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的韩文公韩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 苦孩子勤学成才的典范.史书上记载韩愈是河阳人,实际上韩愈的原籍就在 今天的洛阳市附近。因为唐朝时政治区划时常变动,在唐玄宗开元元年,洛阳以北今天的孟津县原名叫柏崖县改名为河清县,到73年後,唐武宗会昌三年,将河清县与黄河以北的济源、王屋等五县划给今天的孟州管辖称河阳郡,韩愈就生活在这个历史时期。韩愈的老 家就在 今天孟津的横水文公村一代,文公村就是 因出有韩文公韩愈而得名,这个地方当时隶属河阳管辖,也和今天黄河以北的吉利区划给洛阳市一样。今孟州韩愈墓旁的韩庄是韩愈晚年辞官后临终前定居的地方,所以这几个地方居民都多为韩姓,[韩文公集]中韩愈自己也说“旧籍在东都,我家本瀍 谷”,正是 指这孟津横水这一代。在韩姓族中流传着许多有关韩文公韩愈成才的 故事。韩愈自幼而孤,他三岁就 丧失了 父母。韩愈是在其兄韩辉和其嫂郑氏的照料和抚育下成人成才的。
韩愈出身于名门望祖之家,韩愈的父亲韩忠卿曾任潞州铜邸[今山西沁县]县尉、鄱阳县令、官至秘书郎。与李白、杜甫交往甚密,文学功底深厚,编辑过曹、杜文集,可惜这一代天才英年早逝。韩愈的 爷爷韩泰任曹州司马,曾祖父韩棱是大唐光禄大夫、雅州刺史,太祖父韩睿素,任过朝散大夫、五世高祖父韩茂曾任北魏时的朝中尚书。按照唐代重视文化保护文人的制度,韩愈家也是一户守官奉儒之族,种田不纳税,免服兵丁徭役以及各种苛捐杂税。在课堂上讲杜甫的三吏三别时,学生就尖锐的提出,唐朝战争年代连妇女老太太都要拉到战场上去了,碰到杜甫这个大男人为啥不拉走?因为唐朝非常重视文化,给所有考取功名的文化人,发的 都有免除丁役的免徵牌,所以他们谁也不敢抓文化人。韩愈的 哥哥叫韩辉,是唐朝的起居舍人(记事秘书,专门记录皇帝的 言行)。韩愈的嫂嫂郑氏夫人是个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有文化懂诗文,知书达理,贤淑明慧,通晓礼遇,文章诗词韵律无不精通。韩愈就是在嫂嫂郑氏夫人的养育启蒙教导之下才发挥了 聪明才智。韩门世族屡代连居高官,古代封建社会,象这种名门望族都是妻妾成群,历代在祖国各地多处任官就职,可以说是走官一路撒一线 ,官任一处撒下一片。因此说天下多处韩姓都来拜谒韩愈墓,追根寻祖,这不无道理,是顺理成章。
韩姓家族是一个世代显赫的名门望族,特别是德高望重的郑氏夫人-----韩愈的 嫂嫂,是一个 虔诚的佛教信徒,她把做好事做善事积德布施当做终身的意愿。
虽然也出身名门大户,但她没有大家贵族太太的傲慢,她没有大家闺秀的刁钻和娇气,更没有官宦夫人的蛮不讲理和霸道。而是用她那博大的胸怀,宽厚的仁慈,典雅的风范,贤淑的高德,善良的敏智,树起了一座惊世的丰碑。三岁的韩愈,伦为孤儿,他的嫂嫂郑氏夫人不嫌不弃,尽管自己怀抱有两岁的婴儿湘子,但她还是仁慈的承担起了韩愈母亲的职责,将朦胧中的 小韩愈拦入自己的怀中,一把屎一把尿的抚养着。当韩愈会说话时,就教他背诵诗文,当韩愈能动手时,就教他读书写字,因此史书上记载韩愈三岁会读书写字,七岁能吟颂诗文。事实上也却实是如此。韩愈的嫂嫂郑氏把韩愈视为己出,疼爱韩愈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生。每做新衣都是先给韩愈做,湘子从来没有 穿过新衣服,都是拾穿韩愈穿过的 旧衣服,有了好吃的总是先让韩愈吃,湘子从小就养成了谦让叔叔的好习贯,尽管俩人大小差不多,但湘子从来不与叔叔争这争那,而是与 叔叔和和美美的相依为伴。韩愈也把湘子当做弟弟那样的呵护关照着。韩愈的嫂嫂无论走到那里都要把韩愈带到那里,大历十一年,因为奸相元栽和宦官李辅国的行贿受贿案件,累及到韩愈的哥哥韩辉,韩辉被贬为韶州刺史,嫂嫂携俩个幼童奔赴岭南随夫上任,由于韩辉心怀冤屈烦闷,忧郁成疾,于建中元年不幸病逝。