放弃修持,恢复到原来的在家生活,受用财富和为善?

佛陀知道了他的思想,走近他,并问:

──室缕,汝是否想过“佛弟子热情努力……(如前)……为善?”

──是,世尊。

──室缕,汝作何想?汝以前在家时,是否善于弹琴?

──是,世尊。

──室缕,汝作何想?汝之琴弦过紧,其音调能弹否?

──不,世尊,实不能弹。

──室缕,汝作何想?汝之琴弦过松,其音调能弹否?

──不,世尊,实不能弹。

──然汝之琴弦非紧非松,取其中,其音调能弹否?

──当然能弹,世尊。

──室缕,修精进亦复如是,过于勤奋成紧张,过于松懈成懒惰。因此,室缕,汝应下坚定决心:“我了解诸根[xviii]平等,通过努力的一致,抓住目标。”

──是,世尊。

室缕尊者遵照佛陀之指示,后来证得圆满果位,成为阿罗汉之一。[xix]

关于如何除去散乱心,以及对修定者如何重要,《中部》第二十经中佛陀作了实际说明,其要点如下:

诸比丘,比丘要有较高之思想,应随时忆念五事。何等为五?

1.若比丘忆念一事,与贪、嗔、痴相联系之邪恶不善思想在其心中生起,为摆脱此不善思想,彼应忆念另一善事,如是邪恶不善思想即被灭除、消失。由于此等不善思想消失,其心坚定、安静、一体、集中(其定)。

如善巧之木匠或其学徒,用精细之竹钉打出,消除粗糙之竹钉。比丘应忆念善事,摆脱恶事,亦复如是。彼与贪、嗔、痴相联系之邪恶不善思想即被灭除、消失。由于此邪恶不善思想灭除、其心坚定。……

2.若比丘心中忆念善事,其不善思想仍然生起,彼应想不善思想无益,作是念言:“确实,我此等思想不善,有罪,带来苦果。”彼之不善思想即可灭除、消失。由于此等不善思想消失,其心坚定。……

3.若比丘想不善思想之无益,彼等不善思想仍在心中生起,彼应不管,不忆念彼等不善思想,然后不善思想即被灭除、消失。由于此等不善思想灭除,其心坚定。……

4.若比丘不管,不忆念不善思想,而不善思想仍在其心中生起,彼应忆念灭除彼等思想之根源。然后此邪恶不善思想即灭除、消失。由于邪恶思想之灭除,其心坚定。……

5.若比丘忆念邪恶不善思想之根源灭除,彼等邪恶思想仍在其心中生起,彼就咬紧牙关,舌舐上腭,抑制、克服,以(善)心控制其(恶)心。然后不善思想即被灭除、消失。由于彼等邪恶思想被灭除,其心坚定。……

若比丘,由于忆念善境,想不善思想之无益、不管、不忆念不善思想,忆念其根源之灭除,抑制、克服,咬紧牙关,舌舐上腭,以(善)心控制其(恶)心,不善思想即被灭除,其心坚定、一体、集中(其定),彼比丘被称为正道之主人,沿此正道,思惟旅行。彼之所想,系彼所要想者。彼之不想,系彼不要想者。彼已断除贪欲与缚。彼以离苦自豪。[xx]

我们不只是在修定的时候,需要这种最重要的精进。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可能,我们都应经常修习这种精进。在我们的语言中,在我们的活动和行为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精进,我们需要全心全意地、成功地来执行任务。假若我们缺乏这种热情和努力,只是懈怠和懒惰,那么我们已经从事的工作,我们已经从事的事业,就不能有什么信心来继续进行了。

为断除支配人的贪、嗔、妒忌和许多其他恶思想,我们需要精神力量,需要勤奋的努力和警惕。当我们脱离城市生活的紧张、脱离世间恼人的偏见时,我们不是被诱惑失去控制,而只是在社会中成为一种努力去阻止这类时间的流逝。我们已经修过的任何定,都大大有助于我们冷静地面对这一切。

在修正精进时,我们应当真诚于自己的思想。假若分析这些思想,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不经常是好的或善的。虽然我们可能不经常以语言和行动或二者来表示这些思想,但是这些思想有时是恶的和愚蠢的。现在,假若我们允许这些思想一再出现,那是一种很不好的预兆。因为允许一种不健康的思想一再生起,它就成为一种摆脱不了的思想束缚了。因此,要作一种真正的努力,遏止不健康的思想是重要的。它们生起时,不予理睬。但不理睬是不容易的事。不健康的思想永远控制我们的心,直到我们成功地不让其生起为止。

可是有一事要记住:一个决心抑制有害冲动的人,就可能而论,应尽力回避那些被冲动缠住的人,不谈那些冲动的事,要尽量避免沾染你神智清醒和思想的人和事。现在的社会,处在精神涣散与诱惑淹没的危险之中。这些东西,只有我们从事稳步而艰难修心的工作,才能被控制。

由于世界的进步,获益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肯定,我们应当作更加艰苦的努力来锻炼我们的心,以此办法来发展我们内心最好的方面。由于精神修养,需要作最大的努力,现在继续努力吧。“不要让你的时间空过,不要像云荫过后,不留下记忆的痕迹。”

正如普罗提诺所说:

退回观察:若你至今未发现自己美丽,就学塑像人造一尊更美丽的像。他削去这里,磨光那里,使这条线更轻,使那里更纯,直至使塑像现一张美容。你也要这样作,削去所有突出的部份,调直所有的弯曲,为所有阴暗处带来光明,使一切都光辉美丽。你不停地塑造自己的形像,直到你的身上闪出道德的光辉,看到你的美德,最后深信是建立在无瑕的圣龛中。[xxi]

