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大学附属医院和寺院“联姻” 这家医院不佛系

发布时间:2024-09-27 03:10:51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大学附属医院和寺院“联姻” 这家医院不佛系

近日,在陕西媒体圈和医疗圈,尤其是医疗媒体圈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佛”与“医”结合的办院新模式。

这个事情要从5月26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兴善寺院区正式对外开诊说起,这意味着国内首个“佛”、“医”结合的医疗新模式在西安正式启动。

才不近仙不可以为医,德不近佛不可以为医。

这让我想起了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说的这句话。此话的出处是在明朝裴一中的《言医·序》:“学不贯今古,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从字面意思理解,无非是说没有慈悲的胸怀,不能做医生。技术不行的,也不能做医生。

初次去解读这两句话,我内心很是惆怅。原因是现实中上哪儿去找那么多医术高超、德高望重的人,也就是“德”“才”兼备的人。而当下从医者已如此标准?

2015年7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大兴善寺签订合作办医院签约

回到事件本身,我们详细了解下。

2015年7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大兴善寺签订了合作办医院签约。

2015年7月,大兴善寺院区基建工程竣工。

2017年5月24日,大兴善寺筹建办公室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抓工期保质量现场办公会。

2017年10月29日,在上海国际康复论坛康复投资经营高峰论坛暨康复中国万里行总结大会上,该院邓景元教授重点介绍了交大一附院大兴善寺康复院区的规划、设计、运营模式。逐渐为业内所知。

2018年1月17日,大兴善寺院区接待南京江北人民医院院长张琳一行9人。这也算是该园区迎接的第一批参访团。

2018年3月1日,大兴善寺院门诊开始试运行。

2018年4月3日,大兴善寺院区试运行期间首次行政查房。

2018年4月18日,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前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主席励建安教授到访大兴善寺分院。

2018年4月26日,省卫计委医政医管局组织专家赴我院大兴善寺院区进行现场审核评估。

2018年5月17日,医院本部对大兴善寺院区医保、财务等相关知识做了培训。

2018年5月26日,大兴善寺院区正式开诊。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马辛格

“佛”“医”结合是一种怎样的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马辛格在开诊致辞中表述,自三年前与大兴善寺签约后,双方精诚合作,携手打造了如今闪烁着人文关怀光芒的大兴善寺院区。与大兴善寺合作办院,旨在探索“佛”与“医”结合的合作办院模式,进一步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

三年前,在双方合作的签约仪式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就曾明确表示,与大兴善寺合作办院,是国内大型公立医院与著名古刹共同探索“佛”与“医”结合服务模式的首度合作,也是一种新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建立“佛”“医”结合并重、康复医学为主、人文临终关怀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吕毅

在医学发展还没有完全攻克疾病的前提下,希望这种“佛”“医”结合的创新模式能给人带来新的希望,希望人们能正确看待疾病,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吕毅看来,这种模式不仅是深入实践公立医院改革,积极破解医改难题的创新尝试,更是是医疗理念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创新。

“创新医疗模式”下的“佛”与“医”?

重新回到《言医·序》的典故中来,我们借这个典故仔细想想“佛”与“医”到底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佛可以化解人内心的不安与忧郁,还给人平和清健之气,进而医治心病,医治身体。

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来说,自然不会错失这么好的机会。更何况,久负盛名的大兴善寺距离医院的直线距离仅有600多米。

正如医院党委书记马辛格所言,把医院建立在具有盛名的佛教寺院之旁,体现了“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与“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的医心佛性。体现了“大千世界、四大皆空”与“有无相生、身心一体”对生命本源、生命规律的探索与尊重;更体现了“因果有报、轮回不息”与善心善行、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

其实也对,一个人的内心是整个机体的主宰。内心清净,心态平和,心情舒畅,自然可以精神饱满,气血旺盛,少病而康健。

佛治心病,医治身病。同样秉承“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共同信念。

于是,我姑且理解的是:佛可为医。

“佛”真的能超度“医”的生死观念?