加之兵慌马乱,为避灾难嫂嫂又带着俩个孩子逃难到宣城别业[今天的安徽省]避难,几年后粮尽弹绝经济拮据,郑氏只好带领韩愈和湘子返回故里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尽管时局变动,家境败落,时过景迁,但嫂嫂还是一如继往的不嫌不弃的带领韩愈南移北迁,无论家境如何艰辛,身处何地,但对韩愈的学习教育丝毫没有放松,郑氏夫人用慈祥的母爱呵护培育和教养着这棵幼小的嫩苗。用母爱特有的智慧浇灌和启迪着韩愈幼小的心灵。嫂嫂不仅教授给韩愈文化知识,而且还教授给他做人的道德规范,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业上循循善诱的开导,道德上不厌其烦的言传身教,郑氏夫人把儿子湘子和弟弟韩愈视为自生的亲兄弟一养一视同仁的对待,在郑氏夫人的教育下,这俩个相差一岁的叔侄,关系非常亲蜜。他们形影不离,相亲相爱如同手足,互相体贴无间无隙,互携互助同心协力。在郑氏夫人的教导下,尽管俩个人性格不同,秉赋各异,但在天资上俩个孩子的成长道路各有千秋,都在按照各自的天赋爱好与性格在茁壮的成长着。韩愈在嫂嫂的熏陶教导下,从小就聪明嗜学,酷爱文学,勤奋用功加之颖慧过人,文韬满腹才思敏捷,终于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为中国的文学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领军人物.但韩愈就是在仕途上有点不畅。传颂至今的许多名篇名著,都是在韩愈没有当官成名以前写成的。如《马说》就是韩愈几次考试落榜后,根据孟津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和地名,发出自己不平的感叹和愤慨。成人时每次考试他总是失利,名落孙山,每次落榜後,嫂嫂郑氏都极力宽慰解劝韩愈,从没有发出半点怨言和不满,总是 鼓励他东山再起,嫂嫂不但不责怪反而还犒劳款待他,说服他不要恢心,劝勉他继续攻读以求下科再试,尽管韩愈满腹经略学识过人,但就是有点考试怯场,连科不第,连考四次时终于考中了 进士。韩愈入朝当官,曾任汴州宣武节度使,国子监四门博士,监擦御史,因为韩愈多次为民请命,心系百姓坦直奏谏屡遭贬职。韩愈的侄子韩湘子,尽管有点生性疏狂,放荡不羁,但在他母亲的指引、调教、开导和启发之下,在韩愈的引诱下示范下,终于在唐长庆三年也考中了 进士,官至大理事丞,湘子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因不愿迎皇权,泯理枉法,便辞官归隐,出家为僧。湘子继承了他母亲的 文艺细胞,他不仅爱唱还喜爱吹笛子,并且又开始埋头钻研音律,在音乐上有深厚的造诣。他的笛子吹得能使鸟儿飞着就停下来,鱼儿听了就 忘了 游泳,欢快的调子使人们听了 能欣喜若狂,悲哀的曲子叫人听着能使人哀伤断肠。后来在一个高僧名家的指引之下,湘子通过苦学修炼,终于修成了仙体。八仙中的韩湘子就是 韩愈的这个侄子。
虽然说韩愈在宦途上跌宕坎坷,却在文学上锐意进取,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著作,如《答李翊书》、《马说》、《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进学解》、和《祭鳄鱼文》等等文章传颂千古。并被後人赞誉为文学唐宋八大家之首,前无古人後无来者,万古流芳。韩愈的嫂嫂郑氏夫人宽厚仁慈,辛苦劳作没有白费力,勤教苦育教养出了俩个使世人羡慕而又惊世骇俗的名人,为屡代世人所敬仰。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传说,只要提到唐宋文学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或是传说的八仙中的韩湘子,都会不约而同的联想到韩愈的嫂嫂郑氏夫人。天道是公正的,是不负有心人的,是定要酬谢虔诚佛徒和那布德施善慈悲心肠之人的,只要勤勤恳恳的做好事做善事,就会阴及子孙和後代,这就叫先辈人载树,後代人乘凉。韩愈和韩湘子的成才成名都中进士,特别是韩湘子又修炼成仙的因果,都是天道酬谢郑氏夫人殷德的结局。(作者:卫震)
心冉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