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第二一二集)

发布时间:2024-05-29 03:12:06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第二一二集)

太上感应篇 (第二一二集) 2000/2/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2-21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九十六节:

【弃顺效逆。背亲向疏。】

这都是恶行。注解里面引用古人的教诲,「周衞石碏曰,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六顺也」。

说顺、说逆都说得非常具体,这是儒家所说的。佛家则说得更深,说得更透彻,佛家是以法性为标准,儒家则是以道德仁义礼为标准,这是一般讲的世法与出世法差别在这个地方。人能够顺世法得世间福报,能顺法性得出世间无比的福报。出世间佛讲得太多太多了,我们要懂得出世间不离世间,决定包括世间,但是世间法不能包括出世间。这里头有浅深广狭的差别,广能包狭,深能包浅,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佛陀常常教导我们,修行的根本是三福、六和,这是大根大本。三福里面十一句,我们能够随顺,这是向道,向菩提大道;如果我们违逆,不但世间善法不能成就,往往堕在三途。这些理事,我们同修都非常清楚。

顺逆的根在孝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给我们的根本,随顺法性,随顺道德仁义礼,诸佛如来教化一切众生,从这个地方开始,也在这个地方圆满,孝敬达到圆满就成佛了。我们可以这么说法,佛家的教育彻始彻终就是孝敬而已。佛将孝敬扩大,一切众生,戒经里面常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把孝养父母扩大了,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们在《华严》上看到「一切众生,情与无情,皆我善知识」,《华严》上讲的善知识就是老师,不但虚空法界一切有情众生是我的老师,无情众生也是老师,这是把孝亲尊师讲到究竟圆满,讲到究竟处。我们能把这桩事情落实,这个人叫成佛了;认真努力去落实,还没有达到圆满,这个人叫菩萨。落实到究竟圆满,就称为佛。违背这个教诲,这个人叫凡夫。六道众生讲孝敬,不能达到一切众生,止於自己的父母、尊长,甚至於说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境界不错了;往往限於我们自己一个国家、一个族群,不能达到像《华严》里面所说的「不分国土」。它那个地方讲的国土大,它是讲诸佛国土,每一尊佛教化区域是一个大千世界,不分国土,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真诚、清净、平等的去尽孝、去修敬,这是大乘佛法。

因此学佛要学得跟佛一样,念佛常常想著佛,佛是存什么心?佛动什么念头?佛是怎样生活?佛是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能常常这样想,就叫做念佛。念佛绝对不是口里头止於佛号,止於佛号像唱歌一样,什么意思茫然无知,你怎么会得受用?念佛的名号,想佛的存心,想佛的行谊,想佛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这叫真念佛。「观像念佛」是看到佛像也想到这些,这是观像念佛。所以我们要会念,会念念久了,我们的念头就转变成佛的念头,我们的心就变成佛心,我们的行就变成佛行。佛的心是孝,佛的行是敬,这两个字把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全包括尽了。我们做佛的弟子,无论在家、出家,自己一定要晓得,我们是佛的形象,是佛的代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到底有几分像佛?我们能够做到一分两分,就不错了;百分之百你成佛了;大概你能做到个百分之三十、四十,你是真菩萨,必得依教奉行。

同学们现在大多数都受持《无量寿经》,我讲《无量寿经》的时候多次劝勉同学,我们能把《无量寿经》上讲的理论明白了,通达明了,智慧开了。能把经中所有的教诲都落实,百分之百落实,你将来往生决定是上上品往生,有把握,有信心。你能够做到百分之九十,上中品往生。要做!最低限度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下下品往生。至於西方世界讲的四土,那是菩提心上的问题;上上品菩提心是常寂光土,上中品菩提心是实报庄严土,中品的菩提心是方便有余土,下品的菩提心是凡圣同居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摆在我们面前。经,不是止於念,念给佛菩萨听,错了!在佛菩萨面前读经是修孝敬,如同佛菩萨在我面前,我读经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我真的听懂得,听懂了,我真发心去照做。

从哪里做起?《无量寿经》真正是圆满到极处,序分里面就把答案告诉我们,你看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净宗修学的总纲领。经文一展开,你看看介绍听众,声闻众、菩萨众、在家菩萨众介绍完了,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净土宗修什么?这不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哪里下手?「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善护意业」,这是教我们从哪里下手。善护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今天社会为什么这样的动乱?大家不懂得善护口业。造业,身语意都造业,最容易造业的是口业,所以他不说身口意,说口身意。我们如果身能够守住「不失律仪」,律仪引申就是法律,我们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一生不做犯法的事情,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遵守社会上的风俗习惯、道德的概念,我们一切都不违犯,这个人是好人。「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所以经典一开端,就把修学的纲领告诉我们。身语意到最极清净之处,这个人就成佛了。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佛像,特别是画像,画像看佛头部有个圆光,圆光顶上写了三个字「唵、阿、吽」。唵阿吽是什么意思?身口意,身口意做到究竟圆满。所以佛陀的教诫,教初学从十善开始,到最终极是十善圆满,十善圆满是唵阿吽,就是无上的果觉。千经万论讲的细节,这是讲的总纲领,我们掌握著总纲领,然后慢慢再学细节。细节在大乘里面讲五十一个菩萨阶位,每一个阶位的境界不相同,无论在理论上、在行持上,有浅深广狭的差别。由此可知,最低的阶位是初信位的菩萨,这是最低的阶位,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

什么是菩提心?经论里面讲得太深,不好懂。佛有无量无边的方便,佛教我们发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每一愿里面都包含著,《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四愿愿愿都具足。所以真正发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量无边,度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帮助他、为他服务,要发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这个心一发,真的你就成菩萨。凡夫念念是为自己服务,为我的家庭服务,这是凡夫,所以增长身见,增长我执。增长身见,增长我执,怎么能脱离六道轮回?我们现在懂得六道怎么形成的,六道就是我见、我执形成的,破我见、破我执,六道就没有了,就超越六道。所以人一发菩提心,六道就超越了。

我们这个身现在在六道,在六道不是我的身,我这个身是为众生服务的,为众生服务的一个工具,这不是我。如何为众生服务?下面三条就说出具体的办法,第一个断烦恼,断烦恼是不是为自己?不是,为众生,做给众生看的,是为众生断烦恼。学法门,也不是为自己,是给众生做样子,好学,希望他看到我这个样子,他也能好学。断烦恼是培养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是成就自己的学术,成佛道是转凡成圣。你们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烦恼无尽誓愿断」是转恶为善,「法门无量誓愿学」是转迷为悟,「佛道无上誓愿成」是转凡成圣。我们真的明了、真的肯干,我们就像佛,就是代表佛的形象。佛菩萨在哪里?佛菩萨就在我们这个形象里头。自己每天去塑造这个形象,这个形象总有一天被你塑成,你真的就超凡入圣了。

佛家讲得圆满,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经要多读、要多听,多思惟、多体会,然后把它落实在我们的生活行为,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真正学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