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问道》
作者 大金中学程继娟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屈子既殁,《沧浪之水歌》亦无可考。然苏子美始建沧浪亭,记亭之胜,其间二百年,文人墨客争相驱之,一睹其风姿为快。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其亦为禅者居之,易名大云庵。自此,世有沧浪僧,再无沧浪亭。唯沧浪之水浩浩汤汤耳。
其所经处,匡山也,一解匡世济人。独卧鄂东南之一隅,其地偏,四世禅宗修行之所。当是之时,香客络绎不绝,游人之盛也。遂与庐山齐名耳,史称“匡庐”。然先时因避宋太祖之名讳,因谓之大别山,既此,荒废久兮。今道法盛名,乃重修匡山,犹如拂尘之明珠,熠熠之辉始现于当下。
是日,天光气清,余尝登读书之台,台高而安,看云烟之袅袅,望川湖之渺远,群山之苍翠,窃以为息心之胜地也。盖雨雪之朝,风月之夕,四时之景异也。晨钟而暮鼓,僧众从而诵之。飞鸟盘而旋之,时鸣涧中。悬泉飞瀑,一如泄玉。南风熏熏,松涛阵阵,明目而慧眼,润肺而舒心。信客闻而赞曰,五柳先生之桃源。
《货殖列传序》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物产丰,交通达,匹夫编户之民,甘其食,美其服,行则一日千里,朝发而夕至,纵羁旅他乡,亦有声色犬马之好,可慰游人乡愁情思,目极宇内,耳通全球,无事不知,无消息不晓,礼节毕至,天伦不丧,然知足常乐者,鲜也,何为?
世间处处是桃源,山川秀美,城市繁华,独世人不悦耳。道法自然,婆娑世界。生而为人,如身处荆棘,动弹不得。名利如浮云,采摘不得。心不知所系,魂不知所往,人往往不知所往。卜而问之,强而求之,得而失之,循环往复,如是而已。
遥想采菊之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归隐于田园,遂扬名于海内,终困厄于饥饿之间,殁于闹市,其志果高洁乎?
东坡之子瞻,性豁达,其词纵横恣肆,文章独步天下,乌台诗案后,贬于黄州,流落儋州,百姓夹道欢迎,盛名远播,然于百姓之日常生计,有何裨益?其文,其名,其利,纷至沓来,然民生,日益凋敝也。穷其一生,其果真无憾邪?
三朝元老之李西涯,才高而志远,忍辱而负重,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整日斡旋宦官士林之间,殚精竭虑,功业施于天下而人不知,风节表于一世而士咸服,终致“伴食宰相”之臭名远扬,其忠君之名,同僚之谊,皆覆于众人之口舌,纵观一生,其果真蝇营狗苟者乎?
万历新政之张江陵,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擅专权,弃清流,重循吏,振朝纲,整饬吏治,中兴大明,强国富民,终夙兴夜寐,劳瘁而亡,然后世子孙被其所累,或饿殍,或流亡,若其泉下有知,果真无愧于天地祖先乎?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古今中外,求名夺利之众,若过江之鲫,不可胜数。然名利双收者,鲜也。名利兼之,并无愧于天地先祖者,鲜之又鲜。何哉?
类于沧浪亭者,垂名于千载,终澌然而尽者,若何?又或匡山,始于盛名,中有寂寂无名数载,几经反复,终复原谓,何为?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诚也,善也。世事无常,婆娑世界。
道法自然,人心易变。
而今于禅林,问道于佛,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于此,吾亦是一沧浪僧,同饮沧浪之水,共赴名利之流。其果未知。
戊戌元月,记于匡山之读书台。
编辑/刘小超
手机//span>
投稿邮箱:
版权所有:法华经讲解网