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乡村振兴看杨凌

发布时间:2023-11-21 03:10:15作者:法华经讲解网
乡村振兴看杨凌

揉谷镇姜嫄村

农耕文化历史悠久

如今,姜嫄村

赋予了传统姜嫄文化新“内涵”

为乡村振兴“铸魂”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哺乡村振兴,传承乡村文脉,让广大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文化振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力量“凝聚枢”和发展“风向标”。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姜嫄村以传统文化“铸魂化人”,用“留下乡愁”重构文化生态,以多元文化构筑文化体系,传承乡村文脉,让广大村民在精神上有了归属感,也让乡村文化建设更加接地气、聚人气。

姜嫄文化点燃乡村振兴“火种”

时至七月,姜嫄村边的姜嫄文化主题公园主体已经建成,将于年底竣工。村支书马战科对这件事情牵肠挂肚,自村上这个项目建设以来,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亲自去现场看看进度。

“建设姜嫄文化主题公园就是为了保护姜嫄遗址,传承姜嫄文化精神。建成后将是姜嫄文化祭祀活动的场所,是农耕文化的传播站,对于传承姜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姜嫄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再现中华古农耕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发展,实现文化和农业、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战科说。

谈起姜嫄祭祀活动,马战科更是激情满满:“姜嫄祭祀活动其实是寿诞,起源于周代,后流传为祭祀活动,姜嫄也因养育农神后稷,被后人尊为圣母,每年姜嫄圣母祭祀大典时,村里的多名村民代表都会净手拈香,行叩拜礼,感恩圣母姜嫄。大家还通过锣鼓、秧歌、划旱船等精彩的民俗表演,表达对姜嫄、后稷等上古先民敬仰之情。最热闹的时候庙会上会聚集十几个村庄的百姓。”

记者了解到,姜嫄庙会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远近闻名的古庙会,并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列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姜嫄和后稷文化从远古农耕文明到现代农业示范一脉相承,也奠定了杨凌的历史文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通过姜嫄庙会、秧歌、自乐班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既展示了村民良好的精神风貌,也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实践。”马战科告诉记者,姜嫄文化就是团结民心、凝聚民力,点亮乡村文化的“火种”,通过发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乡村文化的纽带作用,保护、传承、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村民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的动力,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废弃物品再利用成为村民“共识”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杨凌把建筑废旧材料的剩余价值得以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使得乡村焕发崭新面貌。

在姜嫄村,街边崭新的花坛上点缀的是旧砖块;路旁的篱笆是土地平整后重复利用的树干;街边小景是由拆除破房屋的砖块与新砖组合而成;景观座椅更是用破碎石块填充制作……

在乡村振兴中,姜嫄村以“村民参与”为目标,将村三委、施工队、驻村规划师、村民4方力量有机结合,动员群众力量,将废弃建筑中的砖块等物品得到合理运用,探索出了一条群众参与热情高、全力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子。“这些砖块都还很完整,清理一下就能用,不能浪费。”姜嫄村参与清理建筑垃圾的宁银爱告诉记者。

像宁银爱这样的村民在姜嫄村比比皆是。如今,在姜嫄村村民眼里,建筑废料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须合理利用便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建筑废料回收再利用成为乡村建设的一种共识。

记者了解到,目前姜嫄村四条街道共清理了15万块旧砖,全部用于乡村建设,为村里节省了40%的花销。“咱们农村人,节俭惯了,看到废弃的东西就想着怎么能利用起来,我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将‘节俭’这种中华传统美德与乡村建设有机统一,让群众看得见变化,参与到了建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马战科如是说。

“俭文化”让乡村建设留住乡愁

乡村振兴的“俭文化”让杨凌人在乡村建设中留住了“乡愁”,姜嫄村正在用实际行动塑造并传承着传统美德和文明乡风,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不仅是姜嫄村,在实施乡村振兴中践行着“俭文化”,五泉镇王上村用废旧的椽木组合成了绿植步道,官村用废旧砖块和瓦片设计成农家后墙景观;杨陵街道办元树村用水泥路废弃石块组装成特的景点…… “俭文化”的提出和实践,正是杨凌人用传统美德浸润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在杨凌,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已在各处纷纷开展。毕公村以世界马氏发祥地文化为依托,以文化引领、农牧业观光、休闲旅游为主题,掀起了马氏宗亲文化园建设热潮;王上村依托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建成了30亩的隋文化主题公园;上川口村借助传统的锣鼓产业打造村庄品牌,以传统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如果说发展产业让村民口袋鼓了起来,那么文化繁荣则能让村民的脑袋富了起来。以传统文化为笔,杨凌正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记者:行波

编辑:赵桃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