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云南昆明滇池东岸盘龙寺于15日上午9点半左右闭门谢客。寺院僧人在盘龙寺大门口张贴出一张告示称,因晋宁县及晋城镇政府对盘龙寺提档升格,要将盘龙寺商业化、公司化,扰乱了盘龙寺的正常秩序,寺院决定暂关山门、闭门清修。盘龙寺大门锁闭,系千年来第一次,闭门时间引发大批记者来访。
就在今年年初,云南4A景区鸡足山全山寺庵闭门谢客,原因同样是抗议“挟佛敛财”、寺庙被商业化。
寺庙僧人:商业化不可接受
盘龙寺僧人仁清说,这是盘龙寺自有僧人开山以来,第一次全山寺院紧闭山门,许多游客只好在盘龙寺大门口烧香。
仁清说,与相关部门的纠葛,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现在一些寺院为了获利,开始商业化运作。但盘龙寺“禁止在寺内进行商业活动”的千年清规,从来就没有放弃过。盘龙寺正因其纯朴和自然,成为游客青睐之处。
“政府部门14日开会研究,提出了许多的商业化构想,当场就遭到方丈和众僧反对,我们出家人过不了商业化生活。”仁清向记者提供了会议照片,他说,当时播放了建设改造寺院配套设施的方案。其中对寺院内的望海楼,就提出了要改造成立5个文化展览馆和多媒体体验场所的构想。
仁清说,现在一些寺院为了获利,开始商业化运作。但盘龙寺禁止在寺内进行商业活动的千年清规,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政府部门前不久提出对盘龙寺的一些商业化构想,当场就遭到方丈和众僧反对,“我们出家人过不了商业化生活”。
情绪激动的部分僧众,把矛头指向盘龙寺管委会。接受采访的仁清法师说,政府部门要提升寺院档次,向省外学习,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掺杂了太多商业因素在里面,在出家人看来,是一种悲哀。“什么时候双方沟通协调好,什么时候管理部门明确作出书面承诺,我们就会重新开门迎客。”仁清法师如是说。
盘龙寺山门依然关闭
16日晚些时候,云南网记者在现场看到,盘龙寺的山门依然紧闭,门前仍有游客,但没有人吵闹喧哗,大多只是默默在山门外观看或点燃香烛,均显得很平和。
附近卖香火的摊贩说,自从关闭山门后,他们的生意就一落千丈。张奶奶说,以前每逢双休日,平均每天都有上千游客,如今山门一关,来人明显减少。记者看到,在寺庙附近的街道上,已经空出了许多卖香纸火烛的摊位。
当地政府:希望寺庙尽快开门迎接游客
晋宁县盘龙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鲁桂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关部门要对盘龙寺进行提升改造,这是一件大好事。但为什么会出现目前的情况呢?“其实就是一个缺乏沟通的问题。因为政府部门提出的种种‘提档升格’,包括一些构想,都事先没有与寺院方丈和众僧沟通过,所以才造成了关闭寺门的情况。”
鲁桂芳说,14日下午,在没有通知寺庙的情况下,晋宁县、晋城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确实在盘龙寺内开了一个会议,说是要规划盘龙寺的发展前景。虽然具体的内容不太清楚,但从方丈的态度上来看,还是有抵触的。盘龙寺作为宗教场所,一直以来声誉很好,就连门票10多年来也一直保持在8元。
晋城镇副镇长余宏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8月14日,晋宁县多个部门到盘龙寺调研。调研人员认为望海楼是盘龙寺内难得的登高望远景点,可以俯看滇池及晋城全貌,而望海楼陈旧的外观,与盘龙寺悠久的历史及影响不匹配,建议对望海楼进行改造提升。但由于沟通协调对接不充分,盘龙寺方丈拒绝参加调研会议,加之寺院忽视盘龙寺上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是以政府主导建设的历史,长期以来不认可相关管理模式,导致僧人于昨日上午将寺院的大门关闭。
余宏波说,要将盘龙寺开发成商业寺庙、大涨门票的说法,没有根据。当天开会也没有讨论出任何结果;说政府部门召开“秘密会议”要将盘龙寺商业化或者出售的说法,也是不实的。
余宏波说,当时在盘龙寺召开的只是一个普通的调研座谈。因调研中发现寺院里的望海楼2至5层一直闲置,没有很好利用,由此提出支持发展的想法,并没有说是要走商业化道路。至于门票问题,盘龙寺80%的门票收入来自游客,20%来自信徒,门票并不是其主要收费来源。决不会通过大幅涨门票的方式,对相关出入者形成妨碍。“对盘龙寺的提升改造,只有在与寺院方面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才会进行。”记者采访的多个管理部门均表示:目前他们都在积极与寺院方面进行沟通,消除误会,争取理解,力争早日开门迎客。
盘龙寺关门事件发生后,晋城镇相关领导于15日就找方丈说明情况,特别强调政府不会以任何形式收回或出卖盘龙寺,希望方丈及僧众尽快开门迎接游客。
晋宁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15日开始,晋宁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就一直在积极与寺院方进行沟通,但进展一直不顺利。
声音:被商业化的寺院,何时才能恢复清静?