人的心影响身体深远。若容许心起坏作用,并包藏邪恶思想,它能造成灾难,甚至能屠杀生命。但是心也能治病。心以正精进和正见集中在正思惟上时,能产生巨大的效果。清净的心和善的思想,确实导致健康轻松的生活。J.E.R.麦克多纳说:

近来的医药研究,在实验心理学中仍然被称为灵学的,在心的性质上和它在世界的地位,我们有了一些了解。在过去的40年中,医务人员中的坚定信念稳步地增长了,这就是有许多病因,还有器官和机能,都是由精神状态直接引起的。身体患病,是因为心控制身体,悄悄地要使它患病,或别的什么。因为它是在如此激动的状况中,不能阻止身体患病,不管身体性质如何,抵抗疾病,毫无疑问,是与病人的心理情况有关系的。[xxii]

甚至有那么明显的一种怨言说,龋齿可能是由于精神的原因。1937年,在美国牙科会议上读过一篇论文。作者指出儿童吃的食物是完全满意的食物,但牙齿仍然可能腐烂。此种情况,调查的结果,普遍表明儿童在家里和学校的生活中,有某些方面不满意。牙齿腐烂,是因为长牙齿的主人精神紧张。

奥尔德斯.赫克斯利说:

心不仅能致病,也能治病。一个乐观的病人,就比烦恼和不愉快的病人有更多的机会恢复健康。有信心恢复健康的事例记载,包括甚至气质性的疾病,几乎都立即治愈了。[xxiii]

有关这方面,在佛教国家中,观察为求保佑、去邪恶、增福、求平安而听诵经,是很有趣的事。为念诵用途所选定的经,就是所知道的Paritta经。“Paritta”是巴利文,梵文是Paritrana,其主要意思是保护。在佛教史上,念经和听经,起源很早。那些用心听经的人,相信佛陀所说的真理。他们听别人念诵,确信能产生精神上的安宁。此种安宁,能够帮助有病要恢复健康的人。它也能帮助导致带来快乐的心情,并克服心情上的不愉快。原来在印度,那些听过佛说《保护经》的人,知道念的是什么经,对他们产生的效果是相当大的。

根据佛法,心与身是紧密相联的。心理状态影响身体的健康和安宁。有些医生甚至说没有纯身病这样的东西。因此如果不是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是由于过去的行为(不善业果报)因而是不可改变的,那么有可能使它们变成促使精神健康和身体安宁的因素。

诵《保护经》,如何能抵抗邪恶众生的坏影响呢?那些坏影响,是邪恶思想的结果。因此,通过智慧和信仰听诵《保护经》、全神贯注于真理所产生的定力原因而引发的善心,是能够将其破坏的。念诵《保护经》,是为求保佑、释罪或达到目的依靠真理的一种形式,这意味着要达到目的,是完全建立在真理的力量之上的。有一种说法:“真理的力量保护真理的信仰者。“这是念诵这些经的背后动因。假若真的道德保护有道德的人,那么,对佛陀成佛以后所说的法,满怀信心来听的人,他就会得到一种善的心境,就会征服任何邪恶的影响。

由于用智慧听诵《保护经》,也带来物质上的赐福。根据佛陀说,正精进在克服苦痛中是必需的因素。[xxiv]以正当方法听诵这些保护经之一,也能为行善产生力量,为以勤劳发展世间事业产生力量。

听诵这些经,对聪明的信仰者能产生有益于身心的力量,此种力量能治病和防病。医治身心疾病,没有比这更好的药物了。这些疾病是一切痛苦和不幸的根源。所以适当地听别人诵这些保护经,就为物质的进步,身体的健康和安宁,带来了必要的健康的精神条件。

-------------------------------------------------------------

注释:

[i] 《毗奈耶.大品.犍度》。

[ii] 此处“魔”字,取欲念(Kilasa)之意,魔通常包含诸恶,佛教将其人格化即束缚人流转生死的诸烦恼。

[iii] 《法句》第七偈。

[iv] 根修习(Indriya-bhavanam)。

[v] 《中部》第一五二经。

[vi] 《经集》第三三二偈。

[vii] 《增支部》第四卷第二三四页。

[viii] 《中部》第七O经。

[ix] 《相应部》第一卷第一五七页。

[x] 《佛史》第一O七偈;《本生义疏》。

[xi] 《经集》第四四O偈。

[xii] Samvara(防止)、Pahana(弃舍)、Bhavana(修习)、Anurakkhana(随护)。

[xiii] Sati(念)、Dhamma-vicaya(择法)、Viriya(勤)、Piti(喜)、Passaddhi(轻安)、Samadhi(定)、Upekkha(舍)。

[xiv] 《增支部》第二卷第一五页第一三、一四经。

[xv] 这是容纳贪、嗔与伤害等思想。

[xvi] 《法句》第二八O偈。

[xvii] 《增支部》第一四页。

[xviii] 根有五:信(Sadha)、勤(Viriya)、念(Sati)、定(Samadhi)、慧(Panna)。

[xix] 这一段情节在《长老偈义疏》中。

[xx] 详见苏摩长老(Soma Thera)著《散乱思想之消除》(锡兰佛教出版社)。我为了简略,删去了所有的譬喻,只留了一则。

[xxi] 普罗提诺(Plotinus)《论美》,史蒂芬.麦肯纳(Stephen Mackenna)译,J.I.韦奇伍德(J.I.wedgwood)著《禅定入门》中的引文。

[xxii] 抵抗的身体基础,见J.E.R.麦克多纳(J.E.R.Mcdonagh)著《病的性质》。

[xxiii] 奥尔德斯.赫克斯利(Oldous Huxley)著《目的和手段》(伦敦,1946)第二五八、二五九页。

[xxiv] 《相应部》第一卷第二一四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