众所周知,生与死是一切生命产生、存在和消亡的自然过程。但作为社会化了的人,则有一个如何对待生死的问题。不同的人,对生死的认知和理解铁定不同。

记得一位医者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曾有一个病人去世,她从病人身上拔了十九条管子,光拔这些管子就花了她两个小时的时间。因为每拔一条管子,比如拔鼻胃管,病人的鼻子就会一直流血,就会需要止血和清洁。十九条管子,却没能挽回病人的生命,反而使他在去世之前都一直被冰冷的机器和管子围绕,吃尽苦头。这或许是最顶级的医疗科技,却不是最理想的照顾。也就是说,我们以为用插管、输液去维持病人的生命对病人最好,其实反而可能只会增加他的痛苦。

重新认识死亡,理性认识死亡,拥有正确的生死观,或许每个人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世界卫生组织将所有的医疗手段分为四类:治愈性治疗、疾病控制、支持性治疗和缓和性治疗,这四种医疗手段都属于积极治疗。当疾病发展超过医疗技术可以治愈和控制的极限后,病人的天命还没到,又很痛苦,家属们恨不能以身相替。

这个时候支持性和缓和性治疗方式帮助这些病人舒缓身体和心灵的痛苦,过好宝贵的时光。

但,很多人理解不了,也接受了。在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这是“不孝”。

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单纯地认为:只有在ICU里的病人才是积极治疗,而支持性和缓和性治疗就是消极治疗,甚至放弃治疗。其实,同样是积极治疗,只是它的方式更为缓和一些。

而要真正认知和接受这个观念,“佛”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大兴善寺方丈宽旭法师

正如大兴善寺方丈宽旭法师所言,在大兴善寺院区,他们将利用佛教文化对人的心灵进行疏导、净化。同时以“慈悲心、菩提心”等佛教精神做教导感化,建立特色医疗模式。双方还将配合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舒缓和疏导,让更多的患者成为“佛”、“医”结合成果的受益者。

有人说,佛家讲慈悲为怀,相互理解。当前之所以存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主要就是相互不理解,病人认为给钱就应该治病,而且要治好。而实际上不管是吃药还是手术对于疾病的治愈都是有一定概率的。

佛家可以通过前期的引导、教化,让他们改变这种传统的认知,正确看待生死。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理学家秦伯益曾表示:“医学的局限性是绝对的,人类未必能消灭疾病,而疾病也永远消灭不了人类,这就决定了斗争永远不会完结,除非整个地球上的生命都灭绝了。不只是疑难杂症没有办法解决,即便对于一些治愈了的疾病,还会出现反复,还可以回潮,比如现在说的结核、疟疾、肝炎、性病、 毒瘾,全在大幅度回潮。”

诚然,医学是个不完善的学科,也是个在不断发展的学科。医学具有创新性,同样具有医学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但是很多患者和患者家属并不明白这一点,他们总是希望医生能给出百分百明确的诊断结果,治愈他们所有的疾病。

所以,需要佛的概念引导患者和家属理解这样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目前,陕西能够关注到这一点并付诸实践的医疗机构并不多。比如,交大一附院大兴善寺院区、陕西省人民医院的宁养院、西安市工会医院的“寿正室”、西安国医肿瘤医院的生命关怀中心、陕西九九老年服务有限公司等为数不多的临终关怀专业机构。

这个时候专家就出来说话了: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是中国完善医养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打造健康中国的需求。同时还呼吁加强对临终关怀事业顶层设计,建立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相结合的临终关怀体系。

然并卯,专家说归说,闹归闹。归根结底得让老百姓得实惠,得让老百姓有医看,能看医。

所以,“佛”“医”结合不管是开创国内“西医”和“佛医”结合的先河也好,是探索创新医疗模式的首度合作也罢。

与我而言,为人民群众增添更多健康福祉做更多的有益尝试,护佑人民群众健康,充分满足新时代、新形式下人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才是正经事儿。

毕竟,还有我姑且理解的“佛可为医”。@医观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