(红网 郑渝川)“挟佛敛财”是不光彩的,但确是较为普遍的现实。
在国内各地,别说千年古刹,就连改革开放后新建、复建起来的有了一点小名气的寺庙,通常都会建成封闭管理的景区,收取门票。门票费用除开人员工资等成本,剩下的钱其实并没有留给寺庙,悉数流向了所在地地方政府或其许可建立的景区管理企业的口袋。在很多官员眼中,寺庙与公园、酒店、度假区没有太大差别,都是可以被利用起来创收、活跃经济的旅游项目。“挟佛敛财”当然绝不仅仅是收取门票。不少寺院景区的管理单位不允许游客、香客自行携带香烛入内,这倒不是为了安全,而是类似于餐馆不允许食客携带酒水的霸王条款,让游客、香客在景区(寺院)内花费高价。至于诱骗游客、香客上贵价高香,出售高价质劣纪念品等现象,也不鲜见。
上当受骗的游客、香客往往只能自认倒霉,基本上不会就此发起维权和投诉。这是因为香客、消费者的身份错乱问题被激活,人们不免担心在此问题上较真会被视为带有不虔诚意味的做法。
“挟佛敛财”问题说到底,也是因为景区和寺院的身份错乱。寺院被运作为项目,被开发为景区,这本来就是一种商业化开发模式。商业化开发带来了多重而丰厚的利益,国内许多地方的旅游等主管部门在利益分配环节又截取了主要份额。但在游客、香客的理解中,包括门票、香烛花费和功德捐赠在内,所有在寺院景区的花费的流向都是寺院。寺院僧众由此常常代人受过,很多时候,游客、香客在寺院中看到佛像和建筑募款布告,就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认为寺院方面已经挖空心思收取了大量费用,还在一味哭穷)。
“挟佛敛财”带给游客、香客及寺院僧众以巨大的身份错乱困扰。但这并没有影响相关的地方政府继续深挖寺院景区的商业开发潜力。今年2月9日,云南大理4A景区鸡足山全山寺庵闭门谢客。媒体披露此事的报道称,鸡足山景区管理单位要求所有的游客不能驾车上山,必须统一乘坐来回60元的大巴。更为荒诞的做法出现在陕西宝鸡市的扶风县法门寺景区,该景区寺院的每一个功德箱,都有创收指标;每一尊佛像,都有供养的明码标价。
发生在8月15日的昆明盘龙寺闭寺风波,因为引起了媒体关注,会让昆明市、晋宁县有关方面的脸面挂不住,想必也会很快平息。但“挟佛敛财”现象一次又一次激化矛盾,并逐步凸显其潜在的巨大危害,却应当引起国家文化、宗教、纪检监察、旅游等主管部门的重视。
首先,寺院景区化、商业化,混淆了宗教场所、旅游景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定位与功能,损害了公众游览带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寺院的体验质量。其次,挟佛敛财给一些地方带来了敲骨吸髓般的收益和快感,滋养了不在少数的既得利益人群,寺院景区化及特许经营授权各环节存在大量的不公开不透明操作,存在显著的廉政风险。第三,过度的景区化和商业化让内地寺院的国际形象受到影响,不利于这方面的宗教文化国际交流。第四,消解了至少相当部分社会人群的敬畏信仰。
(旅游圈根据网络报道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