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历经了种种坎坷,遭遇了种种磨难,饱尝了种种辛酸,承受了种种痛苦。我们的家庭、事业也常有种种的不如意。我们与周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相处,也时常会被他人所误解、冤枉,甚至遭受种种莫名的指责、诋毁。
孩时吵架,父母上来一阵呵责,即刻两眼泪横;在学校,我们勤奋好学,挑灯夜战,却时常榜上无名;到单位,我们尽职尽责,勤勤恳恳,却总得不到赏识,反常挨领导批评;甚至一出家门,奋勇助人,竟也遭人讹诈。如此种种,实在令人委屈、无奈。当这些不顺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轻者以泪抚伤,重者愤起反抗,报复于人。
但流泪又有何用?只会徒增悲伤。如果不从此学会忍受委屈,只会一点点积蓄内心的怨恨,等怨恨的力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终将一爆而发,伤人伤己。我们常认为自己受到伤害,就一定要报复对方,才能弥补伤痛。可是一阵惨烈报复过后,我们的伤口难道就好了吗?没有,反而是自己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让自己伤得更惨。结果彼此关系渐行渐远,最终或与家人分崩离析,或被领导炒鱿鱼,或与朋友反目成仇。如果说开始受点委屈时,学会忍一忍事情便会过去;如果委屈过不去,内心怨恨不断增加,那便是造恶的开始,真正痛苦的开始。
我们这一生从生到死,时苦时乐,但总是苦乐参半。那当我们委屈的时候怎么该如何处之呢?《道德经》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就是说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有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佛陀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我们自身业力召感而来的,业又是由烦恼而引发的。内心的贪婪、瞋恚、愚痴等烦恼推动着身口造业,造业的当下会感得苦果,并且以后还会有苦的隐患,还会有更大的苦报,还会增长更多的贪、瞋、痴。
当我们感觉委屈时,其实已经是被烦恼所驱使,往昔所造毁谤、诋毁、责骂等恶业,就在当下感果。我们之所以受到委屈容易流泪,那是因为陷入在自我的情绪之中,是对自我的强烈执取。原本期望得到对方的肯定和赞叹偏偏没有得到,反而受到一些自认为不合理的批评、指责和伤害。所求不能满足,而反遭伤害,正是我们之前造的恶业感果。
因此认识这个道理后,真正该怨的反是自己。如是因,如是果,得知一切苦乐都是自作自受,便不再陷入情绪,徒增悲伤。便不再助长瞋恨之心而将自己推向地狱火炕。佛陀告诉我们“忍辱第一道”,正是要调伏我们内心的嗔恨,并要以慈悲和智慧去引导对方改善,如此度人更度己,不是更好吗?菩萨行六度尚且要修“忍辱”,何况我们呢?
当境界来临时是包容还是委屈,并不是外在行为上的区别,而是自己内心的状态。心里超越了,放下了,便能包容对方。如果心里一直在计较、反抗,外表却隐忍不发,就会觉得委屈受伤。所以无论是对外在的排斥还是对己的逼迫,其实都是自我执著。
所以要在平常境界中去增长我们的善心、感恩心和欢喜心;要时常感恩对方对自己的帮助,思维对方的善意用心;要时时处处代人着想,不损恼于人。即便看到了他人过错,也不要改变自己的善心,更不要因他人的烦恼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所谓“委屈求全”,若真“求全”,便无有委屈。所谓“大度能容”,若真“大度”,便虚空能容。正如藕益大师所云“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
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放下对自我的执着,痛苦便自然离去,委屈的乌云便不驱自散,万丈光芒自会照亮心间。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