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卷
南亭老和尚
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乞食必须行路,道路必有高低。当我们见到“高路”而欲上升时—升,由下而上也—,我“当愿”一切“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三界二十八天,在人间之上,等于高路。我们遇到高路,固然要奋勇直上;我们是修行人,我们更要奋勇精进,而超越于人天之上,所以要“永出三界,心无怯弱”。因为人间是富贵不常。天上虽自在快乐,寿命最长者亦不过八万大劫。佛说:“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我们要求出生死,作自度度人的贤圣,心上不要生起怯弱。“怯弱”,骇怕也。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行乞托之时,遇到下坡路,我“当愿”一切“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谦下”者,我们做人,不要有高傲之气,你才能吸取他人之长,增“长”成“佛”的“善根”。《书经》上说:“满招损,谦受益。1”《论语》上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
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行乞而遇到“斜曲路”。斜曲路是不正直的路,拿来指示修行人,要由正知、正见的路走去。如果误入邪途,而生恶知“恶见”,那就是不但不能得到正果,反要堕落三途,备受无量诸苦,所以有三四两句的教诫。《论语》上有“澹台灭明行不由径3”,可以与此参看。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行乞时而遇到笔直的道路,我“愿”一切“众生其心正直”,犹如道路,“无谄无诳”。心为人们行为的主宰,心正,则一切行为皆正;行为正,则无谄无诳。谄、诳是十个小随烦恼之二,名之为小,其实则为恶很大。“谄”者,谄媚;“诳”者,诳妄,谄媚而诳妄,是无耻小人也。小人而无耻,则何事不可为。历史上的大奸大恶,无一不是谄媚、诳妄。《维摩经》上说:“直心是道场。4”一语尽之矣。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坌,尘土积聚也,可以污染人们的衣服、颜面。行乞而见到路上尘坌飞扬,我“愿”一切“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尘坌是一个譬喻,譬喻我们心理上的贪、嗔、痴、爱。这些烦恼能使我们造杀、盗、淫的污染事,而堕落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远离尘坌”就是断除贪、嗔,使心地清净,故曰“获清净法”。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行乞而见到平坦如石版所砌的路,无尘土堆集,行人则无崎岖之苦。所以我“愿”一切“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大悲所以拔苦也。菩萨应以大悲甘露之水润泽众生枯槁之心苗。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险道”,是危险的道路。危险莫过于生死之道。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时而饿鬼、畜生。受乐时少,受苦时多。所以我“愿”意一切“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法界”,清净心也。心本虚凝空寂,一无所住。住于无住,名“住正法界”。住正法界,不造诸业,可以“离诸罪难”。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以下有十九愿,即二、所事境。“众会”是四众集会。一般的集会,多分因事集议,或饮食娱乐,是生死边事,无甚价值。佛四众弟子集会一处,要请有道学的长老,说如来所“说甚深”之“法”。非世法、非出世法,是甚深之法。“一切和合”者,知甚深之法的人,自然和合无诤。我愿一切众生,同会斯旨。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旧时的建筑物,其骨干大都是栋、梁、椽、柱、砖、瓦、木、石。栋、梁、椽所负担的重量,多集中在柱子上。柱子的担负在栋、梁、椽之上。柱子如果是有情的事物,它一定要大声叫喊,这太不公平。幸而它是无情的,所以无诤。我们是人,假如我们在大众之中,负荷的重任太重,我们要向柱子看齐。为什么呢?吃小亏就是大便宜。诸如施恩不望报。所有的功德,都变成佛国土的庄严。所以,我“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丛林”,《疏钞》云:“德犹丛林,森耸可敬。”是以丛林比修道人之道德也。树木密集之处,也就是林森木茂,鸟兽深藏。自唐时马祖道一禅师建寺安僧以后,每一寺庙动辄千百成群,时人目之曰丛林,一显其人众之多,二亦喻其德行深广。四方游客或香客,未有不尊敬之也。所以“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行脚僧,东南西北,初无定向。假如在路上遇到“高山”峻岭,应“当”发“愿”,愿一切“众生”每日所种“善根”,日积月累,愈积愈高,犹如高石,“超出”众山之上,“无”有“能至”其“顶”者。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在道路上行走,偶尔见到路边有“棘刺树”。棘刺树,树的身上长满了钉子(也就是刺),能刺人皮肤出血。刺人荆棘,没有什么了不起;最坏的东西是我们心理上贪、嗔、痴“三毒之刺”,能使人造恶而入三途。所以我们要下决心,很快地将它“翦除”,是为“疾得翦除”。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树叶”繁“茂”,可以为行人庇荫,而避免烈日之威;加以微风徐来,清沁肺腑。但这祗是短暂的。我们如能不起念虑,而获得定力,“以定”力来“解脱”一切众生生死热恼,那才真能为众生的掩荫。
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若见华开”,是华正开而未全开之时。我“愿”一切“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神通”者:变化莫测谓之“神”,无障无碍谓之“通”。声闻圣者有三明、六通、十八神变;圆教十信菩萨以上于禅定皆能入出自在,在定中更能起度生作用,不可思议。《华严经》有〈十通〉、〈十定〉、〈十忍〉等品。“等”即等于定、忍等法。我愿众生于此等法有“如华”之“开敷”。“敷”者,舒展也。
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
木本的华,名为“树华”。华的颜色是艳丽而芬芳的,而且各色具备。世间上的人也无有不爱华的。基于这个原理,佛陀的成佛,必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妙好。这是对着相众生,施以确切方便的身教。因为三十二相中,有眉如秋月、眼绀青色、双耳垂肩、舌出可以舐到鼻孔等,这都是因中修菩萨道时,多生多劫目不邪视、不听谄媚的话、不说妄语等,由因感果,才有如此的庄严妙相。所以佛陀在《遗教经》上,曾大声昭告,汝等比丘速观如来紫磨金色之身,佛将涅槃,一见不得再见了5。所以我“愿”一切“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待续)。
1.出自《尚书》卷二〈大禹谟〉第三。
2.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
3.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游担任武城的县长,孔子说:“你在这里找到人么人才了吗?”他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他走路时不抄捷径,若不是公事,也从不入我屋里来,可知此人奉公守法与有所不为,的确是个政治人材。”
4.《维摩诘所说经》卷一〈菩萨品〉第四:“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5.出自《大涅槃经》后分卷一:“尔时世尊显出如来紫磨黄金色身普示大众,如是三反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三反从空中下坐师子床。如是殷勤二十四反告诸大众:我欲涅槃,汝等深心看我金刚坚固不坏紫磨黄金无畏色身,如优昙花难可值遇。汝等当知我欲涅槃,汝等应当以至诚心看我紫磨黄金色身,如热渴人遇清冷水,饮之令饱,无复余念,汝等大众亦复如是。我欲涅槃,汝等大众应当深心瞻仰,为是最后见于如来。自此见已,无复再睹。汝等大众瞻仰令足,无复后悔。”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